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會】連Starbucks都暗藏隱喻? 回顧10大彩蛋仲有幕後秘聞

撰文:電影神搜
出版:更新:

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執導的《搏擊會》(Fight Club)在本月迎來上映的20週年。這部由畢彼特(Brad Pitt)以及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主演的電影,就算以現代的標準來看,仍然充滿著相當前衛大膽的風格。

但其實最初上映時,並沒有獲得廣大的迴響——是直到發行家用影碟版本之後,才漸漸受到注目。到了現在,本片已經成為許多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之作。而片中所批判的許多社會現象,至今仍然十分犀利。

今年是《搏擊會》上映20周年。(《搏擊會》劇照)

《搏擊會》其中一個最令觀眾們難忘的特色,那就是在電影結局時,揭露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真相。但事實上,電影從頭到尾都充滿各種暗示,而當觀眾們已經得知電影的謎底、並再次觀賞時,會驚訝地發現許多第一次沒有發現的秘密。

以下整理10個與《搏擊會》有關的細節和幕後秘密:

一、開頭警語(THE OPENING WARNING)

其實,早在連電影開頭畫面都還沒出現前,就已經暗藏端倪。雖然許多觀眾可能根本不會去注意、又或是一眨眼就過去了,但如果在開頭版權宣告結束後、於第三個出現的「警語」按下暫停,就會看到片中角色「泰勒德頓」(Tyler Durden)留給觀眾們的一段話(按圖)

二、開頭片段(THE TITLE SEQUENCE)

在最初的計畫中,《搏擊會》的開場片段原本只會出現一聲槍響,接著就出現泰勒將槍口對準敘事者的嘴巴之畫面。但大衛芬查又額外花了75萬美元的預算,來創作另一個不同版本的開場。而這個全新的片段,也就是最終所採用的版本——能看到導演、製作片商和演員的名字出現在一個CGI動畫的腦袋內部中——如實呈現出敘事者的恐慌。接著,才出現敘事者被槍抵著嘴巴的畫面。

然而,在電影中的某個片段,敘事者提到了「沒有恐懼、沒有焦躁。可以讓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真正離開的能力。」——正是《搏擊會》全片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不論是原作者Chuck Palahniuk或是導演大衛芬查,都並不是要人忽視「恐懼」。畢竟,恐懼是生物的本能反應。重點在於:了解自己的恐懼,並妥善利用,然後超越它。《搏擊會》的開頭和結尾,皆圍繞在這種恐懼之上。

《搏擊會》的開頭片段暗藏玄機。(《搏擊會》開頭片段)

三、泰勒,到處都是泰勒(TYLER, TYLER EVERYWHERE)

當觀眾們初見到諾頓飾演的「敘事者」時,他是個一板一眼的上班族,有嚴重的失眠、也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而他為了要填滿自己心中的無底空洞,便竭盡所能、瘋狂購買各種IKEA家俱——直到他第一次見到泰勒德頓。

然而,在這兩位角色正式見面之前,眼利的觀眾其實能發現:這位由畢彼特飾演的角色,老早就出現在電影中了。他在開場不久,就曾經在畫面裡「一閃而過」四次,甚至出現在電視的某個廣告上。

畢彼特飾演的泰勒在正式登場前,已於電影出現過四次。(《搏擊會》劇照)

四、經過多少時間(HOW MUCH TIME HAS PASSED)

當「敘事者」睡著時,他就成為泰勒德頓——這是用來劃分這兩位角色的基本方式。隨著泰勒這個「人格」變得越來越強烈,他佔據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而在這段時間他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但「時間到底流逝了多久」,則沒有太過明確的暗示、亦沒有明顯的基準可以觀察。

一直到片中發生車禍的片段:當敘事者被拉出汽車殘骸時,他的頭上出現了明顯血痕。但在下個鏡頭中,他躺在床上、傷口稍微癒合了,但依然清晰可見。接著,電影創造出「過了一個晚上」的錯覺。而當早晨敘事者再度醒來,他頭上的傷口已經不見了⋯⋯暗示他已經「睡著」很長一段時間。

當「敘事者」睡著時,他就成為泰勒德頓。(《搏擊會》劇照)

點圖看其餘六個驚人彩蛋與幕後秘聞▼

+20

延伸閱讀:

【電影背後】讓大衛芬奇告訴你,經典神作《鬥陣俱樂部》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祕辛

此話不假!布萊德彼特 & 愛德華紐頓:《鬥陣俱樂部》曾遭到觀眾「噓爆」

【本文由「電影神搜」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