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屯門南延線改善對外交通 由始至終是個「局」?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較早前發表施政報告,在交通基建部分,計劃於未來一年邀請港鐵就東涌線延線、屯門南延線及北環線等三條路線,展開詳細規劃和設計,希望盡快動工。當中以將西鐵線延伸至屯門南部的屯南線引起的討論最多。
屯門區對外交通長時間擠塞飽和,建設新鐵路一直是地區人士爭取目標。早在《鐵路發展策略2014》,港府擱置建造屯門至荃灣鐵路的建議,以興建屯門南延線取而代之,希望以此滿足地區人士部分需求,而港府今日再為屯南線注摻新「元素」,與「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一併討論。
這正正是屯門南延線的死結所在。現時西鐵線用量已近飽和,僅僅在原有西鐵線上加站的意義相當有限。所以要探討屯門南延線,很難不作進一步規劃,研究「過海」接駁大嶼山以至中部水域,才可對屯門出市區交通的擠塞問題有顯著幫助。但現時明日大嶼規劃「十劃未有一撇」,爭議又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屯門居民很可能要再捱一段長時間的擠塞之苦。

▼2019施政報告懶人包▼

+10

延伸閱讀:【施政報告】研建三條「新」鐵路 區議員:走數多年的old news

屯荃鐵路直駁荃灣 「發叔」未了的心願

屯門新市鎮建立後,人口增多,出市區交通主要靠屯門公路,而隨着愈來愈多住宅落成,交通開始不勝負荷,現時社會對於新界「大西北」交通不便的印象,皆源於此。政府於九十年代起討論建造西鐵,先後研究過不同走線,欲長遠打通此要塞。

對屯門居民而言,最理想的方案,當然是貫穿整個屯門公路走線,沿海經過小欖、青龍頭、深井等地區,直通荃灣,再通過荃灣線接駁到市區其他地點,而這就是屯荃鐵路的雛型。所以自八、九十年代起,屯門地區人士一直相當希望有鐵路直駁荃灣,長年擔任屯門區議會主席的鄉議局已故前主席劉皇發(發叔),就是代表人物。

不過建立沿海段鐵路面臨嚴重的技術難題,因為深井沿海地勢複雜、高低不平,如興建鐵路需要穿越山路,亦需要進行大規模削坡工程,既複雜,造價也相當高。所以最終政府選擇的西鐵走線,正是現時由荃灣西直達錦上路,先經元朗、天水圍,最後進入屯門。對屯門區居民而言,乘鐵路出市區需要大繞路,耗時費事,但若使用屯門公路,又要面對擠塞問題,可謂兩頭不到岸。

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提供的數字,屯門公路平均每日行車量,由2013年的92,580架次,按年遞升至2017年的129,590架次,累升近四成。運輸署提供的數字亦顯示,即使假設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及屯門西繞道如期通車,預計屯門公路部分路段的行車量/容車量比率,截至2031年都會維持在1.2接近「情況嚴重」的邊緣,亦即不會有改善。

運輸署回應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政府假設2021年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已通車、2031年屯門西繞道已通車,屯門公路的車流量都不會有改善,小欖段東行甚至會惡化。(文件截圖)
屯門南延線於《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的初步概念方案。(《鐵路發展策略2014》文件截圖)

屯荃鐵路擱置 屯門西延線同樣治標不治本

政府在2000年代初,一度曾考慮屯荃鐵路建議,但在2014年9月發表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政府正式擱置計劃。當時報告指,屯門至荃灣沿線人口主要集中在東西兩端,居民如要往來兩地,使用屯荃鐵路比使用西鐵線只能節省1分鐘乘車時間,而且需要在荃灣轉乘其他鐵路線才可繼續旅程。政府亦認為,將屯門公路改善工程、西鐵由七卡變八卡,已能紓緩部分交通擠塞狀況。

最終政府在「成本效益尚難確立」下,擱置屯荃鐵路建議。相對地,政府提出「屯門南延線」方案,建議將現有的西鐵線從屯門站向南延伸,並在屯門南增設一個鐵路站,初步建議落實時間為2019年至2022年。

