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學園】離家7天過冇網絡生活 體驗多元課堂學習自理解難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面試、學中英文數學、溫書考試,是香港繁忙的小學生日常。即使在剛過去的暑假,或許都塞滿了學習的日程,為新學年的課程做準備。不過,有61位小學生就在暑假,登上了「小島」,展開了7天的「奇妙之旅」。一連7天,我們會跟著這班小學生,看看他們在原始的村莊生活,沒有家人照顧、凡事親力親為、與新朋友日夕相處,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攝影:高仲明
攝錄:詹郭敏、呂榮棟、陳錦超
編導:呂榮棟

陳葒校長。

在教育制度的應試文化下,港孩學會了什麼?

在剛過去的暑假,有61位小學生到了大嶼山大浪村參與「小島學園」主辦的7天體驗營,住在原始的村莊,一切生活的大小事也必須親力親為。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和照顧自己而為子女報名,甚至在入營簡介會前,才跟子女說,把孩子嚇了一跳。

營內年齡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有12歲,在7天之中互相照應,一同參與學園和島師籌劃的活動。

小島學園的創辦人陳葒校長指,舉辦體驗營是為了讓孩子重拾在教育制度和應試文化之下,所缺失的學習機會。「受過咁多年教育,點解我哋嘅小朋友唔識洗衫、摺衫呢啲生活技能?係咪淨係識得背書同考試?」他認為,學校的教育應該多元化,小島學園的課堂設計就是他理想中的校園生活,學生學習的知識能與行為和生活連結、師生關係融洽、培養良好的品格,島師亦有彈性在小島上實踐不同的教學理念。

動手做出自己的作品。

讓孩子經歷

教育是給予孩子「彈藥」來面對未來的世界,讓我們來想像他們在二十年、三十年後,成為社會的主人翁時,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才能?從中學校長到創辦「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的陳葒校長認為,一定不是「應試技巧」。

因此,小島學園在設計體驗營的課堂和活動時,亦秉持着「4A」的學習原則:自主(Autonomy)、關聯(Association)、實境(Authenticity)、成就(Achievement)。小朋友在7天之中,不只玩樂,也需要上課。除了中文和英文課堂,亦設有「五行課」、「4A學習課」和「自主學習課」。「五行」包括金工(STEM)、木工、下水、煮食、耕種;4A學習則會按小島目前面對的生活難題,由學生去探究問題的成因,並以創意想出解決的辦法;自主課則能讓學生按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堂。

陳校長希望透過多元的學習和學生的體驗分享,讓家長明白「教育並不是只有單一的應試文化」。不少學生在課程之中也突破了自己的恐懼,得到不一樣的經驗,「即使他們出島後不再接觸相關的體驗,至少他們曾經試過,記得自己願意嘗試並做得到的經歷。這份感覺和信念,畢生受用」。

想小朋友延續小島學到的技能,家長的配合最重要。

家長延伸島上的學習歷程

今年,小島學園轉為自負盈虧的社企,小島營的收費也比往年高了一些。或許是收費的原因,今年的學生比往年的特質有所不同。「想曳又不太敢曳,反而公主、王子比較多。」

小朋友到了島上,沒有家長和工人姐姐的照顧,對自己的起居要一腳踢,在島上也有生活自理課,學習洗衫、摺衫和煮食等。不過,當離開了小島,重回舒適的家中,小朋友又會不會一下子把所學到的都「歸還」了呢?

陳葒表示,教育最需要家長的配合,「如孩子在島上學會洗衫,或者不需他回到家就每天都要洗,可能一星期洗一、兩天,把島上的知識延伸到家中」。

和朋友相處現衝突

雖然現時的小學課堂上也設計了不少小組討論和合作的上課模式,但小島的學生卻是7天間日夕相對,在學習和生活上免不了和他人相處。即使他們有朋友一同結伴上島,也不代表7天也能和平共處。

參加者之一的匡匡在首天就面對着朋輩相處的難題。在飯後,島師安排了一個野外定向的活動,期間匡匡和組員意見不合,甚至在其後也鬧翻了。

大人相處更需反饋

資深島師郭梓濠(Vito)說:「過往每年都會出現衝突和磨擦,我們會盡量讓他們自行想辦法解決,除非出現很嚴重的情況,島師才會出手干預。」他認為,孩子的行為要如何糾正,十分依靠旁人給予的回饋,「如果連朋友都沒有告訴他,這種行為是其他人不能接受,那他就會繼續做下去」。

Vito直言,不只小朋友的世界,人與人的相處和溝通在大人世界之中也需不斷學習和糾正,有時比孩子更需要旁人的回應和反饋。「很多人基於禮儀或者不破壞關係,而選擇不出口告訴他,那麼對他而言,算不算一件好事呢?」Vito反問。

學會感恩。

學會感恩

在第一天上島,小朋友們對陌生的住宿環境、伙食,甚至對大自然的昆蟲都感到害怕。第一天的晚上,更有小朋友嚎哭,想念家中的睡床、想念家人。「我會問他們,你是想念家人,還是只想有個人在身旁?」7天體驗營的總幹事凌智豪說,假如小朋友是想念家人,會提議他們寫家書表達思念,又會給他們解釋現狀是難以讓他們回到家中。「這是很好的機會,讓他們脫離家中,但沒有脫離對家人的情感,令他們明白、感恩平日家人所做的事不是必然。」他說。

在營中,小朋友曾體驗親手摘菜、煮食再自己洗碗,才了解原來一頓美味的飯菜背後,需要辛勞地預備和善後。「他們突然明白原本洗碗很辛苦,原來家中的浴室很乾淨、衣服洗好了,並不是必然的,要懂得感恩。」凌Sir說。

上急救課。

設計本地為本課程

在設計小島學園的課程時,陳校長和凌Sir也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常在羨慕外國的教育方式,為何卻一直只能參考外國的做法?我們是不是沒有能力去發展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

於是,他們在設計時,把課堂的模式轉變,增加了自主時間,讓小朋友體驗不一樣的課堂,也能學得更開心。「外國小朋友的課堂,不只是外出考察,收集垃圾便叫清潔社區,反而設計機器去減少垃圾,甚至用一年的時間去思考更改河道,改變整個社區。」他自問香港的小朋友在知識、在能力上,不比外國的小朋友差。因此,在小島上,他們嘗試讓孩子跟從「4A」學習原則,給他們機會動手解難。

「經過這7天,我們最想小朋友知道自己有能力,也讓家長明白小朋友很多事都做到,只是欠缺機會。」凌Si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