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遊戲的心理揭秘:挑逗樂趣在於拒絕 性虐待狂常有這錯誤觀念

撰文:麥田出版
出版:更新:

有些心理遊戲的進行,是為了利用或克服性衝動。事實上,這些遊戲都是人類對性本能的曲解,將性行為的滿足移轉至關鍵的人際互動,藉此構成遊戲的結局。這很難具體說明,因為這類遊戲通常太過隱私,以致相關的臨床資訊只能仰賴間接取得,且難以準確評估資訊提供者本身是否有偏見。舉例而言,精神醫學對同性戀的觀念嚴重偏差,原因在於戰無不克的玩家通常不會尋求心理治療,而多數可取得的資訊大都來自相對消極的伴侶。(本文節錄自《人間遊戲:「PAC模型」⤫ 36種日常心理遊戲,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人際溝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經典著作〉》。)

文:艾瑞克伯恩(美國精神科醫師)

本章所探討的性遊戲包括:「不如你和他打一架」(Let’s You and Him Fight)、「性倒錯」(Perversion)、「挑逗」……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遊戲的行動者為女性。這是因為以男性為行動者的激烈性遊戲無不遊走在法律邊緣,或構成犯罪行為,嚴格來說屬於「黑社會」遊戲的範疇。另一方面,性遊戲和婚姻遊戲雖然部分重疊,但本章描述的遊戲無疑同時適用於未婚人士以及配偶。

不如你和他打一架

命題:「不如你和他打一架」或許是一種操弄、儀式或遊戲。在所有例子中,主要的心理特點本質上都屬於女性。基於其戲劇性的特性,「不如你和他打一架」也是世界許多文學作品的基本元素,且不分優劣。

1. 做為操弄,這個遊戲可謂浪漫。女人操弄兩個男人,或者邀請他們來場競爭,同時暗示或承諾兩人,她將臣服於贏家。一旦競爭結果出爐,她履行承諾。這是誠實的溝通行為,前提是她和她的伴侶從此過着快樂幸福的日子。

2. 做為儀式,這個遊戲有悲劇性的傾向。社會習俗要求兩個男人為她而戰,即使她並無此意,或者早已心有所屬。萬一不對的男人獲勝了,她依然只能接納他。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不如你和他打一架」的並不是她,而是社會習俗。倘若她心甘情願,這便是個正正當當的交流。萬一她心有不甘或心灰意冷,其結果可能給予她相當程度的空間,得以運作其他遊戲,諸如「我們叫喬伊趕快」(Let’s Pull A Fast One on Joey)。

3. 做為遊戲,「不如你和他打一架」其實很可笑。女人發起競爭,兩個男人參賽,比賽如火如荼之際,她卻和第三個男人私奔。女人及其伴侶的立場認為,唯有傻瓜才會老老實實競爭,由此衍生出兩人心理層面的內在和外在好處,而這次可笑的經歷,也形成了社交層面的內在和外在好處。

性倒錯

命題:異性戀的性倒錯(perversion),諸如戀物癖(fetishism)、虐待狂(sadism)和被虐待狂(masochism)等,都是兒童自我狀態產生混亂的症狀,且得以據此治療。然而,他們在實際性愛關係中所呈現的人際溝通面向,可以透過各種遊戲分析來處理。最後,則可能透過社會控制,因此,即使扭曲的性衝動並未有所改變,只要處理好實際的性沉溺,便能平衡性倒錯造成的影響。

被輕微虐待或被虐待狂影響而扭曲性格的人,易有採取心理健康最原始立場的傾向。他們自認為性慾很強,長時間禁慾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他們的想法不但不正確,更讓他們有了進行「義肢」遊戲的充分藉口:「我的性慾那麼強,你能指望我什麼呢?」

