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ing國王亨利五世】主角對決叛軍將領 看對甲劍技的重現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The King》(中譯《蘭開斯特之王》,港譯《亨利五世:新王之路》)是一部2019年上映,由澳洲和美國合拍的歷史劇情電影,最近登陸Netflix。

故事改編自英國十六世紀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歷史戲劇《亨利史詩》(Henriad)當中的後兩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講述十五世紀英王亨利五世如何由任性的王子蛻變成威武的國王,在動蕩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面對城牆內外的敵人,為保衛英格蘭而戰的故事。
 

+4

片中包含了不少中世紀戰鬥場面,身披盔甲的貴族騎士在戰場上對陣,當中更包括了「英法百年戰爭」中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因此電影備受一眾中世紀愛好者關注。可惜,不少歷史愛好者指出戲中出現的盔甲、兵器跟史實相差甚遠。

關於電影跟史實之間的差異,本文不作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以下影片:

本文分析電影中其中一場騎士對決場面,說明盔甲騎士對打時的技術。

想了解板甲,可參看:
【中世紀騎士】淺談15世紀歐洲板甲的性能和弱點

 

▍戲中亨利五世與叛軍首領對決的背景

威爾士親王亨利(亨利五世)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大兒子,但兩人關係並不親密。 亨利對父親的戰爭政策以及他的繼承權不感興趣,於是他一整天都在與他的同伴約翰爵士一起「胡混」,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一天,國王傳召亨利,並通知他的弟弟Thomas 將取代亨利繼承王位。Thomas 其後被送到熱刺去平定當地的貴族叛亂,亨利加入到軍隊當中。叛軍首領Henry Percy 對亨利發起挑戰,以單挑勝負決定戰果。

 

▍對決內容分析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34688op)

事先聲明,可能基於編劇效果,為了突出年輕亨利的青澀形象,所以亨利在片段中所用的劍術相當粗糙稚嫩(但就連叛軍首領都打得一般則有點⋯⋯),有別於中世紀貴族騎士作為「軍人」的應有戰鬥水平。

【點擊圖片,內有文字描述打鬥細節】

+21

 

▍片段一: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34688op)

在首輪交鋒中,二人都採取一般長劍打鬥架式,以刺擊配以斬擊的方式打鬥,最後演變成纏鬥。但大家要知道,二人大部分部位都被鏈甲及板甲保護,一般長劍砍擊其實很難造成實際傷害。當然還是會有一定力度傳到對方身上,擊中頭部甚至可能會令對方腦震蕩,但機率頗低。為了提升打擊威力以對付盔甲,中世紀開發出威力更加強大的雙手兵器,如大劍/巨劍等;或直接以鈍擊兵器為主,如長柄大斧、瑞士戟、釘頭錘等。

了解其他破甲兵器:
【偽MHW】巨劍/Greatsword/Claymore:現實歷史中的西方大劍
【瑞士戟與長柄大斧】歐洲中世紀的破甲兵器
【鞭鐧】電影狄仁傑手中兵器 真身是古代中國的破甲兵器

 

假如手上只得長劍的話,一般會以刺擊弱點為主。

為了保有合理的活動能力,板甲設計上無可避免地在板甲間留有一定空間,而這些空隙底下只有鎖子甲防護,所以便成為板甲的主要弱點。瞄準眼部縫隙、腋下、手肘內側、胯下、腕甲邊緣、膝蓋及大腿後方等部位刺擊,便能有效傷害對手。

但片中亨利及Percy 的刺擊都從較遠距離發動,一來對方容易作出反應,二來很難準確地刺向對方弱點。單純地刺向對方的頭部或軀幹的話,只會被對方板甲擋住。從遠距離要刺中移動中的頭盔眼部縫隙,成功率實在微乎其微。

因此,現實中的騎士會使用「半劍」技術。「半劍」是因應14世紀起鎧甲的發展而衍生的劍技,是一種右手握持劍柄、左手握持劍刃的戰鬥方法,握持劍刃不但可以降低劍刃的彈性,有助擋下敵人攻擊,更可以用劍尖攻擊準確地攻擊鎧甲接縫,而除了刺擊外,半劍更能夠勾住對方身體,又或者利用劍身作槓桿使用,甚至可以制住對方的武器,繼而使出摔技。

