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2019】泛民去年九西兩連敗 區選另類票源重新登場?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2019年區議會選舉即將到臨。反修例風暴下,一般認為對民主派的選情較有利。然而2016年DQ浪潮後,本土派作為非建制內的「另類勢力」,被隔絕在體制外,支持者對選舉制度抱極大不信任。去年兩次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中,本土派選民寧可「射落海」也不投泛民,成為民主派敗因之一。到底這批關鍵少數,今次區選投票意向是否受政治風波影響而有所轉變,重新「登場」?
《香港01》記者訪問工黨前副主席鄭司律。與在野陣營不同派別均有接觸的他,曾投入去年兩次九龍西補選的團隊。他承認包含本土派在內,新生代青年對於一國兩制、香港政治前景有強烈的不安定感,民主派候選人過往無法讓他們看到希望,難以取得他們的支持。
鄭司律認同,今次政治風暴下非建制派系減少衝突。部分持較本土主張的青年,今年甚至入閘參選,這些現象反映「本土票」或再次匯流成新勢力。但他寄語這個效果只在一時,反修例抗爭運動的往後發展才是最重要:「場運動贏,選舉自然係香港人呢邊嘅天下;場運動輸,選贏都無用。」

背景:泛民本土各行各路

2014年雨傘運動及2016年2月的旺角騷亂,傳統泛民領銜的和理非,與較主張「勇武」抗爭、較傾向年輕人的本土派出現路線分歧,兩派互相攻擊。同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本土派(不連同自決)取得約一成多選票,成為非建制派系其中一個重要板塊。

自該年起,持本土相關主張者成為官方重點打擊對象。2016年立法會選舉,多名本土或自決派人士因為政治主張被指涉及港獨或宣誓內容不當,在選前或當選後遭到DQ。自此,本土派在政界沉寂,甚至有輿論領袖認為香港已進入「後選舉時代」。2018年兩輪立法會補選,民主派在九龍西的代表姚松炎及李卓人先後敗選,原因之一正是無法取得本土票源,當時本土派支持者中曾出現「射落海」甚至「投對家(刻意投建制派)」主張。

今年《逃犯條例》示威浪潮中,泛民和本土、激進派系的關係稍為改善,在多次衝擊行動後並未割席,衍生「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分和與勇」等口號。區議會選舉採單議席單票制,講求集中票源,在個別戰情緊湊的選區中,本土票源會否流向泛民,受到關注。

▼反修例示威衝突▼

+30

「一國兩制+」心態 青年對體制不信任

對於香港的政治困局,鄭司律有自己的解讀方向。他認為,香港的政治勢力總體上應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一國一制,目的是讓香港的制度加速和中國內地接軌,主要是建制派;第二是一國兩制,希望守住中港兩地的制度差異,並保留相當程度的自主,例如主流泛民、部分本地商界人士和中間派;第三是「一國兩制+」,在現存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受到傷害,從而衍生不同的出路主張,由最激進的獨派、較溫和的自決派、聚焦社會和經濟路線的青年左翼,都可歸入這一類。

鄭司律認為,這種「一國兩制+」的心態,影響的不單是本土派支持者,更多對現存體制不信任的青年,都可能抱這種想法。他們會認為立法會被閹割,再無制衡政府功能,面對中港政治、經濟上的界線逐漸模糊,也是最受害的一群。

去年補選:朋友曾刻意回港投白票

鄭司律曾任姚松炎的議員助理,姚被DQ後投入九龍西補選,鄭投入競選團隊;同年的11.25補選,鄭亦是李卓人團隊一員。在兩次敗選之中,泛民失票的地方固然多,當中在青年人上,他承認泛民主派當時解答不到一個問題,香港有什麼前路和希望:「唔係你搵鄺俊宇、羅冠聰、黃之鋒去助選,就取得青年人的支持。」

2016年九龍西本土派中,黃毓民及游蕙禎合共取得40,862票。鄭司律估計,姚松炎在去年3.11補選中最多只能取得當中小部份選票;到11.25補選,李卓人得到的本土票源相信再減少一點。他憶述去年11.25補選前夕,問過一位身處外國,政治取向偏本土的朋友,會否回港支持李卓人:「佢同我講會返嚟投票,不過係投白票,我只能尊重佢選擇。我哋俾唔到人答案,呢個係自己要考慮嘅問題,唔怪得人(不投票)。始終張票本身唔係個別候選人嘅,係要說服佢去支持先攞到。」

區議會選舉將於11月24日舉行。(資料圖片)

今年:非建制加強合作

將目光放回今年的選情。鄭司律首先提醒,以他所接觸的前線示威者中,未必所有人都抱持本土派的政治立場。不過他認為今年的選舉氣氛,年輕世代不論是本土、自決、左翼,甚至無既定光譜的年輕人,今年都同仇敵慨、「對抗警暴」。面對政府施政失誤和香港未來,也是「等待某些事情發生」,爭取改變。而對政府過去數月作為的抗拒,更已經橫越了非建制內部,甚至中間派,這種氣氛毫無疑問加強了非建制的合作,對選情有幫助。

鄭司律舉例指,受政治氣氛影響,今次區選的DQ事件減少,而就他所知不少年輕候選人其實都持有本土主張,但照樣站出來參選。所以現時年輕人是否仍和去年一樣,不想再去參與體制,他覺得未必,香港整體面對的困局,驅使他們盡力一試。

所以鄭司律亦不同意部分人所指,選舉不公平就要完全杯葛不參與、拒絕投票:「好似台灣或大馬以前嘅在野黨,政治人物(候選人)唔一定喺即時爭取到乜嘢返嚟,但可以作為一個立足點,將來再推動其他可能性」。

2018年11月25日的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中,代表民主派的李卓人(左)敗選。(資料圖片)

寄語隱憂:抗爭走向才是關鍵

陣營間減少角力,本土票這個不穩定因素減低,那是否表示整個非建制選情大好?鄭司律寄語兩點:其一,區選和立會補選同為票多者勝,傳統政黨需要考慮新選民重新支持,同樣新參選的候選人也要說服傳統選民出來支持,才能勝出選舉。這對兩邊來說都是挑戰。

其二,鄭最想帶出的一點,投票、議會終究只是其中一步,今場抗爭運動的走向、如何通過議席去延續政治想像、處理中港關係的危機,才是民主派日後生存空間的關鍵。他引述一名現時擔任競選團隊成員的朋友作結:「場運動贏,選舉自然係非建制派天下;場運動輸,選贏都無用,不論(形式)係政府DQ你,還是你自行分裂。」

鄭司律認為,今年年輕一代選民求變的慾望,已經橫跨泛民與本土。(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