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題】全方位解讀英國脫歐公投 看懂他們離留之間的掙扎

... 展開

34公里,是英倫海峽最狹窄的闊度,但已足夠把英國乾脆地從歐洲大陸分割出來。這個地理缺口,似為英國與歐洲之間埋下一道伏線,讓兩者一直遊走在分與離之間。

島國身分造就了英國在16世紀建立舉世無雙的海上霸權,船堅炮利的海軍及航運業的成就在歷史上響噹噹。殖民時期的輝煌過去雖似褪色,但英國人仍背着歷史包袱,不願與歐洲夥伴走得太近。

一場脫歐公投,將會決定去留。英國與歐盟就如情侶一樣,要走在一起,雙方都要捨棄一點自我。親愛的英國紳士,你要獨自活下去嗎?

離留之際 兩派四大論點

英國人討論脫歐與否,除了從經濟、政治、身分認同等角度考慮,也能更「貼地」從生活細節着手,看脫歐後英國人的日子會有什麼變化。請點擊以下互動圖片,以了解留歐和脫歐之別:

海峽切斷聯繫 英歐似近還遠

英國人的日常對話中,當談及「歐洲」,其實並不包括英國及其島嶼、愛爾蘭及冰島。上世紀30年代,英國有報章頭條就以「英倫海峽起濃霧,切斷了與大陸的聯繫」為題,從中可看到英國一直欲以海峽將自己與歐洲區分開來。

這道海峽,亦劃開了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歷史發展。英國自1066年起沒有受外敵佔領,沒有像德國、法國等受激烈的民族主義洗禮。法西斯、反猶太主義、共產主義也從未在此島國植根,政治脾性與歐洲大國差異明顯。在法律上,英國亦發展出普通法,與歐洲的成文司系統迥異,背後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二戰後,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雖倡議歐洲一體化,於唐寧街會見德國戰後首位總理阿丹拿,前者派定心丸說:「你放心,大英帝國會常在歐洲的左右。」阿丹拿卻顯得不是味兒,回答:「首相,你讓我失望了。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自6個國家加入歐洲煤鋼共同體後,帶來高速經濟發展,有見及此,英國亦繼而入歐,卻未完全得民眾支持,引致1975年的第一次脫歐公投。這種糾纏掙扎一至拖到今天,英國仍不願參與歐盟欲建立的更緊密關係,英歐之間依然似近還遠。

兩大危機動搖歐盟

歐盟這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歐盟一直在擴張,由六個創始國,到現時共28個成員國。1990年代烽火連天的巴爾幹半島各國,陸續申請加入歐盟,土耳其及烏克蘭等國亦欲於歐盟爭一席位,冀可分享歐洲單一市場的好處。然而,歐洲經歷了難民潮,歐元區成員共同負擔經濟不景,動搖歐元區的向心力;歐洲極右政黨抬頭,對歐盟存疑,不滿歐盟的難民政策及歐元區危機拖累國內經濟,令離開的呼聲愈來愈高。

歐洲:一個理不清的概念

歐盟雖說是歐洲大一統的最有力象徵,其實更像個小圈子俱樂部,各國帶着政治動機及經濟考量,加上根深柢固的歧視和偏見,決定其他國家能否「入會」。

所以歐盟實現大一統的最重要障礙,與其說是英倫海峽,不如說是尚未弄清楚什麼是歐洲--一個向來含糊的概念。歐洲足協(UEFA)成員有土耳其、哈薩克、格魯吉亞;Eurovision歌唱大賽參賽者有來自以色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單是為地理上要劃分界線已經很困難,語言和宗教更是五花八門。

在動搖不定的歐洲上建立聯盟,或許坐立不安的不只是英倫紳士。英國意欲動身,但相信不會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