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抗爭精神源於李小龍? 踢爛「東亞病夫」具象徵意義

撰文:電影神搜
出版:更新:

好奇功夫電影魅力何在,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意圖敘述這個在五十年間席捲世界的東方巨浪,《邵氏:拳腳王者》(Iron Fists and Kung Fu Kicks)於焉誕生。

Netflix紀錄片《邵氏:拳腳王者》是一部香港武打電影簡史。(《邵氏:拳腳王者》劇照)

如果你最近正好在Netflix上觀賞過一部入圍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類電影的傳記作品《Dolemite is my name》,或許會印象深刻,裡頭提到,70年代的一個夜晚,有位叫作Rudy Ray Moore的黑人喜劇演員,他與幾位朋友在聚餐時聊到最近熱門的喜劇新片,他們都想放鬆笑笑,於是他們就在餐後一同去看Billy Wilder的喜劇作品《The Front Page》。但是,Rudy與他的朋友沒辦法被電影中的情節娛樂,周圍的觀眾都笑得很開心,他們卻搞不懂笑點在哪。走出戲院,Rudy動念要拍一部屬於他與朋友們的電影,這部電影裡要有他們的文化,不搞嚴肅情節、不忌諱黃色笑話,床戲與動作戲都要輕鬆好笑,而且,裡頭當然還要有許多精彩的功夫橋段。

《Dolemite is my name》是1970年代黑人剝削電影的時代記憶,當愛迪梅菲(Eddie Murphy)飾演的Rudy在電影裡頭比劃功夫與空手道,談論李小龍。他反映出的是一個深具文化影響的時代炸彈。為什麼一位在街頭打滾、對美國主流文化無感的黑人喜劇演員,反而會對遙遠東方的武術深感著迷?這正是Netflix另一部紀錄片《邵氏:拳腳王者》(Iron Fists and Kung Fu Kicks)的主題:70年代功夫熱潮,如何席捲西方世界,掀起反抗精神,也改變了我們現在的電影文化。

《Dolemite is my name》是1970年代黑人剝削電影的時代記憶。(《Dolemite is my name》劇照)
+5

《邵氏:拳腳王者》:一部香港武打電影簡史

大方向來說,《邵氏:拳腳王者》是一部有點流水帳的紀錄片。我相信這個評價不失公允,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武打電影的忠實影迷,那這個流水帳的空隙就足讓你回報以豐富熱情去將它填滿。這部作品由澳洲紀錄片導演Serge Ou執導,它是一篇香港武打電影簡史,從70年代、80年代,進而往當代荷李活敘述,最後談論香港如何讓「中國功夫」成為當代全球共通的視覺元素。

《邵氏:拳腳王者》是一部流水帳紀錄片,但武打電影的忠實影迷肯定滿意。(《邵氏拳腳王者》截圖)

電影訪談大量電影學者、從業人員,還有實際在產業前線揮灑汗水的武打明星。70年代的風雲人物是王羽、李小龍與劉家良;80年代,以成龍與洪金寶為首的「七小福」透過嘉禾影業開創功夫喜劇王朝;90年代,香港電影產量萎縮,香港影人走入荷李活,將港式武打精神(特技、搏命實拍)與視覺語言(穩定廣角、長鏡頭動作場景)帶入美國商業電影,最高潮來自袁和平的兩部代表作,1999年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讓香港武打視覺滲入荷李活主流商業電影的視覺細胞、2000年的《臥虎藏龍》重現胡金銓60年代《大醉俠》的經典風貌與文化底蘊。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讓香港武打視覺滲入荷李活主流商業電影的視覺細胞。(《廿二世紀殺人網絡》劇照)
+9
《臥虎藏龍》重現胡金銓60年代《大醉俠》的經典風貌與文化底蘊。(《臥虎藏龍》劇照)
+9

在這之後,香港武打的影響力依舊,不僅美國,東南亞如泰國、印尼等地,甚至歐洲、非洲的電影人也受到啟發。美國武打巨星史葛艾金斯(Scott Adkin)在片中大談錄影帶文化如何影響他的少年時期,而我們都知道袁和平是他的偶像,《皇家師姐IV直擊證人》讓他印象深刻,史葛艾金斯的影壇最大成就是他接演《終極鬥士》系列,他在《終極鬥士3:贖罪》(Undisputed III: Redemption)裡頭大展華麗踢技,這部錄影帶電影,直到今天都是影史上最好看的B級武打作品。

史葛艾金斯在《終極鬥士3:贖罪》裡頭大展華麗踢技。(《終極鬥士3:贖罪》劇照)

