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古道具黑池 認識塊根植物文化與日本物哀美學關係│植物專題

撰文:張榮熹
出版:更新:

上回介紹九龍灣工業區原來隱藏着日本古道具店Douguya Hatcharea黑池,收藏數量與質素之精,媲美日本當地同類型商店。而透過主理人Pete對每件珍藏的講解,大家所能感悟的,遠不止物件本身的歷史、資料,東瀛源遠流長的哲理與人文價值,原來亦盡在其中。

繼續Douguya Hatcharea黑池專題。(攝影:歐嘉樂)
主理人Pete Man繼續談天說地。(攝影:歐嘉樂)

何謂物哀?

東洋美學之道,物哀是為一個核心美學概念,無論是時下流行的塊根植物,還是盛載牠們的缽,均與物哀一脈相承。

Pete解釋道:「談論物哀兩字,『物』者,據《增補本居宣長全集》第七卷所言,即一種非實物的觀賞及敍述。是為一種客種的直接感受和認知。

《源氏物語》對後世日本的影響極具深遠(源氏物語)
Pete不時與其他藝術家合作,製作工藝品,這是與木匠近正匡治合作的木雕貓香合,$3000。(Douguya Hatcharea黑池)

「至於『哀』,即是一種透過所見所聞而觸發出來的五觀感受,或透過自身經驗,從而啟發出來的感歎。這種物哀文化或美學意識發展自平安朝文學所表現出貴族生活底端心境,瀰漫著一種憂鬱的心情,最具代表者,正是曠世巨作《源氏物語》。留意這種憂鬱並非負面,而是對事物失去靈魂,所產生的厭倦及社會上強烈的困頓之對比。」可見物哀本身是源自貴族沉溺於物思所併發出來的一種奢侈意境,古代平民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根本難以知物哀。

「總之從現代角度看,一個人於生活中凡遇到有所感的事,便應用有所感動的心去感受,這種過程,就是知物哀。若遇到感動的事,而無感無所動者,就是不知物哀,是無心之人。」

(攝影:歐嘉樂)
明治33年製姿見,姿見即是鏡子。作為古道具商好多時候都需要從古物中搵到細節去理解古物年份和歷史故事,例如而個木結構先從木結構能推測是鏡台或放置畫像,結構上有木象腳五七桐家紋。(攝影:歐嘉樂)

從保育古物領略物哀真諦

塊根植物文化,注目者除植物本身之外,其盛載牠們的缽同樣重要,這種製缽陶藝,在日本傳統文化有着深厚歷史,各門各派各有不同,除最具代表性的有田燒、美濃燒、瀨戶燒外,丹波立杭燒近年人氣也急速上升,特別受塊根文化愛好者歡迎。

黑池店內有着不少古陶器收藏,亦有與藝術家合作的作品。(攝影:歐嘉樂)
SRL與市野伝市窯合作的丹波燒植物缽。(NEIGHBORHOOD)

丹波立杭燒以灰釉和鐵釉作原材料,結合松木放到登窯燒製,燃燒盡的松木灰,往往會掉落回陶器之上,與釉藥相融合,衍生稱為「灰被」的特異古樸效果,更被NEIGHBORHOOD主理人瀧澤伸介高度重視,旗下植物支線SRL(Specimen Research Laboratory),最近更邀請陶瓷職人單位市野伝市窯合作,製作出數件暗黑色丹波立杭燒植物缽,大獲好評。

收藏陶瓷外,Pete也閱讀過不少關於日本陶藝的古本。(攝影:歐嘉樂)
Pete手上的美濃白瓷系山茶碗,乃是他自己運用了金繼技術復修的。(攝影:歐嘉樂)

至於Pete手上的美濃白瓷系山茶碗,來自遠古的13世紀前期,乃是陶身較薄的山形茶碗,當年被古人埋在土地底下,後來才被今人考古發現,得出與平安朝時期的美學意識相若。可見美濃燒工藝,總會與平安朝時代的美學意識掛鈎,因此每每能透滲着深邃的物哀精神於其中。

從陶藝工藝看物哀。(攝影:歐嘉樂)
陶藝家山田由起子的作品。(Douguya Hatcharea黑池)

Pete指他好幾個美濃燒陶瓷收藏,在當初搜羅返來時,都是殘缺不堪有缺口,「很多人或者只會視它們為無用之物,然而透過現代人的美學意識和手工技藝,我利用了金繼(金継ぎ,一門日本修補技藝)技術,將天然漆(大弁柄漆)作黏合修復,繼而在啡紅色的表層塗上金粉或金箔,潤以修飾美觀。」

(攝影:歐嘉樂)

「這種透過我這位現代人,看着這個美濃燒時所產生的感觀和經驗,並將這個古物復補潤飾的過程,正正就是知物哀的一種形式了。」這種將古物按照現代人意志和感觀去潤飾的手法,Pete自己造了許多,策劃的更多,事關他不時與日本當地的藝術家和職人合作,如山田由起子、里見裕子和東影美紀子等藝術家,以相關舊物或概念,將古物改造、昇華成具有點點當代意義或用途的作品,足證物哀之義,絕非只有被動的觀察和晦暗淒美意境,只要運用得宜,其實同樣有積極和進步的意義在其中,只是表現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Douguya Hatcharea黑池位於九龍灣源發工業大廈。(攝影:歐嘉樂)
(攝影:歐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