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電雞圍城:用家稱有苦自己知 新規上路外賣員「路霸變弱勢」
「在深圳,大牛真沒小牛方便。」價格合算、使用方便,能讓生活半徑大大拓寬的電動車正成為深圳人的「新寵」。住在龍崗的小琳最近發現,身邊越來越多同事和朋友買入了電動車。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推出電動車以舊換新相關政策。電動車現在已經成為了快遞、外賣等行業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同時也為市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利,甚至還形成了一些愛好者群體。
但另一方面,當浩浩蕩蕩「電雞」大軍穿梭在深圳的街頭巷尾時,卻又常常為行人或者駕駛人士都帶來種種的危險。
充電費趕超電動汽車 新規上路苦了外賣員 點圖放大了解更多:
深圳人躲得過地鐵高峰 躲不過電雞圍城
早上八點,在龍崗的繁忙路口,車輛絡繹不絕。小琳戴着頭盔,騎着電動車,掃視前方密集的人流,試圖在擁擠的人行道中找到一絲空隙能順利穿過。小琳說:
在大馬路上騎電動腳踏車很卑微,車速不得超過25km/h,走在機動車道上又經常被轎車催促打喇叭,人行道又窄又彎曲,一不小心就會發生剮蹭甚至車禍。而發生安全事故時,人們往往把矛頭指向騎電動腳踏車的人。
和小琳一樣,騎「電雞」通勤的人遍佈深圳。資料顯示,深圳電單車不少於550萬輛,電動車亂象,已成為深圳交通治理的頑疾,不少市民就曾吐槽:「電雞」亂穿插、闖紅燈、逆行、載人上馬路……還有些車主出去「威」卻不戴頭盔,導致傷亡事故頻發。
更令人詬病的是,不少電動腳踏車更被隨意地被改裝,改裝後電動腳踏車的時速甚至能飆升90公里,而改裝後的電池也容易出現自燃甚至爆炸的情況。同時,加裝雨棚、加長坐墊等情況也很常見,這類非法改裝大大增加了超載、刮蹭等安全隱患。正如電動腳踏車改裝圈裏流行的說法:「小牛不改,不如推下海。」可見電動腳踏車改裝已經幾乎是車主們的「必選」。
駕駛電動腳踏車無需考取駕照,有大量車主未按規定上牌,造成了上牌政策未能貫徹到位的尷尬現實。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7月,深圳共查處電動腳踏車違法140萬宗,按年上升10.4%。同時,電動腳踏車電池爆炸的新聞頻出,小則引起小型火災,大則導致受害者燒傷毀容。因此,近年來呼籲「禁電」的聲音並不小,不少人把埋怨的矛頭直指他們心中猶如馬路殺手般的電動腳踏車。
在深圳的街道、路口,時不時就有一輛「電雞」呼嘯而過,無論是行人還是司機對此都心有餘悸。在通勤高峰期,無論是行人、轎車還是電動車,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誰也不讓誰。為了避免碰撞,陳夏只能扭動車身,在狹小的間隙中擠來擠去。然而,小琳要面對的還不止這些,該走哪條道?停在哪?什麼地方可以充電?這些問題都充斥着她的日常生活。
【延伸閲讀】深圳550萬輛電雞橫行人行道 市民哀嘆:走路都不敢了,小命要緊
行人路幾近消失 到處穿插險象環生 點圖放大看看深圳電動腳踏車亂象:
電雞充電樁集體漲價 趕超電動汽車充電費
要說深圳人對電動車的態度,可以說愛的很愛,恨的很恨。如今深圳人的普遍感受,深圳已經變成了「電雞之城」,地鐵站口、小區周邊等等公共區域,都被電單車包圍。辦公商圈和地鐵站附近,雖有專門的電動車停放區域,但有限的停放區並沒有辦法滿足過量的電動車。譬如羅湖水貝,那些本應乖乖停放的電動腳踏車,卻霸道地停放在盲道上,讓盲道淪為裝飾;龍崗布吉地鐵口更是誇張,五排電動車垂直排列,像一道道鐵閘,行人只能戰戰兢兢地在那狹小的縫隙中穿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不少通勤者通過電動車解決「最後幾公里」問題。因此,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的電動車,嚴重擠佔了行人和車輛的空間。
