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諾貝爾獎都拿過了 屠呦呦為何始終沒成為中國兩院院士?

連諾貝爾獎都拿過了 屠呦呦為何始終沒成為中國兩院院士?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2015年10月8日,北京, 國家衛計委等部門舉行「祝賀屠呦呦研究員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座談會」。屠呦呦出席了座談會。(視覺中國)
2015年10月8日,北京, 國家衛計委等部門舉行「祝賀屠呦呦研究員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座談會」。屠呦呦出席了座談會。(視覺中國)

今年95歲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該院在當地時間上星期二(4月29日)公佈了這一消息。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也是該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她因發現可有效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長期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沒有醫學博士學位,也不曾出國留學,更不是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的院士,一度被媒體稱為「三無科學家」。獲得諾獎前,她在中國科學界幾乎籍籍無名。

國際上對她的認可也先於中國國內。例如,獲得諾獎後,中國媒體和公眾才意識到,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獲得了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是首個得到這一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此次她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們再次提出那個老問題:為什麼屠呦呦至今仍不是兩院院士?

這一爭議從她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就從未停歇。2015年諾獎揭曉後,屠呦呦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多次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未能成功。「衛生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1969年,屠呦呦參加國家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並被任命為中醫研究院中藥抗瘧研究組組長。(影片截圖)

今天看來,屠呦呦所說的複雜情況,有歷史爭議,也有現實原因。

歷史原因在於,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個保密項目中完成的。1969年,為幫助正在跟美軍作戰的北越找到抗擊瘧疾的藥物,中國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親自下令成立了「523」項目。

1971年,屠呦呦團隊從青蒿中分離出一種可能有效的活性成分,次年,團隊提取出該活性成分並命名為「青蒿素」,並對外公佈研究成果。在強調集體的年代,屠呦呦只是一個小團隊的負責人,青蒿素的發現也是集體成果。

《環球人物》報道,獲得諾獎前,屠呦呦四次申報院士都沒成功,因為青蒿素的發現多年來被強調是集體成果,與青蒿素有關的科研人員都沒有評上院士。

獲得諾獎後,屠呦呦的個人貢獻才逐步獲得官方層面的肯定——2017年獲頒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又被授予中國「共和國勳章」。

但在這一時期,屠呦呦仍然不是兩院院士,則與中國現實的院士評選制度相關。

首先是年齡,兩院院士一般需要在65周歲以下,屠呦呦在2015年獲諾獎時已年滿84歲,在多數評審眼中已屬「超齡」。學術自媒體「知識分子」說,這一規定並不是嚴格限制,但也為高齡候選人增選院士製造了障礙。

其次是,中國院士評選,不僅在提名階段需至少兩名在籍院士推薦,還涉及到在籍院士的投票表決。這個過程一直被詬病涉及人情世故、圈子文化,而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屠呦呦一直不善交際,性格直率,也不會拍馬屁。或許,這也是她沒能當選院士的複雜情況之一。

當然時至今日,屠呦呦有沒有院士頭銜,都不影響她的地位和貢獻。

但當她以95歲高齡當選美國的外籍院士,還是發人深省:學術榮譽不該吝於對真正有意義的科學貢獻作出肯定和表彰。

這樣比較起來,中國的院士頭銜嚴格來說不是學術頭銜,反而像個綜合的行政身份。有網民調侃,院士落馬的新聞屢見不鮮,印象中院士不僅要搞學問,更要「會當官」,屠呦呦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如果這樣理解,屠呦呦落選院士,也就不奇怪了。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