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太多不一定蛀牙?一文看清蛀牙關鍵因素 牙痛徵狀、預防方法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蛀牙是怎樣形成?是否嗜甜的人較容易有蛀牙?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甚麼是蛀牙。蛀牙的定義是「牙齒表面細菌引起的酸性侵蝕」,如果一顆牙齒的損傷不是源於酸性物質,而是因猛烈踫撞而形成的崩裂,或者酸性侵蝕不是源於口腔內的細菌,例如飲食中帶有強烈酸性導致直接的牙齒損傷,都不算是蛀牙。
撰文:香港牙醫學會周文謙醫生

牙齒表面主要由堅硬的琺瑯質和象牙質所組成,牙齒表面的細菌如果分泌大量酸性物質(統稱酸素),琺瑯質和象牙質就會和酸素產生化學反應,令這些堅硬的物質變軟。當變軟到達某個程度的時候,連普通咬一口食物的力都承受不了,就會被沖走,於是變成一個洞,就是所謂的「牙窿」。所以,從輕微的表面侵蝕到一個「牙窿」都可以被稱為蛀牙。

當蛀牙真的出現之後,牙醫可能會建議治療。蛀牙的治療有很多種類,包括氟素塗劑治療、補牙、杜牙根、整顆牙齒脫除等。(視覺中國)

另一點亦值得注意,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有同等的蛀牙能力。牙齒表面的細菌,一般都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以生物膜 (Biofilm) 的形式,也就是所謂的牙菌膜 (Plaque)。簡單來說,牙菌膜就是牙齒細菌社群,細菌之間會有互動並會影響各自的存活。例如有些細菌能製造大量酸素,有些細菌卻會因酸性環境而死亡。對於細菌而言,可發酵糖(Fermentable sugar) 如葡萄糖、蔗糖等等,較易被細菌吸收並製造酸素。因此,常吃甜食的人,口腔內的牙菌膜成員有較多是製酸細菌,理論上較易引起蛀牙。這就是所謂的牙菌膜生態學說 (Ecological theory of oral plaque)。

蛀牙形成的過程是怎樣呢?當一個人進食時,牙齒表面的細菌接觸到有熱量的醣類份子,便會製造酸性物質,侵蝕牙齒表面。然而,我們並不會永遠保持在進食的狀態。當唾液接觸到這些被侵蝕的牙齒時,唾液就能有限度地修復牙齒。這個「被侵蝕、被修復」的循環如果得到平衡,蛀牙就不會出現。相反,如果侵蝕多,修復少,蛀牙便會隨時間而增大。

根據這些理論,蛀牙的成因就容易說了。美國牙科研究學者凱斯 (Keyes) 提出了出現蛀牙的四個因素:

1.蛀牙細菌的累積(例如:每次刷牙都沒有把牙齒清潔好)

2.糖份與其他飲食適合細菌分泌酸素(例如:多吃糖果、朱古力、多喝汽水)

3.容易誘發蛀牙的牙齒結構(例如:不用含氟牙膏刷牙)

4.以上三個因素長時間存在。

甜食一般都比較容易引起蛀牙。糖果愛好者宜要忍口,減少吃糖。(視覺中國)

預防蛀牙方法:減少甜食 

因此,甜食一般都比較容易引起蛀牙,而代糖由於近乎不含熱量,細菌無法吸收,所以代糖可以說是幾乎不會引起蛀牙,故此進食以代糖製成的糖果,能有效減低蛀牙的風險。然而,用代糖取代傳統糖份只能是節衷的辦法,因為代糖可能會引發其他健康風險,例如令人更喜愛吃甜味。因此,總體來說,一般都建議減少進食甜食的次數和份量。更重要的是,大量糖份的攝取和身體健康的其他方面有關 (例如糖尿病、肥胖等等),因此避免多吃甜食對保護牙齒和身體都有好處。

牙痛就是蛀牙?止痛藥解救到嗎?

令人痛楚的蛀牙,有很多都是比較深和大的蛀牙,但疼痛的牙不一定是蛀牙。有很多原因令牙齒疼痛,包括牙周病、牙齒崩裂,甚至和牙齒無關的心絞痛、鼻竇發炎等。而且分辨蛀牙和其他牙患,有時並不容易。有時牙齒表面只有一個針頭般小的黑點,仍然可能在牙齒內部已形成很大很深的蛀牙,而且可能沒有痛楚感覺。因此,分辨蛀牙的工作應留給牙醫。如有懷疑,應該盡快找牙醫詳細檢查,一般人無論有沒有懷疑,也應該最少每年到牙醫檢查一次。
 

如果牙痛的成因是蛀牙的話,並沒有很有效的「自救方法」,如果自行食止痛藥,除了不能完全止痛外,更有可能令細菌感染蔓延到牙骨及附近的組織,形成紅腫、牙瘡和流膿,嚴重者更會阻塞氣道,甚至令細菌入血,造成身體嚴重破壞及危害生命。因此一般都建議牙痛患者盡快到牙醫求診,以減輕痛楚和降低嚴重感染的風險。每年到牙醫檢查能有效阻止蛀牙惡化,從而避免牙痛和細菌感染。

牙痛若是由蛀牙引起,服止痛藥並不能解決問題。(視覺中國)

蛀牙有何情況下需要補牙、拔牙、杜牙根?

當蛀牙真的出現之後,牙醫可能會建議治療。蛀牙的治療有很多種類,包括氟素塗劑治療、補牙、杜牙根、整顆牙齒脫除等。治療方法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蛀牙大小、蛀牙深淺、患者疼痛歷史、治療價錢、牙齒預計壽命、牙醫的經驗等。所以不同的牙醫有可能會為同一顆蛀牙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法,患者應在治療前了解清楚每種治療的預期效果、風險等,並與牙醫共同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