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上世紀初來港乘「朝星」 即現在什麼交通工具?︱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自二十世紀初,香港已經發展為東南亞數一數二的現代化城市。香港自開埠以來已是東西往來的中轉站,不少亞洲人都經此遠赴重洋,當中很多也是歷史名人。從他們近百年前在港的足迹,我們可以看見香港在世界歷史中地位之重,也能感受到本地歷史的深度。談及日本和香港的歷史,並不止教科書上所記載的抗日戰爭,早在戰前港日兩地已有不少有趣的交集。我們能從戰前日本人的眼中,看見昔日的香港社會面貌,也能認識近代香港與日本的交流史。

文:朱鳳翎︱原題:百年訪港日人——《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

泰戈爾與草野心平的香港對話

不少世界文壇泰斗也到訪過香港,例如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印度詩人泰戈爾。作為亞洲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1924年訪華時受到熱烈歡迎,在旅程期間他更住進香港的淺水灣酒店。除了受到華人的熱切招待,也有不少亞洲人為見一睹偶像風采,不惜越洋來港,其中一位就是草野心平。

草野心平(1903-1988)被稱為「昭和最後詩人」,這個名字至今對於日本人來說仍然十分親切,每年畢業季節也會響起由草野心平詩作譜成的校歌,在福島縣和廣島縣更設有草野心平紀念館。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在夏目漱石的日記找到香港

《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作者黃可兒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她曾遊歷日本四十七都道府縣,從部落格時期已分享她的旅遊經歷。有一次倫敦旅行中,她拜訪了倫敦的夏目漱石紀念館館長恒松郁生教授。恒松郁生一生致力研究夏目漱石(1867-1916),多年前從夏目漱石和其朋友的日記中得知他在1900年曾到訪香港,於是他在1978年專程來港尋找這位日本殿堂級作家的足迹,卻因為不諳中文而無功而還。

當時夏目漱石朋友的日記記載了他們曾坐「朝星」,恒松郁生對此毫無頭緒,然而黃可兒一看,便聯想「朝星」是直譯了「Morning Star」,正正就是初代「天星小輪」!直到今天,我們仍能坐上新一代的「Morning Star」,真正的中文名字叫做「曉星號」,就是我們最常見白身綠底的小輪了。據記載,當時32歲的夏目漱石雖然身體不佳,常常鬱鬱不歡,但他對維港景色讚不絕口,更到了太平山頂遊玩,並乘坐當時由鋼索牽動的山頂纜車,對此驚奇不已,心情非常愉快。而直到今天,天星小輪和太平山頂也是日本人來香港必到的景點。

夏目瀨石

找到了真正的「朝星號」,既償了老教授一個心願,黃可兒也因為這個小故事,開始了一系列明治、大正及昭和時代日本名人的香港遊歷研究。在過程中,她發現原來日本與香港有更多有趣的淵源,例如陸奧宗光在1870年見證香港鋪設海底電纜、昭和天皇裕仁登位前喬裝訪港、日本錢幣的字型原來與銅鑼灣的皇家鑄幣廠有關等。

《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一書除了有日本名人訪港事迹,也有這些名人的生平小傳,拼湊出戰前港日甚至整個亞洲豐富多彩的歷史面貌。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在惜字仍如金的年代 七十年代書法藝術雜誌《書譜》往事︱開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