中國首部對外關係法公布!學者第一時間標重點|專家有話說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以下簡稱《對外關係法》)公布。對外關係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集中闡述我國對外工作大政方針、原則立場和制度體系,對我國發展對外關係作出總體規定的基礎性涉外法律。人大重陽7位研究人員第一時間對該法案進行解讀,以下為解讀全文:

《對外關係法》明確中國有權對他國長臂管轄做出反制

蔡彤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宏觀研究部主任

《對外關係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對我國發展對外關係作出總體規定的基礎性涉外法律,是百年變局背景下我國加強對外關係管理和規劃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特色,併為之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對外關係法》明確中國有權對他國長臂管轄做出反制。

原文:對於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採取相應反制和限制措施。

解讀:這是應對一些國家長臂管轄損害我國國家利益的必要舉措。一些國家出於私利,頻頻以不符合國際法的方式,濫用國內法的域外適用,對外國實體和個人進行肆意打壓,這就是長臂管轄。對外關係法作為涉外領域的基礎性法律,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對一些國家的長臂管轄在必要時可以做出反制和限制措施,並且對反制和限制措施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對於維護我國國家主權、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023年4月7日在北京主持例行記者會。(外交部)

《對外關係法》以環境治理為切入點樹立中國形象,藴含重大訊息

劉錦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綠色金融部項目主管

《對外關係法》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氣候治理,加強綠色低碳國際合作,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氣候治理體系。

本次法案突出以環境治理為切入點樹立中國形象,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氣候治理是中國在21世紀對國際社會所作出的最重要貢獻之一。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強綠色低碳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氣候治理體系。作為《巴黎協定》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減排措施,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向世界展現中國努力、傳播中國經驗、梳理中國形象的重要領域。

當地時間6月22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巴黎愛麗舍宮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新華社)

《對外關係法》釋放訊息: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申宇婧: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宏觀研究部項目主管

《對外關係法》的出台充分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對於對外關係工作的重視,是在百年變局的世界局勢下,為我國提供了開展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本法的推出使得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倡議理念階段。本法首次將「三大倡議」進行了系統提煉,體現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公平普惠、開放合作、全面協調、創新聯動的發展觀和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這為「三大倡議」由理念變為現實,落地並指導實踐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本法除了可以為我國處理國際事務糾紛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以外,更加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體現了我國開展對外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思想,為我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對外工作指明瞭方向。這意味着我國將毫不猶豫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而且是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負責任的開放。

布林肯訪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023年6月18日抵達中國北京,展開2天訪華之旅。圖為布林肯18日下午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走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門前的紅地氈上。(Reuters)

面對當下外部勢力對中國的歪曲、抹黑、挑釁,《對外關係法》恰逢其時

徐天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昨天習近平主席簽署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該部法律的通過與實施展示了我國處理對外關係思想的進一步成熟,對我國處理對外關係能力有重大提升,是我國進行制度性開放的重要體現之一。

每個國家都會處理對外關係,但原來只有傳統歐美髮達國家才有像「對外關係法」這樣法律部門與法律法規,如美國有《美國對外關係法重述》,歐洲 《里斯本條約》中有大量實際對外關係法的內容。而隨着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站上國際中心舞台,涉外事務變得愈加頻發,這其中既會有讓我們倍感舒暢愉悦的人文交流,會有合作競爭的經貿活動,也不乏外部惡意勢力對我國的歪曲、抹黑、挑釁甚至安全威脅,此時我國通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恰逢其時。

在對外關係法前,我國也有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等一系列對外法律、法規、規章,但總體上缺乏系統性,實際查找使用起來也不夠方便,《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將曾經零散的涉外法制內容進行了集中、統一和昇華,對國內外各類主體來說都更加條文明確、使用友好,幫助各類主體更好地做到了在處理對外關係時的「有法可依」,是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措施。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27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訪華的越南總理范明政(新華社)

處理對外關係大方針有了,但亟需具體案例指引

魯東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的頒佈為我國處理對外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據,有助於在國際社會中樹立法治國家的形象,減少一些國家對於中國迅速崛起產生的疑慮。

與美國濫用國內法對他國實體和個人進行「長臂管轄」不同的是,中國的對外關係法遵循現有的國際法和國際交往原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尤其是,中國不會把對外關係法作為規避、違反國際法,損害其他國家正當權益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十年,美國濫用國內法進行「長臂管轄」的次數每年都在激增,違反國際法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打壓他國的方式越來越多。

目前,《對外關係法》僅僅指明瞭我國處理對外事務的總體原則,還缺乏對具體事件、具體做法的案例指引,就如英美法系中根據先例判決的規則一樣。

因此,我國還需結合實際國情,出一份對外關係案例彙編。當出現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做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6月27日在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摘炒作「去依賴」、「降風險」的說法都是偽命題。(REUTERS)

《對外關係法》讓中國不必以外來寶劍斷國內紛爭

李羽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部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讓中國對外交往從此有了自己的國內法律準繩。中國作為國際法的締約國,過去在面對國際條約和國內法發生衝突時,遵從的是「國際條約優先適用,除非有保留條款」的原則。但在當前全球治理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中國外臨西方國家藉助國際條約和國際法庭施加的壓力,內承遵循本土國情與維護國家利益的強大呼聲,故而要減少以外來寶劍,斷國內紛爭的情形。外交關係法就是這樣一部專門為中國在國際法庭和外交場合所使用的法律依據,其在反對制裁、反對外交干涉以及保護國家海外利益方面將發揮較大作用。

2023年6月18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釣魚台國賓館,中美外長會談開始。(央視新聞影片截圖)

《對外關係法》提及這一「表彰和獎勵」,體現國之態度

陳修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部成員

《對外關係法》第七條規定:「國家鼓勵積極開展民間對外友好交流合作。對在對外交流合作中做出突出貢獻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短短四十九個字,展現了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姿態,出現在《總則》中,更是體現了國家對民間國際交流合作特別的重視。

疫情三年,中外交流合作因客觀原因停滯放緩,亟待破冰升温。從條例中「鼓勵」一詞我們就可以看出,國家對民間交流合作不只是「允許」,更不是「打壓」,而是期待看到大家「積極」做出貢獻。在流行「築高牆」,甚至搞「脱鈎斷鏈」的國際局勢下,通過「表彰和獎勵」來鼓勵交流合作,展現了國家對民間拆牆搭橋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