詳細了解半劍技,可參看:
半劍|手執劍刃化劍為短矛︰刺勾擒摔奪兵 剋制中世紀板甲的劍技

 

▍片段二: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34688op)

在纏鬥中,亨利被對方的頭錘撞開。對方大動作砍擊,亨利下潛避開,順勢抱住對方雙腳,成功摔倒對手。這一段打鬥相當接近真實情況,摔跤確實是史實中應對盔甲的技術。

因為摔跤是利用人體重心、關節限制來令對手失平衡倒地,所以對披甲對手同樣湊效。一方面在纏抱的狀態下,對方沒有足夠空間揮動手上的主兵器,如長劍、矛、盾等,能夠一定程度弱化對方攻擊。

一旦對方倒地,為了恢復站立姿勢,對方手上兵器將會無效化。若上位者能加以操控對方體勢,便可制壓對手乘隙攻擊對方弱點。而且對方在地上等同完全失去移動力,能輕易被己方包圍夾擊。還有在倒地狀態下,倒地者即使揮動兵器攻擊,亦會威力大減。

詳細了解盔甲摔跤,可參看:
【盔甲摔跤】騎士武士都懂 應對盔甲的古老技術

 

▍片段三: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34688op)

亨利摔倒Percy 後,在上位施展MMA 常見的地面打擊,但被對手推翻過來。Percy 找回跌在旁邊的長劍,狠狠地刺向亨利,亨利避開後奪取Percy 的背位。這段打鬥的內容令無數歷史迷「跌破了眼鏡」,甚至不禁在螢光幕前哀叫起來。

連刀劍都未必能穿透盔甲造成傷害,亨利竟然想以拳頭分出勝負?沒錯,在盔甲打鬥中,打擊不時作騷擾對手之用,但實際難以傷害對手。天啊,你為甚麼不用上腰間的匕首呢?
 

為甚麼摔技在盔甲打鬥中十分有效?並不是因為它能摔昏對手,或是直接降服對手,而是因為一旦成功摔倒對手後,騎士通常會馬上抽出腰間的匕首刺向對方弱點,終結對手。但在這段打鬥中,亨利竟然選擇揮拳,而Percy 竟然選擇轉身找回自己的長劍去刺擊⋯⋯

 

▍片段四: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34688op)

這片段的重點是,當亨利雙手擋住上方的砍擊後,他一手握持劍柄、一手握持劍刃施展「半劍」技刺向對手。而Percy 擋開後,以「劍格」擊中亨利。這兩種技術合乎史實。

Percy 所用的技法是以長劍劍刃以外部分,如劍格或柄頭(Pommel)作出「鈍擊」,以質量穿透盔甲對敵人造成傷害。在史實歐洲長劍術中,便有一種倒握長劍「化劍為錘」的技法稱為"Mordhau",專門對付穿著鎧甲的敵人。

在中世紀德國式武術(German school of swordsmanship)中,Mordhau、Mordstreich、Mordschlag,在語意上大概是「殺擊」(Murder-strike)的意思。Mordau亦稱「雷擊」(Tunrschlag),是長劍的使用技法之一,是將長劍顛倒、雙手握持劍刃部位,以劍柄及護手毆擊對方、或以護手勾絆對方為主要使用方法。

上下顛倒反握的最主要目的是移動長劍的重心,使重心分配更接近於斧頭或棍棒類武器,藉以強化打擊能力,加上加擊位置為護手及柄頭(pommel),使用起來就如同鈍器一樣。14世紀德國劍術大師Johannes Liechtenauer便把這招稱作「Schlachenden Ort」(the battering point),而這個字亦用來指稱長劍的柄頭。

詳細了解"Mordhau",可參看:

殺擊Mordhau|中世紀破甲劍技︰手握劍刃倒劍為錘 不會割傷手?

 

▍片段五: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34688op)

在最後階段,亨利失去長劍被迫以匕首應對,節節後退倒地,幸而Percy 試前追擊但反被亨利的腳絆倒。這時亨利便撲上去以手中的匕首刺向頸部鏈甲部位,了結了Percy。

沒錯,其實這場對決早就應該這樣完結的⋯⋯

總括而言,雖然"The King"在選角、拍攝、編劇上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在澳大利亞影視藝術學院獎中享有多項提名,但終歸是一部歷史劇情電影,歷史武術迷還是不要在「史實重現」上要求太高,就當是普通電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