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藝術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小練習」延續「憧憬世界」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從幼兒時的一張手指畫,小學時的紙黏土勞作,以至中學時的一幅自畫像……我們都經歷過不同階段的視藝課,以色彩、線條勾勒過不少青澀的成長記憶。在傳統教育中,視覺藝術科一直被邊緣化,當社會一再提倡創意思維時,藝術教育應該如何激發學生想像?在一班藝術家與視藝科老師之間,中學藝術教育又可以延伸出甚麼可能?

「教了兩年大學後,我發現教師之間沒有交流,更多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加上當時因為教書工作而停止創作,讓我感到不對勁。那段經歷讓我明白藝術教育可以透過老師出發,無論是分享共同經驗或刺激他們的創作思維,只要燃起老師對藝術的熱情,他們便能將它融入教學,從而改變刻板的藝術教育模式。」「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TOE)總監黃淑琪重視藝術教師的培訓,她深信教育應該與藝術並行,當教師在計劃中獲得滿足感,也能將它連結到學生身上。

計劃總監黃淑琪認為視藝老師能透過藝術認識自我,再將藝術的力量帶給學生。

「我記得第一年舉辦教育營的時候,教師拋開大人的身份,大家就如回到小時候一樣,這種體驗一方面喚醒老師的學習趣味,同時加強團體精神,改變大家對藝術教育的看法。」黃淑琪表示計劃其實是要教師找回初衷,希望透過自我認識,能夠以生命影響生命,回饋學生。

「憧憬世界」陪伴藝術教育成長

然而TOE匆匆走過十二年,來到今年將走到尾聲。多年來計劃除了為中學生打開攝影的藝術領域,也陪伴視藝教師成長,當中由TOE的藝術導師設計的課堂「小練習」也累積成「網上攝影教材庫」,將於計劃結束後繼續開放給視藝教師,讓他們能持續在學校實踐「小練習」,延續計劃的教學精神,最近更舉辦藝術教育座談會,讓視藝教師與不同的藝術工作者對談,分享使用「網上攝影教材庫」的體驗。

中學藝術教育座談會,邀請了三位使用過「網上攝影教材庫」的中學視藝科老師與不同的藝術工作者即場對談。
座談會邀請了獨立藝術工作者馮美華(左)、「藍屋創作室」文化保育及社區藝術教育項目策劃人方韻芝(中)及M+博物館教學及詮釋主策展人方詠甄(右),作為回應嘉賓。

香港的視覺藝術科一向沒有教科書,思考教學內容、尋找合適教材都是老師的一大挑戰,而「憧憬世界」的「網上攝影教材庫」正正為視藝教師擴闊藝術教學的可能性。「其實視藝科老師需要貼近時代,時刻知道社會發生的事,我們要不停向外跑,帶學生看不同的展覽,了解校外的藝術發展,將最新的資訊帶給他們。」聖公會林裘謀中學視覺藝術科的郭筱怡老師有三十年教學經驗,她坦言視藝科以往一直被邊緣化,一般每間學校只有一至兩名視藝教師,在師資與教材都不太充裕的情況下,教師要學會如何靈活變通、與時並進,才能將外面的藝術連結到校園內,讓學生在有限的資源下擴闊視野。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視覺藝術科的郭筱怡老師,表示視藝科老師應該將外面的藝術世界連結到校園,讓學生見識更多。

而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霍瑞棠老師表示,視藝教育面對的困難是要讓學生與家長明白該科的重要性。「在傳統教育上藝術一直受到忽視,當學生去到選科關頭,家長的憂慮往往成為左右他們決定的因素,例如大家仍對視藝科存有偏見,覺得子女無法以藝術為生,認為理科和商科才是賺錢的科目,擔心選擇視藝科會影響前途發展。」霍老師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即使喜歡藝術,也無法選擇,所以老師唯有不停說服家長,讓他們明白藝術發展的可能性。

霍瑞棠老師覺得TOE能同步提升老師與學生對藝術的體會,讓藝術教育走得更前。

「大約十年前視藝科跟隨新高中課程轉變,現在的教學更專注在創作及藝術評賞等,我認為這個轉變能夠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甚至課程的深度和考試要求提高,某程度上也提升了它的重要性,只是大家仍對視藝科有偏見,要改變家長的看法並不容易。」協恩中學視覺藝術科主任蔡頴思老師參與計劃十年,她明白在香港實行藝術教育的困難,但仍希望在現時的限制中深化藝術教育。「我曾經與畢業生分享視藝科或TOE給她們的影響,我在學生身上看到藝術為她們的生命帶來影響和反思,其實藝術就是這樣,我們感受的每個當下都不一樣,當藝術教育成為生命教育時,每個青少年都應該去接觸這個過程,而不是任由分數去扼殺他們嘗試接觸藝術的機會。」

蔡頴思老師參與計劃十年,認為「網上攝影教材庫」的「時間線」、「個人物件」及「側面人像剪影」練習配合學生的成長階段,可以幫助他們認識自己。

計劃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將藝術導師帶進校園,除了為視藝科帶來新衝擊,還啟發了學生及老師對攝影的想像。藝術導師練錦順表示從沒有想像過會執起教鞭,將攝影知識傳承給年輕一代。現時的年輕人習慣用手機拍照,但手機拍的影像其實在他們思考構圖時,未按鍵前已經完成了,當影像不停流動時他們只是選取成品,卻錯過了製造影像的過程。這個情況與我當年學習攝影不同,我們以前用菲林,要處理對焦、曝光等問題,常常要面對影像失敗的情況,我們是一步步去理解攝影,清楚每個攝影過程,相反在數碼化之下新世代沒有這種體驗,故限制了創作力,而我亦是參與計劃後才明白他們缺乏這種經驗,因此在教學上盡量補充及強調傳統攝影的知識。」練錦順在設計課程時加入菲林、藍印、針孔攝影等一些較實驗性,但卻能打造學生攝影基礎的技巧,希望他們透過傳統的攝影手法,在使用數碼攝影產品時也有不同的體會。

另一名藝術導師李曉華表示剛開始教授時,因為要肩負導師的身份而有壓力,後來他慢慢體會到這次計劃是一次經驗分享,過程中藝術導師不只是給予知識,也有從學生身上得到不同的資訊。「藝術導師其實好像考古學家,當我們要向學生灌輸藝術教育時,原來我們需要透過與學生聊天,建立關係,了解他們的興趣,才能從學生的喜好中慢慢挖出他們的過去、現在的狀態,然後去思考他們的將來。這個過程讓我們主動接觸新世代,實踐計劃,讓藝術教育不只留於空談。」然而,李曉華表示在中學教授藝術有一定的框架,例如評分制度會限制學生的選材、自主性,而藝術導師都需要與學校溝通,盡量因應學生的興趣去教,希望他們在追逐分數以外,可以多留意生活細節,將小意念發展成藝術創作。

兩人在計劃中一直與學生結伴同行,知道「憧憬世界」將於今年結束,都感到可惜,但仍希望這十二年的計劃,能影響老師及同學對攝影的看法,對藝術有不一樣的想像。

「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 (TOE

website: TOE.ORG.HK
IG: www.instagram.com/toe_photography_education/
Facebook: https://bit.ly/2vCgU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