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雙子任務》口碑票房雙輸 只因近年揀劇本衰一種心態?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李安導演的新片《雙子任務:疊影危機 Gemini Man》(下稱《雙》)於內地上映3天,票房1.45億。這是個很不理想的開局。
畢竟,考量到1.38億美元的投資,李安的希望主要在內地市場。因為早在一周前《雙子任務》北美公映,首周票房僅為2050萬美元。口碑也基本都是差評,目前爛番茄新鮮度25%,Metacritic評分38。北美幾乎一邊倒的「棄兒」式差評,某種程度上也緣於沒有一家北美影院採用120幀規格的放映模式,因為設備昂貴。但是,120幀+4K+3D的製式與普通24幀、2D的製式,帶來的觀影體驗是完全不同的。

李安新戲《雙子任務》慘遭負皮(rottentomatoes.com)

120幀帶來的動作場面「新視界」

李安對技術的迷戀,濫觴於2012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的成功。

當他發現了技術探索的樂趣後,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以下簡稱《比利》)時又開始首次嘗試120幀+4K+3D的製式。觀眾跟隨林恩的視角經歷了慘烈戰場、回家團聚、球場慶典、新聞發布會等短時間內的不同事件。120幀的高幀率將我們與林恩在不同場合中的每一次細微的感受縫合在一起。我們看其所見,想其所想,感其所感。

+1

120幀+4k+3D是什麼體驗?

高幀率、高動態範圍、高亮度、廣色域、沉浸式聲音,即畫面平順流暢、極度清晰、細節展露無遺。簡言之,一切都更真實、更細膩、信息量更大。

不同於《比利》的文藝視角,這次的《雙子任務》是部常規商業類型片。所以高規格製式,首先帶來的刺激就是動作場面的極度沉浸式體驗。《雙子任務》中幾段動作場面重頭戲也設計得各有特點。

按下圖看《雙子任務》精彩劇照 ▼

+4

常規的電影,拍攝和放映幀頻均為每秒24格,快速移動的畫面尤其是打鬥等動作場面,就會出現明顯的拖尾、虛影、模糊等問題。因為動作幅度大的場面物體變化大,幀率不足,幀與幀之間的動作幅度就大,就會出現糊掉的感覺。

比如,我們對手機或電腦上的視頻進行動作場面截圖時,一般都是很模糊的。這種模糊感在普通3D電影中更會被放大,因為普通3D電影放映亮度很暗。

但120幀完全彌補了這個缺憾。所以片中亨利(韋史密夫 飾)與其複製人Junior騎電單車於街頭追逐的段落,我們能看清老亨利臉上的細微反應,纖毫畢現。儘管摩托車車速極快,但人物的動作、子彈的飛行軌跡、瞬間成泥的牆壁、避讓的人群,包括周圍場景的細節如鴿群起飛,所有的動作細節激烈迅速的同時又保持了高度清晰,臨場感強烈。

這一幕戲的鏡頭設計視角不斷轉換,在亨利的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之間來回切換,特寫鏡頭很多,觀眾更有代入感。當時看到這一幕,心中就一直在幻想,與之酷似的《叛諜追擊3:最後通牒 The Bourne Ultimatum》被殺手追擊的一幕,換成120幀的影像呈現會是怎樣的觀影體驗。

此外,這次能看出李安對《比利》的反思。當時對《比利》詬病和爭議最多的是「高清電視」即視感,《比利》中近景的對話場景多、整體高亮,而畫面越亮、極度清晰,會導致景深被壓縮、層次感減弱。

今次來到《雙子任務》,李安進行了一些調節,所以前30分鐘亨利遭遇襲擊、中間匈牙利墓穴打鬥、後30分鐘的終極對抗戲,全都設計在夜晚發生。

遭遇夜襲、墓穴打鬥、終極大戰在置景和佈光的處理上,均加強了縱深感,以增強電影質感。相比普通3D電影通過足夠暗來製造立體感,120幀的卻仍然保持着高清晰度。

舉個例子,在墓穴一段,人物後景中的骷髏頭都是清晰可辨的。《雙子任務》所有的優點,也就是用3D+4K+120的技術激發了常規荷里活動作片的生命力。

然而,李安這次有點跑偏了,因為他的興趣在人臉上。

李安指《雙子任務》可完勝《臥虎藏龍》 太高清全球冇戲院播到?

【沖奧無望?】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首波影評毀過於譽

兩張韋史密夫的臉為什麼還不能創造票房?

