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調文化|融入 PBL 概念 為巴裔香港人設計互動書|訪問莫家琪

撰文:森恩
出版:更新:

「少數族裔在香港需學習和了解香港文化,香港人反而沒有去認識他們的文化。」說這番話的年輕人,是一名設計師,早前獲得設計大獎,作品主題是香港少數族裔與香港人之間,可以如何交流:「文化民族共融,除了要在認知層面上,還要有所關懷;在行為層面上,要有一定的技巧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動。」說者的名字是莫家琪,作品的名字叫《文化快步》,試著運用設計概念來促進兩類族群的溝通。

按圖放大——

莫家琪在學期間,已到不同國家做義工,從照顧菲律賓人孤兒,到探訪希臘當地難民小朋友,有了文化交流與體會的基礎。在香港,她有為NGO一些項目做設計,例如為WEDO GLOBAL製作動畫,向非穆斯林公眾解釋齋戒月的由來與特色:「在香港的少數族裔,最多的是南亞裔;較多人短暫停留在香港。巴基斯坦人有三四代人在香港,比起一些華裔新移民有更長的歷史。」

《文化快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化認可:參加者進入巴基斯坦社區並認識他們的文化和身份。第二階段是文化交流:參加者完成任務來體驗巴基斯坦文化。第三階段是文化整合:參加者整合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教育更多文化能力低的人。
——《文化快步》計劃簡介

《文化快步》有生動有趣的素材,可助公眾了解巴基斯坦文化。莫家琪為這些學習元素,設計了系列造型。這個作品的對象是華裔學生,為年輕一代提供文化認知圖像化的入口:在他們的文化中,父親充當出外打工的角色,與民族文化的規範有關,於是莫家琪設計了三個角色:爸爸、媽媽和小朋友。

莫家琪:《文化快步》主視覺設計 (2020)

「《文化快步》主要的視覺是以三個人物的跑步姿態來構成,三人手上拿著的都是文化符號。媽媽較少去清真寺,因為她們不能與陌生男人共處,多數都不會外出的;就算她們去街市,都不會買肉,(在他們的文化裡)肉是由男人買的。她們會去南亞店買清真肉(以指定方式屠宰)或者較多去買菜。小朋友拿著可蘭經,是因為他們放學後就會去清真寺讀古蘭經。」

在她做義工、採訪與研究的經驗中,曾接觸過一名巴基斯坦裔女生。她有次被問「你係邊度嘅人」(你是哪裡的人),用粵語回答「我係香港人」,那人追問她「咁到底你係邊度嘅人」(那麼到底你來自哪裡),她忍不住給那人看自己的永久居民身份證:「你睇?我有香港身份證。」那人還是不罷休。最後,她唯有回答「巴基斯坦」,那人才沒有追問。

《文化快步》主視覺設計 (2020):呈現兩種文化的crossover,例如將巴基斯坦特色的設計放置在中式傳統茶樓點心車。巴基斯坦貨車有許多層次和花紋,一般港人會覺得好浮誇。於是莫家琪就將「好浮誇」的特色放在香港點心車上。

回顧她在求學時期受恩師指導與鼓勵,亦從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裡學習如何用設計來解決問題,這個作品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身份認同、文化誤解和現行解決方法的局限。

種族融合要從認知及行為兩個層面上進行。《文化快步》旨在增強華裔中學生的文化能力,緩和不被大眾接受的「巴裔香港人」身份的問題,減少華裔人士對巴裔人士的誤解,提供更好的文化共融活動,並鼓勵跨種族互動。
——《文化快步》計劃簡介

她用了一整年去做這個作品,花了一個學期做研究,一個學期做設計和製作。或者,這就是莫家琪獲得「DFA創意智優青年設計才俊特別獎2020」的主要原因?「身份認同好像有兩種定義,一是自己對自己的身份定義,二是其他社會大眾如何看身份。即使巴基斯坦裔人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但這個身份都未必獲得華裔香港人認可。透過這個計劃,我希望可以確立巴裔香港人的身份,讓社會大眾認識這種身份與文化與歷史,讓巴裔香港人融合香港社會。」

莫家琪(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簡介

莫家琪,傳訊設計師,致力於本地和國際社會服務。她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取得傳意設計學士學位,期間,她曾前往希臘、菲律賓和中國內地服務有需要的人。她相信設計應實現社會和文化目標,渴望通過傳意和社會設計連繫各群體,建立共融社會。眼見巴裔香港人面對被誤解和身份認同問題,莫家琪於2020年創作了畢業作品《文化快步》,旨在加強本地華裔中學生對各種文化的理解,促進民族融合。代表作品:《文化快步》主視覺設計 (2020) ——社會性的設計項目以減少在港巴裔人士被社會誤解;「Boredom生活展」展覽設計(2019)——探索現代「悶」與「刺激」的關係;「設計創業日2019」——為拉赫蒂設計週期間的一日活動作主視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