泰國有Tony Jaa以泰拳為標誌,成為武打作者,他在《拳霸2》(Tom yum goong)的三分鐘長鏡頭表演,用手持鏡頭跟拍主角一路從樓底打上樓頂,一鏡到底的武打動作大幅減去視覺操作空間,承繼香港電影的實拍精神。印尼武打片則是動作影迷近年的心頭好,英國導演Gareth Huw Evans與印尼武打明星Iko Uwais合作,聯手打造出刀刀入骨的R級硬派風格,《突擊死亡塔2:黑金任務》(The Raid 2,2014)是他們的頂級嘗試,影片風格強烈,美術與攝影效果俱佳,超人類式的慘烈武打更打出印尼動作片的一套招牌,也打亮多位武打明星名號。

《突擊死亡塔2:黑金任務》是英國導演Gareth Huw Evans與印尼武打明星Iko Uwais的頂級嘗試。(《突擊死亡塔2:黑金任務》劇照)

點出文化影響 找回武打電影的神采

這些武打電影的精采發展,《邵氏:拳腳王者》導演Serge Ou在片中掌握得宜,並且也拉開數條支線去延伸想像武打電影的精神本質。但這部紀錄片最有趣的部分,或許是他嘗試點出一些文化影響的趣味面向,當李小龍在70年代出現在美國影壇,影業更願意任用的功夫明星是西方面孔如David Carradine,而當李小龍回到香港,成功以《精武門》中民族主義的力量打響名號,踢開「東亞病夫」招牌的象徵意義同時激勵西方其他尋求話語權的少數族裔。

當李小龍回到香港,成功以《精武門》中民族主義的力量打響名號。(《精武門》劇照)
+5

2019年,香港導演葉偉信的《葉問4》在北美獲得優良評價,這部電影試圖重新塑造李小龍的經典形象,儘管在政治上,《葉問4》的民族主義在今時今日已經變得可疑。但我們仍然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印記,譬如在電影中,黑人與華人是站在同一陣線的,他們同樣在白人的語境中難以發聲,在2019年,這自然是一則試圖指涉特朗普的政治寓言,但回到《邵氏:拳腳王者》敘述的時代背景,觀眾有機會補足一些70年代的素材以供脈絡參考,健全李小龍的時代意義。

《葉問4》試圖重新塑造李小龍的經典形象,網民焦點卻是「葉問患癌症死了」。(《葉問4》劇照)
+2

看似弱小、貧窮的平凡人,透過學習功夫去抵抗強暴。透過訪談,觀眾看見功夫電影流行的一種可能性與精神闡述。黑人明星在紀錄片中談論香港功夫電影如何啟發他們的影視形象,黑人剝削電影熱潮之外,他們也觀察電影中啟發自京劇的武打動作,再參考融入霹靂舞文化,著重於亞洲功夫明星的肢體技巧,他們在無數個夜晚進入地方戲院欣賞這些功夫電影,並把這些肢體展示帶回自己的生活範圍。直到甄子丹在1985年演出著名香港武打電影《情逢敵手》,主打霹靂舞文化,此處就又顯現出文化交互影響的循環。

甄子丹在1985年演出著名香港武打電影《情逢敵手》。(《情逢敵手》劇照)

當然,《邵氏:拳腳王者》對於已經熟悉這個片型的觀眾或許不是如此鮮味多汁。譬如當它選擇讚賞劉家良在《少林三十六房》(1978)、《爛頭何》(1979)、《武館》(1981)中體現功夫對決的傑出成就;選擇肯定成龍與洪金寶在80年代對於特技動作的突破性嘗試;或是花大量篇幅去細數李小龍傳奇的西方視野。這些資訊對資深影迷來說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我們還是能看紀錄片導演如何透過訪談,去把武打電影的神采從我們熟悉的第一線業者眼中找回來。

成龍與洪金寶。(《A計劃》劇照)

觀眾可以聽到武打明星如鄭佩佩、史葛艾金斯、Michael Jai White、錢小豪等人述說自己身為演員或身為影迷的精采經歷;能看到《皇家師姐》(1985)Cynthia Rothrock談論自己赴港拍攝電影的趣聞;這依然是饒富趣味的香港武打電影簡史。我們都知道110分鐘的紀錄片時間無法帶給你全世界,也知道有些情結只能更往深裡走,才有機會享受或抒發它們。

鄭佩佩(《臥虎藏龍》劇照)

但是,這依然是一段輕鬆舒適的好時光,坐在沙發上看一部武打電影,或許是遠從70年代而來的開山之作《龍虎鬥》(1970),又或許是聚集一流武打明星,但劇情與動作設計都簡直無聊到不能看的中泰合拍片《三重威脅之跨國大營救》(T2019);然後打開Netflix,聽聽這些功夫狂潮的參與者如何敘述他/她們的武打情懷。

延伸閱讀:

【電影背後】對決布萊德彼特!李小龍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還做了些什麼?

漫威將推首部華人超級英雄電影:功夫大師《上氣》!

【本文由「電影神搜」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