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男嬰疑新冠肺炎誘發川崎症奪命 死前兩小時仍面露笑容

撰文:黃慧雯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多國,近日歐美多個地區的兒童患上「川崎症」的個案突然增加,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地一名8個月大的男嬰上月初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其後病情惡化,至上月底懷疑因新冠病毒併發川崎症死亡。
近日,在英國倫敦和部分地區發現不少兒童患上了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英國國家衛生服務局局長指當局正就此事進行調查,懷疑新冠病毒誘發川崎症。

8個月大男嬰亞歷山大(Alexander Parsons)原本並無其他疾病,但在4月6日開始,出現紅疹、發高燒,以及淋巴腫大。其後,其手及腳掌亦變紅。母親羅蘭茲(Kathryn Rowlands)當時以為他感染病毒,隨即致電報警,對方則估計他患上腮腺炎。其後,亞歷山大病情惡化,被送往一間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翌日確診川崎症。

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的心臟有多個冠狀動脈瘤、動脈異常擴大及積水,最終於上月25日離世。在其死前2小時拍攝的照片可見,亞歷山大當時仍對著鏡頭面露,但其後卻因動脈瘤破裂而離世。

+1

川崎症在香港是常見的兒童心臟病,患者人數會間歇性突然增加,但至今確實病因未明,醫學界估計與病毒感染有關,令免疫系統產生反應,引致心臟血管發炎。

川崎症病徵 包括心臟血管發炎

川崎症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心臟病成因,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階段,患者全身會有中型血管急性發炎。若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便有35%機會引發冠狀動脈瘤,影響一生。

兒科專科醫生吳彥明醫生指,川崎症至今成因不明,醫學界普遍相信有遺傳傾向的患者受到某種感染,或接觸某種物質而引起的敏感反應。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發病率會以倍數上升,但不具傳染性。

川崎症病徵:

+4

治療黃金期為發病5至10天

若兒童及時得到診治,併發冠狀動脈病變的機會可大大降低。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李淑嫻醫生指出,若患者在發病的5至10天內透過靜脈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IVGG),患上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可減至5%,一般48至72小時內症狀會得到緩解,醫生亦會為患者處方亞士匹靈。不過她提醒,即使患者獲得及時治療,仍需一生持續監察病情發展。

高燒情況與流感有分別

另外,雖然川崎症跟甲型流感同樣會有發燒情況,但吳彥明醫生指川崎症的高燒情況是長期持續,任何藥物都不能抑制;流感的發燒幾天便會退。而川崎症沒有一個專屬的檢測,全靠醫生的經驗,但流感卻有快速測試。除了持續高燒,川崎症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眼、嘴唇、口腔都會紅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