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刃相交》和《武松日記》放映版的觀後感悟︱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潘惠森:充滿禪意的「昆蟲大師」,借美食看透生命!──《兩刃相交》和《武松日記》放映版的觀後感悟

潘惠森,人稱「潘Sir」,香港舞台界非常重要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對我(和我這一代)影響深遠的創作人!

潘Sir由1986年投入創作開始,三十多年來創作了超過50個劇本,既多產,又高質。他在1993至2012年任職新域劇團的藝術總監,以「系列式創作」為劇團的發展路向,為此完成了大量作品,包括:「昆蟲系列」、「珠三角系列」和「人間系列」。潘Sir在2012至2017年轉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駐院編劇及戲劇文本創作組組長,其後升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在2022年獲委任為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

與潘惠森之合照(圖片來源:何故)

潘Sir和香港話劇團其實早有淵源,他的第一部編劇作品《榕樹蔭下的森林》,獲獎後由香港話劇團於八十年代中演出,近年和香港話劇團的合作,都是叫好叫座,並且獲獎無數,包括:《都是龍袍惹的禍》(2013年初演)、《親愛的,胡雪巖》(2016年初演)和《武松日記》(2017年初演),還有今年9月下旬公演的《兩刃相交》。

《兩刃相交》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潘Sir被譽為「鬼才」,歷年來創作出不少「神作」,借用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在《兩刃相交》場刊內的分享,「幽默狡黠的台詞」、「怪誕奇詭的美學」和「標誌式的超現實意象」,正是他獨步戲壇的特色和風格,而我更讚嘆潘Sir的劇本驚喜不斷,劇情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配合簡約又帶有禪意的舞台空間,總會令你有所反思和得著,正如《兩刃相交》。

《兩刃相交》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兩刃相交》是一齣「疑似黑色喜劇」,當中「疑似」一詞,實在是可圈可點。故事以彭母(周志輝 飾)在酒店舉行三代同堂的百歲壽宴開始,一向獨居的她,竟然準備「自我流放」:每月輪流住進三個子女的家,直至體力不支,再也走不動,便永久居留在最後留駐的孩子家裡,等待羽化登仙。長女彭美麗(高瀚文 飾)、兒子彭高大(陳煦莉 飾)和么女彭嬌嫩(申偉強 飾)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兼且正面對生老病死的不同煩惱,而他們的下一代亦各有難處,彭母的決定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即使是至親也開始「兩刃相交」⋯⋯

《兩刃相交》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兩刃相交》跟潘Sir前作《武松日記》相距五年,潘Sir說這是他在劇本寫作路上「停頓」了的五年,他在這「一頓」過後,期待著「一個正在來臨的情緒爆發」,故此寫了《兩刃相交》,果然很禪,就像《兩刃相交》的劇名。台灣禪者林谷芳著有《禪 兩刃相交》一書,潘Sir很喜歡「兩刃相交」四字,在林谷芳的同意下借用為劇名。「兩刃相交」就像是劍客們的鋒利劍刃交接一刻,也像是劇中彭家三代成員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對話,重點是「無所閃避」,這樣才可以「看透生命的極致風光」。

《兩刃相交》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兩刃相交》最先引人注目之處,就是男女演員反串的表演設計,特別是飾演彭高大兒子趁威武的王曉怡曾於中英劇團的《水滸嘍囉》反串宋江,並且憑此劇榮獲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的確令人期待,但此意念雖然好,執行上卻未見突出,有點可惜。相比之下,舞台突然由酒店的宴會廳變成蓮花池,加上潘Sir粉墨登場,指導眾人在台上裝置一朵巨型蓮花,荒誕和詭異的極致。

《兩刃相交》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兩刃相交》裡彭母的客家話台詞,反映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彭家三代的問題,亦隱喻了我城變遷。至於特別的形體設計,則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觀劇經驗。個人認為,最精彩的反而是餐廳經理(陳嬌 飾)的廣播,不斷提醒彭家三代和全場觀眾,自助餐(人生)的時間在倒數中,正好呼應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潘Sir也藉此回應了對他影響深遠的馬奎斯名著《百年孤寂》。

