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題.青訓路向5|香港小將葡式體驗 危機感是進步的關鍵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足球青訓愈來愈受重視,足總及教練也提出各種問題及發展路向,然而作為「主角」的本地年青球員,他們的第一身感受亦不應被忽視。
近年小將們開始衝出香港,嘗試到中國內地或歐洲尋求落班機會,最大原因為何?究竟香港青訓的問題出在哪裏?
在今年初加盟葡甲球隊科瓦彼達迪(Cova da Piedade)的香港青年代表隊成員梁𧙗維(一仔),名氣或未及「前輩」陳俊樂及徐宏傑等大港腳,不過他在葡萄牙及國際賽的經歷,無疑可為有志投身職業足球者作借鏡;而部份他遇到的難題,也值得深思。
攝影:盧翊銘

一仔成長經歷與大多本地球員無異,小時候從公園及街場接觸足球,加入元朗區隊,再先後加盟傑志、南華等球會,成為港足梯隊(即不同年齡段的香港隊)常客,可說經歷過本地青訓系統每一環。

「我以前是肥仔,不懂踢足球,只會亂跑,大家都叫我做『功夫熊貓』。現在能外流葡萄牙,很多朋友都說是奇跡。」2018年,一仔在東方龍獅「Project E」拓展計劃支援下到葡萄牙跟操試腳,終在今年1月跟葡甲球隊科瓦彼達迪簽下人生首份職業球員合約,展開不一樣的足球路,才發現天外有天。

香港注重球員基本功,不過在葡萄牙,講求的是速度與質素。

【港足專題.青訓路向1】沒有冰島奇蹟 球會需培育自家球星?

【港足專題.青訓路向2】談香港足球風格 華麗進攻或穩守突擊?

當基本功不是基本 如何提升質素?

新冠肺炎令葡萄牙聯賽停擺,為避開歐洲疫情,一仔早於3月中已返港,並在完成14日家居隔離後接受訪問。一仔坦言在加盟球隊之前,曾幻想會過着刻苦生活,也擔心自身水平跟歐洲球員相差甚遠,跟不上練習進度;但事實上他很快就克服語言等問題,融入當地生活。

加盟球隊僅3個多月,一仔卻已感受到港葡青訓差異,硬件如球場、健身室,以至配套與訓練時數,香港都完全被比下去。我們在過去訪問已曾討論此類問題,在此就不詳述。而一仔卻直言最深刻的體會,竟來自身邊每位隊友,「其實葡萄牙的訓練模式及內容,基本上跟香港相似。香港大部份教練很注重球員基本功,但只要求球員做到傳球成功;不過在葡萄牙,基本功的要求不一樣,球員已很少控甩腳或傳失波,追求的更是速度與質素。」

若連同試腳的日子,一仔共在葡萄牙待了約1年半時間,他發現當地跟香港的最大分別,是球員的態度。(盧翊銘攝)
或許有些人會不想離開舒適圈,但其實轉到其他球隊,也可增值自己

態度成分野 競爭才逼得出動力

葡萄牙球員之所以基本功扎實,一仔認為與當地人對待足球的態度有關,「他們視足球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一門職業;足球在香港卻只是興趣,或是社交活動。」兩地體育文化有異,他認為大部份香港人踢波只為「運動下、開心下」,卻忽略練習的重要性。

香港青年聯賽一直也存在一個現象:具實力的年青球員大多選擇一同投效強隊,多數地區球隊都難以抗衡,令球隊實力分野極大。

一仔的自身感覺是,香港有些球隊的青訓計劃並不長遠,然而葡萄牙的情況剛好相反,球會資源充足,對梯隊有長遠計劃,志在培養球員成才。「我遇到的當地球員會覺得,若想繼續追夢,就必須認真看待每課訓練,力求以表現在隊中佔一席位;如欠缺上陣時間,他們肯定會離開去尋找機會。」一仔認為香港的情況不一樣,「被淘汰」的顧慮較小,「明白或許有些人會不想離開舒適圈,但其實轉到其他球隊,也可增值自己。」

一仔在葡甲球隊科瓦彼達迪的訓練日常:(按圖放大)

+3

缺乏競爭性是香港青訓一大難題,球員即使有潛質,也難以進步。記者採訪生涯中,聽過許多曾外流、參加亞洲賽和國際賽的球員、教練以至管理層說出同一個情況:若外國球員在場上遇到攔截倒地,會立即爬起來爭奪皮球;不過如香港球員遇到同樣情況,或許只會花時間跟球證投訴。除了球證執法尺度不同,另一原因,正是由於外國職業足球競爭激烈,若球員受傷或表現不理想,大有機會失去位置,惟香港球員甚少受此「威脅」。

沒有犯過錯、沒有失去過,又怎會進步?球員在充滿危機感的環境中成長,定有利提升足球水平。一仔在葡萄牙初期人生路不熟,無論往宿、生活以至起居飲食,每樣都是挑戰,但這正是他外闖最大目的,尤其他眼見一同走在足球路上的同路人,越長大越少,「香港足球人口不足,要當職業球員的門檻不太高,但我更想放眼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挑戰會更大,但要試過才知道自己的能力。」