【延伸閱讀】長時間禁慾有損健康?一個圖輯看清無性生活會帶來什麼影響(點擊放大瀏覽)▼▼▼

+18

反命題:盡所能地對自身和伴侶維持一般應有的禮節;換言之,就是抑制住進行言語或肉體鞭笞的慾望,並以更傳統的方式性交。如果懷特已嚴重性扭曲,這個反命題就會暴露出遊戲的第二個元素,而這通常會清楚地出現在他的夢境中:他其實對性交本身沒什麼興趣,他真正的滿足感來自於毫無羞恥的前戲。雖然懷特可能不願意承認,但他清楚知道,自己的不滿其實是:「這麼多前戲之後,我還是得性交!」到了這個階段,懷特暴露的立場更適合進行特定的心理治療,再多的辯解和逃避也無濟於事。但是,這僅適用於實務上的「性精神病患者」,不適用惡性的思覺失調症或性倒錯犯罪,更不適用於將性交行為侷限在幻想的個案。

「同性戀」遊戲已精進為許多國家的次文化,一如在其他國家已然成為一種儀式。許多因同性戀而引發的身心障礙,其實都源於將同性戀視為一種心理遊戲。「同性戀」遊戲的刺激行為,也創造出「警察與強盜」(Cops and Robbers)、「為什麼這種事老是發生在我們身上」(Why Does is Always Happen to Us)、「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社會」(It’s the Society We Live In)以及「厲害的男人都是……」(All Great Men Were)等遊戲。通常,這些遊戲能夠接受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由此將阻礙降至最低。只是,「同性戀遊戲的專業玩家」浪費太多可以用在其他目標的時間和精力。分析他的遊戲,或許可以協助他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並任由他享受中產階級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好處,而不是致力於進行個人版本的「難道你不覺得很糟嗎」。

【延伸閱讀】日本最著名的性虐待殺人案「阿部定事件」:藝妓與男伴進行「窒息性愛」,再以匕首閹掉對方,帶着其生殖器逛街(點擊放大瀏覽)▼▼▼

導演大島渚根據此事件改編拍成的爭議性作品《感官世界》劇照▼▼▼

+6

挑逗

命題:這是由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所進行的遊戲,至少在較溫和的形式中,或許可委婉地稱之為「拒絕」或「惱怒」(Indignation)。其進行的方式有多種強度。

1. 第一度「挑逗」,或稱「拒絕」,常見於社交場合,本質上包含若有似無的調情。懷特傳達出目前處於空窗期的訊息,同時也樂於享受男性的追求,一旦他有所表態,遊戲便宣告結束。如果懷特是個有禮的人,她可能會坦承說:「感謝你的讚賞,真的非常謝謝你。」然後尋找下一個征服的對象。倘若懷特並非如此寬厚,可能就會轉身離開他。純熟的玩家有辦法在一個大型的聚會中持續進行拒絕遊戲,並周旋於眾人之間,為此,男人必須不着痕跡的使出複雜的操弄手段來追求懷特。

2. 第二度「挑逗」,或稱「惱怒」,布萊克的追求只能為懷特帶來次要的滿足,因為她主要的樂趣是拒絕布萊克,因此,在口語上,這個遊戲也稱為「小子,滾開」(Buzz Off, Buster)。懷特一邊引導布萊克陷得更深,其程度更勝第一度「挑逗」中若有似無的調情,一邊充滿興味地看着當她拒絕布萊克時,他狼狽的窘態。當然,布萊克其實不如表面看來的無助,他可能克服了諸多難題,才能與懷特進行這個遊戲。一般而言,布萊克也是在進行稍作變化的「踢我」。

3. 第三度「挑逗」不但惡毒,且會以謀殺、自殺或面臨法庭制裁收場。懷特誘使布萊克做出失當的肢體接觸,並主張布萊克對她進行犯罪攻擊或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在最令人髮指的遊戲形式中,懷特允許布萊克和她上床,好讓自己在和他對質前,能夠好好享受一番。雙方的對質有可能在當下,懷特提出與事實完全悖離的強暴怒吼,也可能延後發生,就在一段漫長的戀愛關係之後,所引發的自殺或他殺事件。如果她定調這個遊戲為犯罪攻擊,輕而易舉便能找到唯利是圖或不懷好意的盟友,例如媒體記者、警方、律師或親人。然而,這些局外人偶爾會充滿嘲諷意味地攻擊她,她因而失去發球權,淪為對方棋盤上的一只棋子罷了。