然而實際問題在於,目前西鐵線、荃灣線的載客量都面臨飽和。據運房局提供數字,2018年,西鐵線以每平方米站立4人計算,最繁忙路段(錦上路站至荃灣西站)的載客率最高達到101%(西鐵線2018年5月起已全面八卡行駛);荃灣線2017年最繁忙路段(油麻地站至佐敦站)的載客率更達到113%。

屯荃鐵路要駁出荃灣線才能抵達市區,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塞爆荃灣線,這是建議被擱置的一大重要原因;但實際上屯門南延線也好不了多少,最終西鐵線負荷沒有減少,對交通問題並無大幫助。亦即是說,無論如何,現時的鐵路走線已難以應付屯門居民的需求。而隨着新住宅繼續落成、人口增加,問題會更加嚴重。按照規劃署的人口分布推算,屯門人口將由2018年的502,700人,升至581,700人,升幅逾一成半。

港鐵西鐵、荃灣線負荷已近飽和,再延長西鐵線對整體交通未必有大幫助。(資料圖片)

延線或接駁明日大嶼 政府另有盤算?

因此單從鐵路角度,如何疏導屯門居民循其他路線抵達港九市區,才是問題的長遠解決之道。其中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自2014年起,提出過海鐵路方案,由屯門碼頭接駁至屯門市中心、小欖,再貫穿大嶼山欣澳,直達交椅洲人工島及港島西。於去年施政報告,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其中鐵路配套上,建議由「西部海岸」(即屯門)穿越小欖,到達欣澳、交椅洲及港島西,亦即吸納了田北辰的大部分建議走線。

陳帆上周在立法會會議中,表明日後屯門南延線或會預留位置接駁人工島。雖然他未有公佈更詳細的走線,但整個屯門西延線的定位由此至終都十分清晰:如果單單延長西鐵線至屯門南部(不論是屯門泳池還是屯門碼頭),對整體交通幫助有限,甚或令西鐵飽和更加嚴重;如要將鐵路效益最大化,無可避免需要進一步延伸鐵路。

然而在今日香港,明日大嶼是相當敏感的議題。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相關建議後,民間、學者廣泛質疑在中部水域建大型人工島,會否影響附近水域水流、積聚污染物甚至在水位上升時出現淹浸。政府估計項目總造價6,240億元,是開埠以來最大型基建計劃,社會亦有質疑指政府基建屢屢超支,可能「燒光香港儲備」。

在今年6月《逃犯條例》爭議引爆後,政府原先提交立法會審議的明日大嶼人工島研究撥款,已因應政治環境而被逼押後。以政府今日的管治威信,到底能否推動整個計劃,即使推動又要等到何年何月,實屬未知之數。而屯門南延線實際上被納入整個明日大嶼配套基建的一部分,到底政府是無視西鐵線現時的飽和狀況,還是有意引導社會支持明日大嶼大計,以抗衡民主派的巨大反對聲音,答案可謂呼之欲出。

政府在在勾劃明日大嶼願景時,明確指出將屯門鐵路連接往交椅洲至港島西部(藍色實線部分為擬建的鐵路)。(2018施政報告網頁截圖)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屯門新鐵路 X 明日大嶼 政府另有「枱底議程」?

這也要回到政府的兩項根本政策思維:其一,政府對於如何減少路面私家車數量並無具體方案;其二,政府在整體城市規劃上,仍然傾向將經濟活動集中在港九市區,甚至寄望將來的人工島核心商業區(CBD),導致每日都出現上、下班兩次「人口大遷徙」。這兩個問題不處理好,新界區的交通負擔不斷提高,多建鐵路也無補於事。

當然,西鐵飽和歸飽和,但對於地區人士而言,「強烈要求」、「成功爭取」,應該是地區工作的常識吧?

陳帆較早前已指出,屯門南延線日後或預留位置連接中部水域人工島。(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