同時,也有不少「電雞」車主們都反映,家門口的電動腳踏車充電樁都悄悄漲價了,稱其為「充電刺客」,皆因充電樁的漲價幅度將近一倍。不少市民擔心,長此以往,電動腳踏車的充電費用是會趕超電動汽車,會導致更多人將「電雞」帶回家充電,助長危險發生。
小王發現,以前電動車充滿電只需要兩塊多(人民幣,下同),現在卻要五、六塊錢。他在城中村內充電樁上充電8小時,扣費總計7元,消費明細中電費僅為2元,而服務費高達5元。小王吐槽:
以前充滿電只需要3塊錢,現在充滿就要近10塊錢,一下子漲了一倍,算下來一個月預計多花100多塊,一年就要多花1200多塊,小數怕長計,真的快充不起了。
還有網友曬出賬單:「以前5元能充滿,現在還要加收7.2元的服務費,服務費比充電費還要貴,現在這麼坑人了?」小王算過這樣一筆賬,一部電動腳踏車充滿約消耗1.5度電,家充換算一下才1塊錢,但如今充電樁收費卻要8-9元,確實貴得多。
究其原因,是這些充電樁大多設在公共停車場裏,每月都得向合作的停車場支付額外的費用,價格往往不菲。居民住宅小區內的電動腳踏車充電設施用電,電網企業均應按居民合表使用者電價計收充電電費;居民住宅小區以外的電動腳踏車充電設施用電,按其所在場所電價政策執行。
至於服務費,商家可結合市場供需狀況,自行制定充電服務費標準。對此,有市民就覺得:
不許漲電費,商家就漲服務費,這種變相收費不合理。
【延伸閲讀】國產ZEEKR極氪電動車司機「開自動駕駛後躺平」 蓋棉被看美劇捱轟(點圖放大瀏覽):
深圳實施最嚴新規 騎手成為「弱勢群體」?
在2024年11月1日,電動腳踏車「新國標」正式落地實施。新國標繼續沿用了2019年出台的「最高設計車速不超過25km/h」規定。這一限速規定,雖然已經實施5年,但執行起來一直形同擺設。而在2025年9月1日實施的「新規」中有一條特別收到「電雞人」的關注:完善了電池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增加了6類防篡改檢查方法示例。這次新規在限速25km/h的基礎上新增了限速器的防篡改,從源頭上限制了電動車的速度。
新規一出,以電動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的上班族來說,通勤時間的增加不可避免;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們影響不大,載娃上路,25km/h倒是安全穩定的速度。但對「電雞」依賴性極強的外賣騎手,則對新規中的限速條款反應極為不滿。
外賣騎手韜濤透露,現在外賣員接單後,平台要求的平均配送時間在30分鐘內,一般配送距離在2至4km之間,正常情況下,時速要達到30-40km才能在規定時間內送達。「顧客比較急的話,有時也會開得稍微快一點,最多50km/h,如果按照新規的不超過15公里,根本來不及。」還有騎手吐槽:
要真的嚴格執行下來,我們都不用做了。
對於很多旁觀者來說,只要全面禁止電動腳踏車,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在小琳、韜濤等人看來,加強違法處置,以及完善道路設施便能緩解許多問題。目前深圳550萬輛電動車保有量,與之相對應的,是深圳超3成左右的道路沒有設定非機動車道。如有人用機動車道的寬闊平坦作對比,更體現出深圳非機動車出行的路權缺位。有人被迫騎上機動車道,游擊戰式騎車,遊走在被開罰單的邊緣。「有物理隔離護欄,有高度差,道路不能是斷頭路,而要連續」,這些才是關鍵。僅僅劃幾條線,用不同顏色區分,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使非機動車道車道失去了專用通道的意義,還可能導致更多的交通事故和社會矛盾。最近,針對深圳人出行的路權之爭,市交通運輸局已經將獨立的非機動車道納入規劃建設,接下來,深圳將按照每年新改建300-500公里的速度,推進非機動車道建設。相信以後,「人人有路走、車車有道開」,也將成為現實。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本文獲「深圳派」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best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