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武漢・八|港商胡越高:香港社會缺乏共識 需改善媒體與教育

撰文:吳婷 鄧峰
出版:更新:

胡越高先生是一位在武漢投資多年的港商。他出生於浙江紹興,1980年來到香港,成為從事賽馬業的企業家。1997回歸後,他積極推動賽馬業在內地的復歸,最終選擇落地武漢,建立了東方馬城國際賽馬場。
2020年12月11日,我們在武漢專訪胡越高先生,他分享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從香港去往深圳隔離的經歷,談到了自己對於香港和武漢防疫的分析比較,認為香港和內地對彼此都存在誤解。
與胡越高先生之訪談將分為上下篇刊布,此為下篇,皆屬於《香港01》【重返武漢】15篇系列。

01:香港疫情反反覆覆,一直沒有辦法控制住,經濟也深受衝擊。

胡越高:我覺得2020年香港經濟不好是很正常的,歐美國家也不好,連內地也沒有往年好。關鍵是如果香港社會的意識不改變,未來是看不到出路的。所以現在香港管治機構,尤其是特區政府要改變思維,要去推動社會形成發展共識,這才是關鍵。

01:你覺得這個意識能轉變過來嗎?

胡越高:現在還沒有轉變過來,但我覺得轉變並非不可能。對普通港人認知和思維影響最大的是媒體和教育,只要能改善媒體和教育生態,情況會有好轉。我每次看到有些媒體,都感覺心痛,幾乎都是負面或八卦新聞。每個社會都有負面新聞,老百姓也確實有食花生的心態,但不能只放大負面新聞或迎合大眾的八卦心態。

香港沒有一個主流的信念,沒有自己的主心骨。英國人統治這麼長時間,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回歸後英國人走了,港人的精神觀念與內地還沒有互通,文化轉移一直沒有一個落腳點,懸在空中,很容易受外面的影響。另外,近些年香港社會變得泛政治化,以前大家聊天很簡單,現在反而有點複雜。

01:你剛才提到媒體和教育。教育領域,你覺得主要問題是哪些?

胡越高:我覺得香港教育問題並非愛國與否的爭論。香港大部分人都是愛國的,不用刻意教,極少數港獨並不構成「問題」。香港教育問題在於承襲英國殖民時期的教育體系沒有發生轉變。這並非指要完全轉到內地這邊,而是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立體系。

現在香港學生還習慣於簡單用人治社會來批評內地,用法治和人治的對立來區隔化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聯繫。可事實上,說內地是人治社會並不準確,內地也在朝法治社會的方向走。目前內地有不足之處,可這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不能只是盯住內地不完善地方,要看到內地社會發展的主流,大方向很重要。

我曾經和一個中文大學的學生交談,他對內地的看法非常尖鋭和負面,以英美為榜樣。然後我和他說,英美的發展進程你了解沒有,英美的教育怎麼改革,農民工怎麼進城,學生沒辦法上學怎麼辦,醫療保險怎麼解決,法治怎麼發展。我和他談過兩三次,吿訴他中國花數十年走過了英美過去兩三百年的發展歷程。他聽後想法有所改變,說過去學校沒人給他們講這些。

所以說,香港年輕人還是能夠聽得進去意見,都是聰明人,只可惜自小受教育的內容不夠客觀全面。

從香港修例風波到疫情防控,2020年對香港而言無疑是艱難的一年。作為特區政府長官,林鄭月娥備受壓力和爭議。(AP)

01:針對當前香港的情況,你有什麼建議?

胡越高:就我所知,北京的官員其實很支持香港的發展,香港發展得好符合國家整體利益。現在關鍵是各方怎麼圍繞香港發展達成共識,以及在共識下怎麼具體落地。

剛才說香港的問題是無法像內地那樣建立共識,撕裂嚴重,就像我們三個人去打仗,如果三個人三條心,那怎麼可能打贏?三個人,哪怕能力差一點,但只要能同心,你爬不上去我幫你扶上去,這樣才能成事,否則相互拆台,怎麼可能成功?

01:你剛才談到了香港的問題,包括香港對內地的誤解。那在你看來,內地是否也有對香港的誤解?你在內地這麼多年,應該比較有感觸。

胡越高:我覺得不僅香港對內地存在嚴重誤解,內地許多人對香港的了解也不完整。以前有些官員對香港的印象都是非常正面,以「我們都要向香港學習」的態度來看香港,但從佔中事件以來的這幾年,他們對香港的觀感變化很大,甚至負面了。

2019年修例風波,內地從網絡、電視等傳媒渠道看到了很多香港的混亂場面,某種程度加重了內地對香港的隔閡,甚至我身邊好多武漢人都會講「香港不行了」。其實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愛國愛港的,混亂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所作所為。

作為一個在內地發展、生活這麼多年的香港人,我還是希望在內地和香港互相融合的過程中,雙方多一些理解與全面的認識,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促進大家共同發展。譬如深圳人因為對香港的了解更為透徹一些,便知道香港的基本面還是不錯。目前中央鼓勵發展的內循環政策,對於香港和內地來說都是絕佳的機會。

《香港01》【重返武漢】系列共由15篇組成,本文為第八篇。

上文刊登於第24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18日)《訪問居鄂港商胡越高 對比武漢防疫 香港癥結在於意識不足》。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全網封殺特朗普 左翼資本強勢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詛咒?西方民主能否通過科技的試煉

遷移社交媒體平台 不如取回資訊自主權

公帑怎麼用 市民來決定 公民社會怎能沒有參與式預算?

對話方方:被極左撕裂的中國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遊業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皆成「歐洲之最」 英國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發展蹉跎多年 今終拉開序幕 北環線沿線住屋,誰來居住?

【科技.未來】滿足五大關鍵需求 固態電池或助電動車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