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投資推廣署:來港的公司比例增加 三分一來自內地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大灣區,投資推廣署表示,最近3年的1至9月數據顯示,愈來愈大比例的受助公司表示,大灣區發展機遇,成為來港設立或擴充業務的原因,由兩年前的46%,升至今年的58.1%,當中三分一來自內地,業務主要包括財金事務,又或創新科技等。
疫情下,投資推廣署的受助公司有下跌趨勢,該署助理署長蔣學禮表示,疫情對有意來港的公司而言,確是最大困難。他續稱,以該署立場而言,如能盡快與國際通關,確對吸引外資有正面用途,但亦需配合整體形勢、疫情防控措施,該署會尊重及配合。

投資推廣署公布2019至2021年1至9月的數據,提到今年首9個月協助260間公司到香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當中有151間,即58.1%,表示大灣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是其中一個來港的原因。蔣學禮指,該比例有上升趨勢,2019年同期的404間受助公司中,只46%(186間)表示有相同原因,即兩年間,有關比率上升12.1個百份點。

視大灣區機遇為來港原因之一的受助公司中,今年有52間來自內地,即佔三份之一,是各地區之首;其次為美國,一共16間;第三則是英國,有15間。另外,31間的業務為「財經及金融事務及家族辦公室」,佔最多數;其次為創新及科技,有25間;之後為金融科技,共19間。

內地公司到港可走出國際、融資、上市

蔣學禮表示,香港有簡單稅制、自由經濟、普通法制度和獨立的司法機構,成為外地公司進入大灣區的最佳門戶。他續稱,對內地公司而言,如本身只打算到大灣區經商,確實毋須經過香港,但進入香港後,有助走出國際、融資、上市,而且稅率亦較內地低。

如以全年的受助公司計算,投資推廣署於去年協助的公司數量,確有所下跌,由2019年的487間,下跌至317間,減幅約35%。蔣學禮表示,疫情確實有影響,亦是外商來港的最大困難,一般業務往來都受到限制,確實對新來港公司有更大挑戰。

蔣學禮(左)表示,從投資推廣署的立場,如能盡快與國際通關,對吸引外資確有正面用途,但亦要配合整體形勢、疫情控制等。(黃偉倫攝)(黃偉倫攝)

港府:未見撤資 只是正常進出

現時與國際通關仍然遙遙無期,之前亦有外國商會批評,與港府商談防疫措施時,猶如「talking to wall」。蔣學禮表示,從投資推廣署的立場,如能盡快與國際通關,對吸引外資確有正面用途,但亦要配合整體形勢、疫情控制等,會尊重及配合港府先與內地通關的政策。他表示,會透過網上活動與外商溝通,強調未有影響外資信心,大灣區確有吸引力,而且未見撤資,只是出現正常進出。

投資推廣署協助的公司中,來自內地的佔最高比重。問到政府進一步收緊檢疫措施,會否令內地公司佔比再提升,蔣學禮表示,目前難以佔算,需要再觀察,但整體而言,受助公司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