《兩刃相交》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兩刃相交》除了禪意,還有詩意,更有潘Sir的趣味玩意。潘Sir創作的舞台劇,素來有兩個重要元素,分別是昆蟲和動物,以及食物。《兩刃相交》的昆蟲是「得過小兒麻痺症又被蜈蚣咬了三分之二翅膀的烏蠅」,動物則是捨身救子的烏鴉,而食物就是彭母的家鄉美食「蓮藕餅」,對比《螳螂捕蟬》裡那一塊令兩大殺手「北越」(黃秋生 飾)和「南越」(謝君豪 飾)「兩刃相交」的麥當奴炸薯餅,以及《武松日記》裡不同版本的「武大郎燒餅」,《兩刃相交》竟然是在舞台上即場製作和烹煮的煎蓮藕餅,即使隔著口罩也可以感到陣陣香氣,香氣更飄散於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內,非常有趣的「有機」演出。「切肉不見肉,切藕藕開花」,劇中的「兩刃」正是製作蓮藕餅的菜刀和豬肉刀,而蓮藕餅亦是潘Sir母親最愛吃的食物⋯⋯

《兩刃相交》海報(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兩刃相交》的蓮藕餅餘香未了,想不到竟然可以在戲院裡欣賞《武松日記》的放映版,實在令人既興奮,又感恩!

《武松日記》於2017年公演,當時因為不在香港而錯過了,此劇榮獲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和「年度優秀製作」,李鎮洲獲提名「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陳偉發獲提名「最佳配樂」。按照宣傳的文案:「此放映版本乃當時拍攝作記錄存檔之用,時隔五年,發現鏡頭下的武松依舊瀟灑豪爽,梁山上的故事仍令人津津樂道,劇團決定把《武松日記》公諸同好。每一頁『日記』都是《水滸傳》好漢的變奏,可能也是編劇潘惠森的夫子自道。」

《武松日記》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武松日記》源自潘Sir前作「昆蟲系列」的《武松打蚊》,《武松打蚊》則是改編自失傳多年的「《水滸傳》外傳再野傳」,話說武松為兄復仇,殺了嫂嫂潘金蓮及奸夫西門慶後,被官府刺配孟州勞改,途經十字坡,竟然受到西門慶之胞弟西門飄雪挾毒蚊追殺,誤闖母夜叉孫二娘的黑店,復又遇上多災多難的菜園子張青,一時間敵我難分,危機四伏⋯⋯

《武松日記》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武松日記》的武松喜歡寫日記,故事由他在誤打誤撞下成為「打虎英雄」開始,他上山後目睹眾好漢在荒山中生活無聊,意志日漸消磨,首領宋江一心等待皇帝招安,終日無所作為,除了心裡仍有一團火的李逵。李逵突然憤然離開梁山,直奔東京城,誓要殺死皇帝。武松奉命率領林沖、燕青、魯智深等兄弟下山追截李逵,卻身不由己誤闖煙花之地,揭開一段又一段辛酸故事⋯⋯

《武松日記》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當年觀看《螳螂捕蟬》,簡直是大開眼界,顛覆了我對舞台演出的認知,也從此對二人對話的情節情有獨鍾。《螳螂捕蟬》啟蒙了我往後包括《孔子無雙》、《闇三國志》和《打邊爐》系列等作品,而我亦構思了一個向《螳螂捕蟬》致敬的作品。觀看《武松日記》的過程,就像《螳螂捕蟬》一般的痛快淋漓,反之,看罷《兩刃相交》,卻心有戚戚焉難以釋懷⋯⋯

《武松日記》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武松日記》笑料密集、妙語聯珠、言之有物、借古諷今,絕對是瘋狂爆笑的黑色喜劇!潘Sir的劇本非常精彩,李鎮洲的演出更精彩!這次欣賞的放映版,經過悉心的剪接,在適當時間轉換為不同角度的演員近鏡,加強了戲劇效果,也可以看清楚舞台上的佈置,以及演員們手上的道具,過程流暢,一氣呵成,既保留了劇場感覺,也提升了觀眾的視聽之娛,重點是可以吃著爆谷(或戲院內其他美食)看話劇,更有趣的觀劇享受。 如果未來《兩刃相交》有放映版,強烈建議戲院提供熱焫焫香噴噴的煎蓮藕餅!

然而,更重要是設有映後分享會,潘Sir和觀眾近距離接觸,回應觀眾的意見,解答觀眾的提問。11月6日(日)4:10pm,在K11 Art House還有一場《武松日記》,大家請把握機會!

《武松日記》海報(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