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覺中國茶老套 交通意外後變心 女人扭橋開Café繼承父業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中國茶藝界有云,「飲一杯功夫茶」—— 說的不是茶的品種,而是泡茶的功夫,所謂「功夫茶」,喝的到底不是茶,而是其中的「功夫」。然而,懂得泡茶功夫的人不多,近年興起日本抹茶、西式下午茶,以此作為招徠的餐廳人流不絕,但說到中國茶,卻總是被視為「老套」,為何?
在新蒲崗工廈裏有家以中國茶為主題的小店,賣茶味雪糕、月餅、朱古力,吸引不少年輕人,用的卻是這些「老套」的中式茶餅和茶葉,「以前我都覺得(中國茶)好老套。」創辦人之一的王詩緣(Maggie)說,來自茶葉世家的她,原來從前總是偷偷瞞著家人喝英式紅茶。
攝影:楊晴

父親建立的「榮源茶行」立足香港30多年,她卻對中國茶從不感興趣。

八十後女生Maggie來自茶葉世家,父親從盛產茶葉的福建安溪,輾轉來港做茶葉買賣生意,家中三兄弟姊妹都聞著濃濃的茶香長大,「我們幾歲就跟爸爸媽媽去茶莊,看他們焙火、包裝,那時工廠在柴灣,到處都是香茶味。」他們幾歲大,就分得清普洱、鐵觀音等不同香味。

後來姊姊和弟弟都繼承了家族生意,她卻跑去做社工,「屋企始終有點傳統想法,想要弟弟繼承,也有姐姐幫手,我排中間,彷彿可以有點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那時覺得做茶太辛苦。」在茶莊的回憶除了香味,還有父母辛苦搬貨、包裝的畫面,「而且收入也不穩定,覺得不如打份政府工好過。」

曾嫌茶餅老套 只愛high tea

生於茶家,卻不愛茶,因為她也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覺得老套。「以前就算和朋友出去飲茶,也不會談及自己的背景,通常都飲西式茶,玫瑰花茶、英式紅茶那些。」也會偷偷買些西式花茶回家,「媽媽發現就會話:『做乜買埋呢啲茶』,她覺得那不是正統的茶,也知道質素不好,但我覺得屋企啲茶的包裝好老套啊!」

中國茶,不是一大塊茶餅,就是孔雀、鳳凰那些紅紅綠綠的鐵罐,太過「中國風」。當時的她也沒想到自己會變了那些「講茶經」的人。直至八年前出了嚴重交通意外,復康兩年後,雙手活動能力仍受影響,不能再做外展社工,連打字也有困難,結果她也和父親一樣,輾轉加入了茶葉生意。

「那時他們想在福州做一個茶雪糕的新項目,弟弟叫我不如幫手,慢慢就開始做了。」她到台灣向師傅學泡茶,也找來意大利師傅學做意式雪糕(gelato),中西合璧,「泡茶時抬手的高度、器具擺放的位置、就連開茶罐也有嚴格要求,泡茶時也不能交叉手。」她說。

+3
她們把中式茶製成意式雪糕,以另一種方式呈現茶香。

被同鄉稱「茶王」的爸爸

她到外面上課,也自己找書自學,記者好奇,為什麼不直接問爸爸?「我想聽聽其他人怎樣說,不想只聽爸爸那套。」但在讀書自學的過程中,卻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茶葉世家,「我找台灣的書來看,在入面看到爸爸被人訪問,先知道原來爸爸咁勁。」

「細細個跟爸爸去那些福建同鄉會,好老套,大紅大紫,大家都叫他『茶王』,我那時想,邊有咁誇張。他又常要應酬,要見客、飲酒,小時候會想,為什麼他都不陪屋企,為什麼不踏實點去上班,現在入了這個圈子才明白他們的辛苦。」

相關文章:【髮廊與酒吧的日與夜1】每天只接5客人 髮型師寧在樓梯底開舖

【時令菜.馬屎莧】可吃下肚的雜草 比莧菜更好吃、可清熱解毒?

中國茶講究茶道學問 如品紅酒

親身接觸,才知道中國茶藝大有學問,比年輕時貪新鮮愛試的花茶西茶更有內涵。「以前飲茶只係飲,同覺得暖笠笠,原來當中有好豐富的知識。」她說,每款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歷史,也有養生的功能,《本草綱目》中記載,每隻茶對身體有不同功效,白茶如壽眉可以退燒;如果上火就飲綠茶,例如龍井;普洱就屬於中性茶,適合寒底的人喝。「西式茶則沒有這樣講究茶道和學問,比較講觀感,也沒有這麼多步驟和玩法,中國茶,可以好似品紅酒一樣。」

現在,她跟未婚夫和弟弟開的小店,以中國茶做茶湯,做成意式雪糕,味道是大紅袍、鐵觀音、桔普洱等等,也有茶味朱古力,讓人吃一口鐵觀音朱古力,再喝一口鐵觀音。「我們想以另一個方式呈現中國茶。」她說。店裏賣新式茶品,也教人泡茶,保留傳統泡茶的流程,但把其簡化——溫壺、洗茶這些步驟由他們完成,再把茶具給客人自己沖茶,即沖即喝。這樣也許未能算是「正統」的中國茶藝?但確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至少是多了noise,讓人嘗試接觸(中國茶)。」

她示範泡茶,步驟繁多:水滾、溫壺、放茶葉、聞茶香、放水、再放茶葉;還要洗茶,第一泡茶用來溫杯,不能喝,慢慢的沖泡,慢慢喝,二十分鐘多才喝完一壺茶。「我們未算是嚴格,但我學會的是,以心去泡茶,泡好一杯茶就足夠。」無論是學茶,還是喝茶,也許重要的是等待茶由淡變濃的過程,和時間。

她們亦引入本港較為少見的傳統茶,如桔普(包在陳皮內的普洱)。

茶作
新蒲崗大有街32號泰力工業中心13樓1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