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渴睡】新界打工仔哀歌:從揀位到人潮 領悟地鐵專業補眠法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香港人精神,就係冇乜精神。」黃子華這句金句,應用在香港,大概50年不變。打工仔,尤其是跨區工作的新界牛,每早經過太子、金鐘的轉車站關卡猶如《出埃及記》,要確保能爭一席位補眠一下,要精算出一套專業的地鐵補眠法,而世上真有奇人。
朋友這樣介紹他男人W君出場:「我男朋友真係好需要瞓覺,佢會為咗瞓覺,專登搭地鐵由總站搭到去總站。」此話一出,哄得座上眾友笑到反肚。W君,一名公關,不是鐵膠,也不是巴膠,但他的頭顱能睡出車廂是中國製,還是韓國製。有得選擇的話,他首選位置是......

交通工具是最廉價的公共睡眠空間。(葉璋時攝)

最好瞓    必選第二格座位
W君,一名公關,不是鐵膠,也不是巴膠,但他的頭顱能睡出車廂是中國製,還是韓國製。有得選擇的話,他首選位置是第二格,頭剛巧能靠在車廂的窗框,「有啲唔好瞓,中國製的窗框做得較淺,瞓嘅時候會跣落嚟,韓國製的窗框卻做得較深,好瞓好多。」女人喜歡依偎,記者獨愛坐在頭尾的座位,頭靠在玻璃上,W:「嘩,好多面油,我唔會揀。」W會選第三格中間有柱的座位,「因為中間有條柱,啲大隻佬不能張開腿整醒我。」

長工時 長車程 靠上班途中叉電

機會係留畀有準備嘅人,打工仔愛拼的精神無人能及。公關工作未算忙到有氣冇掟抖,但每年搞活動高峰期季節,忙至晚上9時才能放工。回家10時吃晚飯,沖涼、滑滑Facebook、與女朋友通電,凌晨1時才能上床睡。「我一定要瞓夠7粒鐘。12點瞓,7點起身就最perfect。但好難12點可以瞓,瞓得6個鐘,我朝早會好晏瞓。」公司9時上班,準時返工每月會有1000元勤工獎。「9點鐘返工,有5分鐘走盞位,唔早唔遲,9:03分返到公司。」不多不少3分鐘,宣告人生勝利。

W君推介第二格座位最好瞓。(陳芷慧攝)

廚師:維園坐長椅閉目養神被趕 「米包好瞓過公園」​

工人:千位地盤工休息室10呎 橋底才是他們的海之戀

白領:新界打工仔哀歌:從選位到人潮 領略地鐵專業補眠法

學生:9歲學生求助 4成小學生唔夠瞓 醫生建議推遲上學時間1小時

中產:中產專業人士膠囊酒店補眠 你估瞓一覺值幾錢?

中產:連卡佛副總裁瞓身推廣 古早安眠療法:還可減壓止痛

渴睡症病人:被鬼壓=渴睡症?病人一周被炒 醫生:補眠亦可控制病情

法國人看香港:【圖輯】居港法國女人街拍港人睡相:最初以為他們死了

 

如何確保轉線後仍有位坐? 

「如果我夠瞓,我搭地鐵一定唔會坐。」W家住將軍澳,公司則在荃灣,從盡頭搭去盡頭,經過九龍塘再到太子站轉車,重重關卡,要準時9:03分抵達之餘,確保1小時車程中搶得寶座,當中有很多的變數,要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才能掌握早班人潮潮漲潮退的時段,從而精算出起床的時間。W君在這方面當然不負眾望,7時起床,7時55分出門,如無意外8:25到達太子站轉車,「這個時間大多數都有位坐。」

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有逾116萬人乘搭地鐵上班,佔全部工作人口4成。每天有108萬新界牛跨區工作。

相約W君在他上班途中訪問,記者於7:51分到達太子站,坐在月台上觀察,觀塘線與荃灣線的班次是1:3,因此轉車往荃灣線的月台上塞滿了三班車的人潮,W君 Whatsapp:「吓,咁早?我仍在觀塘。」8:10分,W君從容不逼地步出車廂,剛才的人潮被車卡吞去,月台空空如也,我們才能安樂地從太子坐至荃灣,談個暢快。

最廉價的補眠方法

「有時侯,排隊見到前面有個大肚婆,佢為咗坐,會等下一班車先上。」W的女友說。關愛座不爭,此為君子所為,「為咗瞓,佢試過等三班車先上。」其女友不忘補充亮點。W君趁着等女友放工一小時多的空檔,從總站跳上車睡至總站,「香港缺乏可以真正休息補眠的公共空間,搭地鐵是最廉價的補眠方法,平日Starbucks、Cafe買杯嘢飲都幾十蚊。」土地問題下,消費換取空間變得理所當然,「月台設計的凳都唔好坐,好容易跣落嚟。」W自少便養成搭車補眠的良好習慣。他爸爸做巴士公司工作,W廿歲以前都能免費乘巴士,周六早上做義工,下午有約的話,夾着天地空檔時段,他就會隨意地跳上一架巴士去睡,讓窗外倒退的風景成為美好的夢。

編按:

「香港人精神,就係冇乜精神。」黃子華這句金句,應用在香港,大概50年不變。根據雷格斯集團的睡眠調查,全球有29% 的在職人士無法得到足夠睡眠,而香港亦超過5分1的僱員早起晚睡,來處理個人及工作事務。香港大學亦曾做過睡眠調查,發現92%的在職人士有睡眠不足的徵狀。

這座無眠城市,大家都為閉上雙眼到夢鄉一刻而努力:打工仔跨區工作、長工時,有白領發掘地鐵車廂的「專業」睡眠法;然而,公眾地方睡眠被視為異相,公園、圖書館只要你合上眼就有人來驅趕,廚師寧願唔落場,地盤工為有風涼水冷的橋底而選工;中產為求好眠,參加新興療法Gong Bath、capsule hotel補眠。睡覺這麼基本的事,什麼時候變得如此艱難,甚至成為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