在某些案例中,局外人則發揮截然不同的功能。他們逼迫心不甘情不願的懷特,因為他們想進行的,是「不如你和他打一架」。他們要她站在保全顏面或名譽的立場上,因此她必須哭喊自己遭到強暴。這種情況尤其常見於當事人是未滿合意性交年齡的女孩;她們可能非常願意和男方繼續私通下去,可惜事件爆發或被鬧大,女孩被迫將一段浪漫愛情變成第三度「挑逗」遊戲。

【延伸閱讀】性愛冷知識|分析男人5大性愛謬誤(點擊放大瀏覽)▼▼▼

+17

在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中,謹慎的約瑟(Joseph)拒絕「挑逗」的誘惑,於是,波提乏(Potiphar)的妻子不出所料地將其轉換成「不如你和他打一架」遊戲;這是個非常完美的例子,足以說明激烈的玩家如何面對「挑逗」遊戲的反命題,以及拒絕進行遊戲的人所面臨的險境。兩個遊戲結合為眾所皆知的「美人計」:女子引誘布萊克之後,哭喊着布萊克強暴她,到了某個階段,由女子的丈夫接手,並以勒索為目的羞辱布萊克。

第三度「挑逗」遊戲中,最不幸也最激烈的形式之一,最常發生在兩個陌生的同性戀之間,在不到或大約一個小時,就可能演變成凶殺命案。這種扭曲且造成犯罪事實的遊戲變形,引起社會轟動,因而為報章媒體創下驚人的銷量。

「挑逗」的兒童原型與「性冷感的女人」相同,都是一個小女孩誘使男孩自我羞辱,或者弄髒自己,而後再嘲笑他,正如毛姆在《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中的經典描述,或者本書先前提過的狄更斯《孤星血淚》。兒童原型的「挑逗」遊戲屬於第二度。另一個更為激烈的形式,已接近第三度「挑逗」遊戲,則有可能發生在環境惡劣的鄰里中。

反命題:男性避免涉入或者控制遊戲的能力,取決於他是否有能力區分真實的情感表達以及遊戲中的行動兩者之間的不同。如果他有辦法運用社會控制,就能從「拒絕」遊戲裡那若有似無的調情過程中獲得相當程度的愉悅。另一方面,想找出安全的反命題來破除波提乏妻子的操弄,卻是非常困難,除了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及時離開之外。一九三八年,筆者在阿勒普(Aleppo)遇到當地一名長者,可說是另一個約瑟。他在三十二年前倉促逃離君士坦丁堡。當時,他因公務造訪耶爾德茲皇宮(Yildiz)旁的後宮(harem),未想,蘇丹王的其中一個情婦竟纏上他。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店鋪,迅速打理好手邊的金法郎(gold francs),離開君士坦丁堡,再也不曾重返舊地。

相關遊戲:男性版本的「挑逗」遊戲即為商場上惡名昭彰的「陪睡」(〔Casting Couch〕女演員為了取得角色,而和主事者上床,只是最終並未獲得該角色的演出機會)以及「依偎着睡」(〔Cuddle Up〕而後,她慘遭開除)。

《人間遊戲:「PAC模型」⤫ 36種日常心理遊戲,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人際溝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經典著作〉》書本封面

書名:人間遊戲:「PAC模型」⤫ 36種日常心理遊戲,洞悉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迅速和各種人有效地互動〈人際溝通分析之父艾瑞克.伯恩經典著作〉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美國精神科醫師,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創始人。

譯者:林曉欽,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

【本文獲「麥田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