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戀曲》中黑白色調美學 代表曲折的愛情,更是時代的影子

撰文:姚嘉敏
出版:更新:

Netflix原創電影《羅馬》早前在奧斯卡奪下三個獎項,分別是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及最佳攝影。而另一套常被用以與《羅馬》作比較的電影《冷戰戀曲》(英文:Cold War,台譯:沒有煙硝的愛情)今日(18日)即將在香港上映,兩者同為黑白電影,亦同時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最後名單,《羅馬》講述的是親情;而《冷戰戀曲》描繪的是愛情。

(《冷戰戀曲》電影劇照)

《冷戰戀曲》由波蘭導演彭維彭域高斯基(Pawel Pawlikowski)執導,電影改編自其父母的真實故事。故事主要發生在二戰後的波蘭(小部分在法國以及東柏林),講述音樂家Wiktor與女歌手Zula之間一段兜兜轉轉的愛情故事。二人相愛、分離、尋找另一伴侶,到最後再次相遇、再次相戀,予人憂傷之感的黑白色除了襯托出二人曲折的愛情,亦切合電影中的時代背景。

黑白色往往予人一種悲傷陳舊的感覺,不管是再喜慶的紅色、再鮮豔的橙色、抑或是再翠綠的綠色,最後都只會變成不同調子的灰色,與戰後的波蘭不謀而合。二戰後的華沙一片狼藉,有數據指波蘭有600萬人在二戰中喪生,更有大量工廠名耕地被毀,可說是損毀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加上當時正值冷戰時期,整個國家都被憂鬱籠罩,所以導演選擇了以黑白色去講述這個愛情故事。「那時的波蘭被摧毀了,城市已經成了廢墟,農村沒有電力,人們總穿著深灰色和灰色。」「五十年代的波蘭不像色彩豐富的美國,在波蘭顏色是不起眼的,充滿灰色、棕色和綠色。」導演說。

+5

彭維彭域高斯基曾經想過以彩色拍攝營造出共產社會的蒼涼感,如模彷前蘇聯相機的偏色風格 ( 偏紅或偏綠),但導演始終找不到合適的顏色,所以最終選擇了黑白色。戰後的波蘭不適合彩色,黑白灰更能表達出冷戰時代中的凄冷感覺。

而電影的攝影師路卡斯薩爾(Lukasz Zal)與導演不是第一次合作,2013年的《修女伊德》(Ida)亦是由Lukasz Zal負責拍攝,同樣是黑白電影。對比兩者,《冷戰戀曲》比起《修女伊德》有更多動態畫面,讓角色更有情緒。黑白呼應了冷戰的「冷」,亦烘托出二人這段離離合合、跨越地域與時間的愛情。

電影中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三人平排站在一個偌大的場地之中,背後人頭湧湧,但其實那些只是鏡像,三人站在一面鏡子前,人頭湧湧的不是後方,而是前方。(《冷戰戀曲》電影劇照)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

按此立即購票
按此瀏覽武博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