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照顧讀寫障礙孩子18年 寄養家長:當自己細路咁湊!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和諧的家庭與父母的關愛,均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並不是必然。社會上尚有部分家庭,因為種種原因,暫且未能為子女提供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這時候便需要「寄養家長」伸出援手。
早於七十年代,本港已出現寄養服務。有需要的兒童會在參與服務的家庭暫住,寄養「姨姨叔叔」會暫時擔當父母角色,照顧素未謀面的兒童,好讓他們在隱定的家庭環境成長,減低原生家庭問題對他們的影響,直至與原生家庭團聚或接受領養。這段「暫住」的時間,短則十日八日,長則十八年。
攝影:龔嘉盛

一視同仁地照顧

陳生與陳太現為退休人士,二十多年前從鄰居口中得知寄養服務,便開始成為寄養家長。陳太憶述:「那時候女兒都長大了,出來社會工作,不用再花時間照顧。横掂都得閒,問兩個女意見,佢哋話『你鍾意你咪做,做吓都好,又有意義。』」。夫婦倆至今曾照顧8至10個寄養兒童,多是短期8至10日的暫託,當中有2至3個則是長期的寄養兒童,最長的一位,便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照顧,現時18歲的Michael,他們至今仍然同住。這些年來,兩位女兒於假日亦不時陪伴寄養兒童,親戚朋友亦視他們為屋企一分子,對他們疼愛有加。

他們分享,照顧寄養兒童與自己孩子沒什麼分別。陳太表示:「從來唔覺辛苦,都係當自己嘅細路咁湊。」陳生亦同意:「一樣咁享受,無分彼此。係有苦有樂,但辛苦嘅都唔記得咗。」兩位憶起第一個照顧的寄養孩子是患有心漏病的嬰兒,從幾個月大照顧至1歲多,經常要出入醫院,兩人不時輪流到醫院照顧。陳生憶述,當時身邊的朋友不太支持照顧這名孩子。「個個朋友都叫我唔好湊,話『有咩事,你揹唔起!』」,但在社工的鼓勵下,便「膽粗粗咪試吓」。陳太坦言,當孩子的親生母親把孩子接回,亦難免不捨。「好唔捨得,唔開心,都會掛住佢,不過無辦法,始終都係人哋嘅(孩子)。」

+6

助孩子培養興趣

陳生陳太現時照顧兩名寄養孩子,分別是18歲的Michael和6歲的噹噹,而Michael於小學二年級時證實患有讀寫障礙。「當時佢做功課經常要去廁所,溫習默書時明明識,但返到嚟又低分,寫字又將啲字調轉嚟寫,覺得無理由咁,咪同老師商量。」接受評估後,陳生帶Michael參與學校為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而設的特別班。「佢有呢個障礙,要佢寫字寫得好係好難,唯有盡量做啲功課,吸收幾多得幾多。我哋都要改變自己心態,要接受。」

隨著Michael成長,陳生與陳太積極鼓勵他發展自己的興趣。除了皮革製作,Michael最大的長處便是烹飪,現在更於香港專業學校就讀西廚課程。「每逢暑假,帶佢去參加社區活動,如果報學術班,佢又無心機,咪隨著佢嘅興趣去發展。」他憶述,Michael自小便流露出對烹飪的強烈興趣。「佢四、五年級就成日跟住姨姨去街市買餸,叫姨姨俾佢入廚房煮飯仔。後尾我哋咪買個電磁爐俾佢,等佢煎吓雞蛋、炒吓飯,點知愈煮愈好。」

+5

難忘悉心照料

陳太形容,Michael去街市買餸比她更精明,而陳生更難忘太太去年因患腦瘤,引起腦積水,做手術留院期間,Michael的悉心照料。「他當時包辦所有起居煮食,又周圍問朋友,姨姨咁既情形,煲啲咩好?仲走去街市,叫人留啲生斑,放學去攞。最難得係一個後生仔能夠四點起身燉湯,攞俾姨姨,跟住返學,我都服咗佢。」

Michael分享,他在小學階段,漸漸得知陳生和陳太是寄養姨姨叔叔,這些年來亦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互相幫助和扶持。「很多謝姨姨叔叔這麼多年來的照顧,在我尋找興趣時鼓勵我,做自己鍾意做嘅野」。陳生陳太則表示,當每個寄養孩子聽教聽話,長大後能夠成才,便已心足。

如何申請寄養服務?

一般寄養服務︰由社會福利署中央寄養服務課統籌,全港共 11 間 NGO,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營運這項服務,NGO 社工收到中央寄養服務課之個案資料後,會進行配對工作

緊急寄養服務︰由社會福利署中央寄養服務課統籌,全港由 4 間 NGO(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營運。因個案屬緊急性質,會由轉介社工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相關機構社工,直接致電營運服務之 NGO(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配對緊急寄養服務家庭,最快可即日或 7 日內入住。

所有寄養服務,均需由轉介社工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學校社工服務等相關機構,評核個案之服務需要,再轉介有需要兒童接受寄養服務。

如果想成為寄養家長,可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社工聯絡:

電話:2492 6088

電郵:fcs@hkcs.org

更多資訊,可瀏覽:http://www.hkcs.org/tc/services/f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