本地年青球員仍未習慣成為傳媒焦點,批評對心智仍未成熟的他們來說更是殘忍。(盧翊銘攝)

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下成長,還會出現其他問題--球隊實力差距大,往往輕易取勝、甚少受挫,若突然面對逆境,尤其網上種種批評,總會不知所措。

一仔還記得,港足U18去年集訓期間出現紀律問題,雖然傳媒揭露事件之時,球隊當時正赴台灣參加邀請賽,能暫時避開傳媒追訪,但網上言論卻避無可避,只要是有關球隊的報導,總有人留言揶揄一番,一字一句,他都記得清楚:「香港球員囂張又差勁」、「踢街波也踢得比你們好」。

港足U18去年赴台灣出戰邀請賽:

+23
球員在場上已付出了所有,但那時的感覺是,即使盡了力,也不會有人欣賞。

【港足專題.青訓路向3】冰島人眼中的死結 香港足球應如何自處

【港足專題.青訓路向4】小將為何哭了? 本地教練眼中五大難題

難改球迷固有印象 盲目批評摧毀信心

他回想當時港隊跟東道主中華台北交手,部份球迷認為港隊非勝不可,畢竟在球迷印象中,香港足球水平比台灣高,但一仔坦言雙方青訓水平其實已拉近許多:「以跟我同齡的台灣球員為例,在場上是『打仔格』,態度與拚勁跟早年明顯有分別。」

最壞的結果出現--港隊在領先1球下反勝為敗,一想到球迷會有什麼反應,壓力令他賽後跟隊友也忍不住落下男兒淚,「那一刻感覺即使球隊盡了力,也不會有人欣賞,加上球員在場上真的已付出了所有,對落敗很不甘心,所以大家就哭了起來。」

一仔代表港足梯隊出席各項賽事,以大港腳為目標:(按圖放大)

+4
大家都是香港人,希望無論輸贏也得到支持。

對於外界對球員態度及紀律的質疑,一仔強調自己對代表香港感到光榮,跟隊友一直認真看待訓練及比賽,「無論如何,經過這次教訓,未來定當注意言行舉止,並透過外闖的經歷提升水平,爭取入選U23及大港腳,回饋港足。」談及負面評論,一仔也認為這是作為球員必需面對的事,但心中仍不免希望,球迷言語不要太傷人,「大家都是香港人,希望無論輸贏也得到大眾支持」。

一仔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外闖提升自我足球水平,爭取成為大港腳,回饋港足。(盧翊銘攝)

受學業與傷患困擾 本地青訓流失率高

可是在香港,球員即使在不算理想的環境下向上爬,最終也未必成為職業足球員。如上文所說,一仔在足球路上,同齡隊友越來越少。

香港青訓流失率較高,以往就有年青球員透露,代表港足梯隊比賽,每次都可能是最後一次;球員到達一定年紀,彷彿就要從學業及足球中二揀一,而香港人往往較重視前者。2013年打入U16亞洲錦標賽決賽周的「黃金一代」中,最終仍留在職業球壇的,屈指可數。

自12歲起加入港足梯隊的一仔坦言,他踢到15至16歲時,正是最多隊友離開的一段時間,「始終球員升中四需要選科,考慮到前途等問題,大多就放棄足球。」看著一同成長的戰友一個個離開,難免心酸,一仔曾有一位在U12至U15時期擔任港足隊長的隊友,天賦、技術與力量都比旁人高,仍在中途退出。除了學業,一仔認為還有其他原因令年青人中途放棄,「香港很多娛樂,若受不住引誘、缺乏休息,練習也不會好,加上踢人造草真的較易令膝頭受傷,各種原因下,發展未必如預期。」

本地年青球員的職業足球路難關重重,一仔是少有成功外流的例子之一。(盧翊銘攝)
以後輪到我們這輩做家長,相信社會對足球的觀念會扭轉,讓更多人投身職業足球。

但一仔在葡萄牙感受到當地人生活態度較輕鬆,學業跟足球兩者能並存,以他現時在葡萄牙就讀的學校為例,因球會訓練場地偏遠,球員能跟學校協議提早放學,以便出席練習,「這在當地是很普遍的安排。」

「踢波搵唔到食」的傳統觀念在香港仍根深柢固,儘管近年足球員收入有所提升,惟短期內難以令大眾、尤其父母改觀。若香港要完全仿傚葡萄牙,一仔認為甚有難度。他希望港人先學會「放鬆」,「葡萄牙人生活很簡單、開心,未必一定要做醫生律師,做不到就做其他職業,絕不像香港般生活節奏快,壓力又大。」

縱使如此,他認為作為「千禧一代」,或許可以慢慢改變現況,「其實2000年後出生的球員,有部份已開始踏上職業舞台。過多一段日子,輪到我們這輩做家長,或許可以令社會對足球的觀念會改變,讓更多人投身職業足球。」

離開香港到葡萄牙發展,見識當地的足球文化,一仔感受甚深。(盧翊銘攝)

在香港重視功利的文化下,家長在年青球員的職業足球路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究竟一仔的父母如何無條件地支持愛兒追夢,背後理由又是甚麼?下一集我們將在梁媽媽的口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