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龍二・64】腦外科跑手・運動員在手術室也捱得住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跑手接龍」用接龍方式連結跑手,先是連結受訪者,繼而組隊參賽、成立跑步群組,再辦跑步活動。
每名「跑手接龍」受訪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記者整理訪問資料後,以受訪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
上期「鐵魂跑手」温樹華留給「腦外科跑手」黃秉康(Derek)的話是:「薪火相傳,鐵人醫俠捨己為人,能賽不能練!」

運動與醫學看工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於我卻息息相關。我是腦外科專科醫生,也是前香港三項鐵人代表隊成員。往年處理導管手術約180症,連帶傳統開髗手術,超過200症。每次手術隨時長達十多小時,手術後腎上腺素下降,身體與精神皆非常疲倦。我經常說:「如果唔係以前玩鐵人,我未必捱得住。」

Derek熱愛挑戰,三項鐵人和腦外科皆是特別辛苦,他卻特別喜歡。(受訪者提供)

兼顧運動與學業(現在是事業),我從小就面對這困難。中學時側重運動,1998年的三項鐵人,我曾高踞亞洲第3、香港聯賽第1,又參加兩項世界錦標賽。大學時側重學業,沒代表香港出賽,卻嘗到不同活動,例如越野挑戰賽、田徑、游泳、辯論和其他舍堂活動。

行醫後我分身乏術,只因修讀腦外科專科要花8年時間,每周工作約100小時,有充足休息已屬難得。可是我跟自己說過,就算到70歲,只要身體容許,我都會跑。

運動在全盛時期的Derek(上左2)。(受訪者提供)

說回工作,九龍中及九龍東聯網僅有兩個負責腦血管導管手術的醫生,由於急性中風在6小時內做導管手術效果顯著,病人康復機會較大,所以收到病人入院,就會像跑步比賽般爭分奪秒趕到手術室,手術後還要跟進其他病人狀況, 晚上9時下班很常見。而且導管手術複雜(用幼細的導管在血管內做功夫,處理腦血管瘤和腦血管畸形等),我往往長時間工作,有時已計劃好的訓練無奈告吹,就算我因此參加準備工夫較少的全馬和Half Ironman比賽,也因訓練受到影響,只好把各個目標稍稍調節。

現在的他跑的距離比以期長。(受訪者提供)

3小時15分是我在2017年金澤馬拉松的目標時間。不過欠缺訓練,只好把目標押後到大阪馬拉松,然後再推遲到今月的東京馬拉松。欠缺訓練就要調節,不能勉強為之。

延伸閱讀:01測試各類跑步產品
【01測試.跑裝】點止測心率咁簡單 運動手錶功能多得驚人

工作教人疲累,香港人大都如此。我會用智能手錶監測靜態心率,它協助我安排訓練計劃,讓訓練量和質素不會大上大落。由中學到現在,學業、事業與運動同時兼顧,從來都是一大難題,但當醫生幫助別人是我的夢想,運動是愛上後就戒不掉,所以兩者我都不會放棄。今後仍會努力平衡,努力跑到70歲。

秉承「接龍」概念,跑手接龍將集合各路跑步手,並會定期舉行跑步活動,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連結起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歡迎一齊來跑出生活平衡點!即加入跑手接龍Facebook群組

大學開始接觸更多活動。(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