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城.二】獨處、生活無聊等於孤獨? 跟哲學家的五問五答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孤獨問題在眾多國家都未有被列入社會政策制定範圍,其中原因是「孤獨」一詞本身太空泛,也是一種主觀情感。《香港01》記者訪問了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Lars Fredrik Svendsen(上圖),這名著有《邪惡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Evil,2010)、《無聊的哲學》(Philosophy of Boredom,2005)的哲學家,去年出版了新書《孤獨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透過哲學探討這種深藏又灰暗的個人感受。
(此為系列報道之二)

01:《香港01》記者
S:Lars Fredrik Svendsen

01:什麼是孤獨?

S:孤獨可以描述為一種社會性退縮(social withdrawal),是指人與社會頻繁互動的程度減少。孤獨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短暫的孤獨,我們不時感受到這種孤獨,當你獨自在家,或你在派對上發現很多人不認識,那就是由個人生活狀況產生的孤獨感;第二種是失去親人或愛人的孤獨感,可能因為有人離世,或是一段婚姻關係破裂等;最後一種是長期處於孤獨狀態的人,不論他們的社交圈子怎樣,他們都感到絕望,即使他們有一個美滿家庭、有許多好朋友和同事,但內心還是會寂寞。

01:孤獨和獨處的分別是什麼?

S:我們必須區分兩者的不同。獨處是正面的,獨處令我們不用理會別人的要求,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這種雙重性格,渴望與人有關連,同時也需要空間。這種相對的性格驅使我們接近他人,因為我們需要他們,另一方面也把我們從別人身邊推開,因為我們需要離群獨處,不被打擾。獨處與孤獨,無論在邏輯上還是經驗上,都是互相獨立的。

01:根據你多年的觀察,哪種類型的社會較常有孤獨問題?

S:孤獨感發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它是人類生活中相當普遍的現象。我們發現某些人在群體中容易感到孤單,例如老人,年輕人的孤獨感比率也相當高,殘疾人士和新移民亦經常感到孤獨。孤獨感與信任之間有着微妙關係,人們愈是對國家不信任,孤獨程度愈高,反映缺乏信任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另外,當我開始這項研究時,最初以為個人主義的社會存在高度孤獨感,但實際上恰恰相反,講求集體主義的社會反而有更高的孤獨感。

01:你曾出版《無聊的哲學》一書,你認為一個人感到生活無聊,是否等於孤獨?

S:無聊和孤獨之間有聯繫,無聊可以產生一種孤獨感。在無聊中,外在的事物失去了本身的意義,人只能依靠自己,即是說我們必須自我聯繫,如果你無法在這種自我關係中找出意義,那麼就會出現孤獨的感覺,有理由相信缺乏忍受無聊的能力與缺乏忍受孤獨的能力有關。

01:英國政府為打擊孤獨問題設立「孤獨事務部長」一職,能否奏效?

S:這是一個壞主意,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夠透過政治方式解決,特別是情感問題。我認為設立「孤獨事務部長」對解決孤獨問題毫無幫助。

上文節錄自第10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5日)《孤獨之城》。

其他【孤獨之城】系列文章: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