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弘立書院:欣賞崑曲之美 與上海崑劇團體驗崑曲藝術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學習欣賞藝術,對每個學生的成長來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早前著名的上海崑劇團趁來港參與西九文化區劇曲中心的演期,親赴弘立書院與近50名中學生分享崑曲的藝術,如誇 張 的 面 部 表 情 和抬 眉 、 睜 眼 、 拂 袖 、蹬腿等基本功架,又即席演唱崑曲,過程別開生面,讓同學有機會親身接觸傳統崑曲藝術,獲益良多。崑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上海崑劇團是被喻為國寶級的崑劇藝術代表,他們這次應弘立書院的邀請,為學校「書院項目」中國古代經典的八年級或以上的學生來一場工作坊「崑曲之美:上海崑劇團崑曲藝術講座與演示」。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以輕鬆幽默的手法教授學生欣賞崑曲之美;三位年輕演員包括張頲、闞鑫和倪徐浩,則分別演唱《牡丹亭.驚夢》的「山桃紅」及以「醉拳」大耍「十八羅漢拳」。他們更邀請八年級的張天恩及七年級的章鼎承同學登場「踏台板」,試演一小段「山桃紅」。

兩位同學分別飾演杜麗娘和柳夢梅,在演員張頲和倪徐浩的指導下,學習做手、面部表情、走路姿態等。章鼎承飾演的「活潑版柳夢梅」更逗得全場大笑;張天恩飾演的「少女杜麗娘」則由學習蘭花手開始,由羞澀到慢慢熟習其角色溫婉的神髓。

章鼎承說,小時候他跟祖父母看過崑劇,當時年紀小不太看得懂,這次的工作坊讓他開始懂得欣賞崑曲。「演員的步速,走多快、多慢,如何站立,面部表情如何,都有技巧,不是隨意的。」

弘立書院中國語文及文化總監高小剛博士指出,弘立書院中國文化中心在課程外給學生舉行增潤活動如崑劇、粵劇等表演,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願景是培養出具雙語、雙文化的人才。

高博士指出,看到藝術家站在眼前表演,可以打破很多偏見。「例如我們會形容一個演員『渾身是戲』,當學生近距離觀察時,就馬上明白演員的一個眼神、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意義,真正領略『渾身是戲』的意思。」他也補充,這類體驗活動對於一些接觸網上資訊長大的孩子而言,可以帶來更深刻的體會,讓他們對世界有更真實的理解。

團長谷好好向同學介紹崑劇的歷史及解釋「旦、生、淨、末、丑」不同角色的分別及演繹方式。她更與同學分享年幼時學習崑劇的點滴:「當年早上六時便要起牀,一直練習至晚上九時才可以放學,休息時間很少,即使肌肉、筋骨受傷,也只是小病。雖然每個學習者都承受不同程度的損傷,但仍無損對崑劇的熱愛,並寄語同學要有「勤學苦練」的精神:「對自己選擇的職業有奉獻之心。」

谷好好更指出,崑劇講求唯美,每個動作都可訓練欣賞者的想像力:「例如劇中有騎馬場面,演員總不會把馬匹牽上台,所以只會做一些模仿騎馬的動作,觀眾可通過想像力明白劇情。」

(內容由弘立書院提供)

歡迎所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投稿至「01校園」,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及照片經電郵傳送至campus01@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