《雙子任務》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利用技術去極致開發、突破動作片這一類型,這源於李安導演的執念。李安曾在訪談中解釋,120幀的高清晰畫面,使演員的皮膚、毛孔細節一覽無餘,觀眾在電影裡可以「看見情緒」,人物的靈魂可以被看穿。

李安認為高幀率最適合表現的,是人臉。

因此,他不惜巨大的成本去打造「年輕的韋史密夫」——可經得起120幀高清晰鑑定的假臉。

我們不得不承認,相比起最早年輕版的阿諾舒華辛力加(Arnold Schwarzenegger)、《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與自己年輕版同框的羅拔唐尼(Robert John Downey Jr.)、《奇幻逆緣》中的年輕版畢彼特(Brad Pitt)…年輕版韋史密夫的臉,除了能在整部電影中完成二人同框,也確實更真實了,少了之前電影中特效修飾帶來的僵硬感。很多評論都在讚揚,Junior與養父佳夫奧雲(Clive Owen)對峙而動情流淚的一幕。

但問題是,經得起120幀高清晰鑑定的Junior,卻沒有對亨利那真實的臉的展現添加什麼作用。

亨利退役的時候51歲,兩鬢斑白但仍耳聰目明身強力壯,為什麼不能用120幀真正地展示出他的滄桑時刻?除了年輕點,對51歲的亨利和23歲的Junior,本質上還是無差別的人物塑造,這是我們看完韋史密夫的兩張臉,無聊到想嘔的原因。

最關鍵的是,這個20年前的「兩個我」互相殘殺的老土故事,放在90年代或許還算「高概念」,擱在當下,實在毫不新鮮了。

如果說《比利》、《變形俠醫 The Incredible Hulk》同《雙子任務》一樣不被北美認可,那麼至少前兩部戲都有濃厚的李安色彩。但《雙子任務》的故事和人物處理則過於簡單淺顯,李安並沒有放任何個人觀點。

全片是幾乎可以一句話複述的故事,情節的發生也幾乎沒有任何懸念。整體看下來,唯一有一點觸動人心的是最終大戰中,亨利和Junior射殺了另一個更年輕的亨利複製人,揭下他頭盔的一剎,他那種單純無知的眼神讓人的心戳了一下。

亨利、複製人、反派的三角關係,本來是最能藉題發揮做些深挖的。從早年《2020》中的複製人,《鐵甲再生人Bicentennial Man》中的機器人,《時凶獵殺 Looper》中刺殺不同時空的「自己」,到《智能叛侶Ex-Machina》中的人工智能,克隆人、複製人、人工智能或者平行時空/時空穿越等這種科技和人文的關係問題、科技帶來的倫理問題在科幻電影中已經被挖掘得很深了。

當我們回到《雙子任務》時就會覺得,這個故事實在太小兒科了。

(《雙子任務:疊影危機》宣傳片截圖)

比如,Junior從爭取存在合法性上來說,不是也應該試圖殺掉亨利,取代其地位嗎?怎會輕易決定舉槍相向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養父?儘管它是商業片也不能這麼湊合吧?

試想:如果把主角設定為年輕版的韋史密夫,被一個中年版的自己追殺,到結尾才揭穿他才是複製人的身份真相,至少劇情上更吸引人吧?

總之,Junior、亨利、反派養父的處理上,太輕鬆了,讓我想起了國產電影《趙氏孤兒》。

《雙子任務》影評:劇本失色李安神仙難救?韋史密夫打自己太造作

【雙子任務】真係咁易撞樣? 攝影師花12年尋找地球上另一個你 

【雙子任務】韋史密夫強行「回春」演年輕版 「要改埋中佬口吻」

李安的矛盾

時過境遷,十年前韋史密夫在北美市場還是靈藥,但這十年來他挑選劇本的能力成了大問題。不過,我們從來不會懷疑李安導演挑劇本的能力。

可能他現在還是比較矛盾。

從導演序列上說,在技術探索上,李安導演好像沒有佐治魯卡斯(George Lucas)和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那樣「暴烈」和徹底,他賭性小,想試驗新技術又想用常規老套的商業故事保證票房。也許是曾經不安於類型套路拍攝的《變形俠醫》讓他受了傷,但這個過於簡單的套路故事確實不是市場意義上更安全的選擇。

是導演對美國電影的商業美學傳統太缺乏判斷力嗎?好像跟大環境分不開。李安宣傳《雙子任務》時在訪談中感喟,他覺得世界很多地方的觀眾好像都有種疲憊,像美國就有一種疲憊的感覺,但中國觀眾對電影還是很熱心、很帶勁的。

連續兩次在北美遭遇差評,除了囿於影院條件外,另外一個原因或許是整個北美市場都趨於保守,荷李活的整個創作風向也日益保守。拿最近兩年的奧斯卡獲獎電影來說,質量明顯大幅度插水。只要是種族或LGBT題材,就勝了一大半。

漫改、續集氾濫,超級英雄類影片佔2018年美國總票房收入的25%。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才投身於Netflix這樣的串流媒體平台去做劇,也就不難理解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宣傳海報)

另外來說,也是由於迪士尼一家獨大。

迪士尼越來越強大的影響有多惡劣呢?

漫改、續集氾濫,超級英雄類影片佔2018年美國總票房收入的25%。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才投身於Netflix這樣的串流媒體平台去做劇,也就不難理解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荷李活的成功或許還是保守的成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李安的失意就在所難免。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