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銷售稅重臨?當年唐唐急煞車 怯民意外還有一原因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星期公布《財政預算案》,提到要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加稅本來就十分敏感,陳茂波早前接受《彭博》訪問時更指,不排除香港會開徵銷售稅,這隨時又是一個大炸彈。
炸彈之說並非空穴來風,2006年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亦研究開徵銷售稅,但遭到社會大力反對。當年唐英年面對甚麼壓力?陳茂波又為甚麼偏向虎山行?

勞動人口減少長者增加 收入勢下跌開支卻上升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顯示,2021至2022年度起直至2024至2025年度,每年預計赤字介乎74億至170億元。政府財政儲備雖然多,但「少數怕長計」,未來勞動人口減少,而安老及社會福利開支隨人口老化必然大增,加上短期疫情及之疫後振興經濟均要動用資金「催谷」,如何開源成了政府當務之急。

財政預算案表示,政府收入未能追上開支,可能需要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資料圖片)

陳茂波接受《彭博》訪問時提到,不排除開徵銷售稅,同時明白開徵稅項有爭議,認為與社會討論將會非常重要。

陳茂波研開銷售稅,可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2006年港府亦曾討論開徵銷售稅,最終觸發巨大民意反彈而煞停。

2006年唐英年研徵銷售稅 擴闊稅基

香港一向實行簡單低稅制,但其實在1997年之前,政府已經多次研究推行銷售稅,只是最終並沒有實行。直到2006年7月,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宣布研究開徵銷售稅,以擴闊稅基。

當時的諮詢文件指,政府有意開徵5%商品及服務稅,預計可為庫房增加300億元收入。部份稅收會用於幫助低收入人士,部份用於補貼水費和差餉。同時政府承諾首5年淨收益會用各種方式回饋市民。

基層、商界及跨黨派反對 諮詢中途急煞停

不過,當年唐英年研究銷售稅遇着「三座大山」,不單止基層市民極力反對,商界及代表商界的自由黨反對,連民主派、建制派的跨階層政黨都表明反對。最終在諮詢期中段的12月5日突然煞停。

當時有報道指,在選舉委員會選舉前數天突然煞停,是因為時任特首曾蔭權希望拉票連任。《成報》引述蔡子強分析,曾蔭權政府要在選委員選舉前「拆彈」。無論如何,當時代表左、中、右、商界各方的傳媒,均一致認為煞停銷售稅是順應民意的表現。換言之,當年唐唐開徵銷售稅急刹車,除了怯於民意反彈,亦有政治原因,就是以免「炸毀」曾蔭權的連任工程。至於是否曾蔭權命他「收韁」,則不得而知。

不得不提,2006年7月政府正式提出開徵銷售稅,是唐英年為官生涯中的一大打擊。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數據顯示,唐英年的評分由公布前的63.9分,大跌7.4分至56.5分,至2007年初仍在60分以下低位徘徊,一路至2007年2月28日《財政預算案》才回升至64.1分水平。可見就連當時民望處於合格水平的唐英年也深受打擊,以現時低民望的特區政府來說,要推行銷售稅可謂阻力重重,陳茂波必須步步為營。

陳茂波接受訪問時表示,不排除開徵銷售稅。(資料圖片)

多項被動收入並不可靠 靠賣地收入副作用大

前車可鑑,陳茂波為何在現時政府民望低下的時候表示要考慮銷售稅?原因是無法大規模提高其他稅收,無法大量增加收入來「填氹」。

翻查2020至2021年財政預算,政府有多項主要收入的升幅都出現放緩,投資收入「望天打卦」,更由於可能出現大波動,不能當作收入的主要來源。又例如來自物業及證券交易的印花稅,很視乎市場交易量,雖然收入不低,但市況淡靜之下收縮幅度可以很大。地價收入亦一樣,如樓市升勢逆轉,賣地收入有可能急插,波動很大,而且依靠賣地收入最終導致地價高企、樓價高企,絕非長久之策。

薪俸稅無法大幅加稅 利得稅大升或損競爭力

港府另一主要財政來源薪俸稅,涉及基層與中產市民,在現時的政治氣候下,只能在現有階層之上增加稅階,向更高收入者徵稅,無法大幅加稅。利得稅則涉及與鄰近地區之間的競爭力問題,香港的簡單低稅制能吸引外國企業來港開公司,如稅率大幅增加,這些公司有可能撤出香港,不利經濟。

至於印花稅、博彩稅、煙稅就算增加,金額亦有限,不可能成為支撐收入的主力。

數來數去,現有稅收不是無法大幅增加,就是無法成為政府收入支柱,陳茂波打銷售稅主意,似乎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決定徵新稅前必要說服市民 爭取足夠民意

如果陳茂波確認開徵銷售稅,那麼首先就要說服市民,為甚麼非要開徵不可。他可以列出各個選項,詳細指出各個項目的利弊,以說明為何必須要開徵這種觸及各階層的新稅種。

說到銷售稅,香港人最熟識的是日本在去年10月上調消費稅至10%,不過似乎無損香港以至全世界的人前往日本旅行的意欲。其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加徵消費稅之路也面對過商界的強烈反對,但因推銷工夫做得好,解說得力,獲其他階層支持,2014年消費稅由5%上調至8%後,他所屬的自民黨贏了兩次大選,民意基礎穩固。陳茂波要開徵銷售稅,亦要先贏得民意,才能往前走下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上調消費稅,由5%增至8%,而所屬自民黨之後贏得兩次大選。(路透社)

日本僅部份項目上調至10% 免嚴重影響民生

倘若香港開徵銷售稅的話,同樣可以參考日本的做法。日本去年上調消費稅至10%,其實只是上調酒精飲品、電子產品、化妝品、書籍及服務費,例如到餐廳用膳的稅項,而涉及民生的食品及報紙等,均維持8%稅率,以減輕人民負擔。陳茂波在推出銷售稅時,亦可以僅部份項目例如高級消費品徵稅,以免嚴重影響基層市民生活。

指明收稅用途 讓市民認為值得開徵

日本的消費稅收入用於幾個方面,除了應對財政問題,亦用於實施幼兒教育及托兒服務免費、減輕高等教育的財務負擔等,其中一個用途是推動大幅增加托兒服務,釋放已婚女性勞動力,以緩解就業市場人手荒。

實際上,日本政府收到消費稅增加整體收入,再從整體收入撥出一部份來推動幼兒教育及托兒服務免費,都是「一條數」。安倍晉三強調部份消費稅用於上述項目,可說是一種「游說技巧」,讓人們一看就知道徵稅的目的,營造「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形象,減低普羅市民的不滿,這或許是陳茂波研徵銷售稅的最實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