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行遲?髮遲?中醫詳解兒童「五遲」 毋須心急亂進補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當幼兒的言語、行為表現在指定年齡未能達至一般準則,有可能是發展遲緩,哪麼在中醫角度又有沒有「發展遲緩」這回事呢?
註冊中醫倪詠梅表示在中醫角度也有發展遲緩一事,不過就稱為「五遲」,分別是「立遲,行遲,語遲,髮遲,齒遲」,這5種情況當中除了髮遲外,其餘都應盡快處理。

甚麼是五遲?

立遲、行遲:幼兒到二至三歲還不能站立或行走。
語遲:一至兩歲還不會說話。
髮遲:初生時沒有頭髮或非常少,隨年齡增長頭髮仍稀疏難長或不濃密
齒遲:一般嬰兒在六至八個月大時就會開始長牙,大約到兩歲半至三歲時會長齊二十顆乳齒。如稍遲出牙則不用擔心,但1歲仍未出牙、或數量甚少,就屬齒遲。

古時因物資缺乏導致小孩有五遲,現代則多因為父母體質或懷孕時的影響。

倪醫師指早在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就記載有小兒發育遲緩的問題,包括「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北宋的《小兒藥證直訣•雜病證》亦提及:「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髮久不生,生則不黑。」原因是古代營養沒有現代富足,小兒發育遲延情況較為常見。

來到現代,香港物質豐富,小孩普遍不再有營養不良情況,但仍有不少幼兒出現「五遲」,原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包括父母體質不佳、懷孕時養胎不當及早產,根據清朝的《張氏醫通•嬰兒門》所說,五遲的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而後天因素則有護理不當及體弱多病,在《活幼心書•五軟》有明確指出:「苟或有生,譬諸陰地淺土之草,雖有發生而暢茂者少。又如培植樹木,動搖其根而成者鮮矣。由是論之,嬰孩怯弱不耐寒暑,縱使成人,亦多有疾。」

五遲先天因素:

1:父母體質不佳——爸媽氣血及腎氣不足以致不能滋養胎兒,猶如土地太薄,養份不足,長出的樹苗多較幼弱,不能成為參天大樹。

2: 懷孕時養胎不當——如孕婦太勞碌、飲食不足、偏食,又或懷孕時生病、藥物有影響,令胎兒得不到足氣血。

3:早產或難產——早產會導致先天精氣未充,髓腦未滿已已出世。難產則會讓胎兒出世時受傷,影響腦髓發育。

後天因素:

1:護理不當,或平素乳食不足,哺養失調。

2.:嬰兒體弱多病,或大病之後失於調養,以致脾胃虧損,氣血虛弱,筋骨肌肉失于滋養所致。

註冊中醫師倪詠梅。(受訪者提供)

倪醫師指五遲於弱症,需以補為主要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症型,分別施以補腎養肝,健脾養心。她又指五遲需長期調養,輔以食療,並宜配合教育訓練等法緩圖進步。不過,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又多是「純陽」之體,陽氣較旺,她提醒家長不要因為五遲而濫補或強逼小兒進食,只要堅持長期正確飲食即可,一來容易上火,二來容易損傷脾胃,三來某些補品如蜂皇漿、雪蛤膏、燕窩等有激素作用,會影響將來內分泌,尤其是女孩子的經期。

對於治療五遲,倪醫師指一般以補腎益氣血為主,家人多可讓小孩吃粟子、核桃、黑豆、黑芝麻;平日可多煲酸甜湯水如蕃茄魚湯、羅宋湯來開胃健脾,令小孩多進食,可改善五遲情況,「立遲、行遲、語遲、齒遲都比較嚴重,如到上述提及的年齡階段仍未可站立、行走、說話、出牙,便應盡快處理。髮遲由於涉及父母遺傳問題,如沒有出現其他不適,可多觀察數月再處理。另外,每人體質不同,進補服藥前建議先諮詢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