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西方或許第一次認真看到中國產業政策
10年前中國政府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如今已到了收官之年。與以往西方輿論對中國問題的看法經常帶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不同,這次西方輿論對「中國製造2025」的評價總體比較高,他們認真看到一項超大型產業政策的成功。
201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同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表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從那時開始,為了改變中國多年以來以生產中低端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中國政府下大力氣推動一場「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品質革命」。
如今,10年已過去,中國製造業成功從產業鏈的中低端躍上產業鏈的中高端,中國生產的產品已經具有全球競爭力,昔日那個遍地山寨產品的中國已經成為歷史。2024年4月,《南華早報》通過資料數據梳理得出,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已實現新能源汽車、訊息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的超86%的目標。根據今年3月前重慶市長黃奇帆的公開說法,經過10年努力,不僅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33%比重的存在,而且產品結構出現了趨勢性的良好發展勢頭。
相比於以往,西方輿論的關注和討論尤其值得注意,從中可以看出對中國產業政策的關注。早在2018年《紐約時報》便刊文《為什麼美國無法阻止「中國製造2025」走向成功》,寫道:「在製造業方面,東莞的例子表明,《中國製造2025》將取得成功,部分原因是中國的自動化努力遠不只是政府所希望的。中國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官員們已下定決心,為了不被淘汰,他們要沿着製造業價值鏈往上爬。」
2024年9月,當時還不是美國國務卿、而是參議員的魯比奧發布檢視「中國製造2025」報告,認為「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10大產業中,電動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等4大產業已經在全球佔有領先地位,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械、半導體等5大產業取得相當實質的進展,唯有農業機械未達預期。除此之外,美國智庫、政策界同樣積極評價「中國製造2025」的成果。
2024年10月彭博社推出「彭博經濟」和「彭博情報」對中國13項關鍵技術的追蹤結果顯示,中國在無人機、太陽能電池板、石墨烯、高速鐵路、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等五項技術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在AI、半導體、液化天然氣船製造、生物科技等七個領域快速趕超。彭博社報道指出,在美國關稅政策和出口管制下,儘管中國先進半導體制造面臨困難,但「中國製造2025」仍很大程度取得進展。
今年2月,隨着DeepSeek的橫空出世,BBC在《不只是DeepSeek:<中國製造2025>如何讓中國崛起》的報道中,對「中國製造2025」帶來的進步給予正面評價。
可以說,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意義和實施成績,中國社會和西方輿論達成某種共識。這或許是西方第一次認真注意到中國的產業政策。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摒棄計劃經濟,逐漸形成混合經濟模式,嘗試探索和平衡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的不同角色,提出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通過產業政策來引導經濟運行。然而中國的經濟模式、產業政策經常容易遭到外界的誤解,不少人總是容易將中國經濟模式、產業政策扭曲為市場經濟的對立面,不相信中國經濟具有可持續性。
2016年北京大學的一場產業政策辯論,其實可以反映出中國內部、中西方的認知區別。同樣是留學歸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前者認為「經濟發展有產業政策才能成功」,後者認為「產業政策是穿着馬甲的計劃經濟」,兩人的辯論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張維迎的觀點既代表中國內部不少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又代表西方許多人的看法。
毫無疑問,擔心計劃經濟捲土重來,不希望政府瞎折騰、亂作為,是理當引起重視的正確主張,但應該看到的是,產業政策不等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與公平競爭離不開合理範圍的政府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不是憑空而生,不是萬能,不是永遠不會失靈,而是需要政府的引導。簡單將市場經濟和政府宏觀調控、產業政策對立起來,一看到產業政策便斷定為計劃經濟,其實與僵化的「姓資姓社」認知一樣,都是非此即彼的二極管思維。
從常識理性來看,市場和政府都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市場主導符合人性和經濟規律,政府積極維護市場秩序和進行必要的調節同樣符合人性和經濟規律。只要是市場經濟框架下的產業政策,只要產業政策的存在是以市場主導為前提,那麼,產業政策便不是計劃經濟。正如不能因有些汽車出現事故便斷言廢棄所有汽車一樣,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既不能因為有的產業政策滑向失敗便斷言產業政策都是行不通的,又不能因為有的產業政策大獲成功便否定市場角色。
產業政策是正常的政府宏觀調控現象,是政府基於經濟健康發展所進行的長遠規劃。德國工業4.0和美國晶片法案,都是產業政策。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許多產業政策,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一路發展的過程。「中國製造2025」作為超大型產業政策,目前獲得的成功和西方輿論關注,有力說明產業政策本身是合理的,全在於怎麼規劃和實施,在於怎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各自角色。
當然,產業政策的規劃和實施非常考驗政府的眼光、耐心、智慧和能力,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半途而廢或適得其反。「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說明中國在探索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方面已經取得進展,說明今後應該持續優化政府和市場的不同角色,不斷總結產業政策的經驗。這其實正是「中國製造2025」背後的政經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