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十年成績單揭曉 關稅戰「奉陪到底」底氣何在?│去片

撰文:鄭寧 吳婷 毛詠琪
出版:更新:

中美關稅戰如火如荼,一片嘈雜聲中,中國「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中國製造2025》安靜地迎來驗收的節點。

這十年並不容易,國際局勢詭譎且瞬息萬變。2018年特朗普首個任期對中國開打貿易戰,其後是長達7年的技術封鎖;2025年,特朗普再上任,對華關稅再度升級,晶片、電動車、AI等關鍵領域被全方位鎖定。

這場「去中國化」的極限施壓,卻意外成為檢驗「中國製造」抗壓能力的「試金石」,更成為中國邁向全產業鏈自主的加速劑。十年前,中國啟動這項雄心勃勃的產業升級計劃,試圖讓「世界工廠」擺脫低端代工,邁向技術自主與品牌崛起。如今,十年期限將至,中國製造是否真正跨越了「卡脖子」困境?

中國政府2015年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德國近日將推出被指效法中國的《國家產業戰略2030》。(資料圖片)

2015年5月8日,《中國製造2025》由國務院正式印發,明確將「製造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圍繞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提出「五大工程、九項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十大重點領域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機械、材料、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

但在世界的新一輪產業革命中,中國並不是最早加入戰局的國家,反而是「遲到的參賽者」。

在「中國製造2025」提出之前,全球老牌工業國家早已開始佈局自己的製造新時代。奧巴馬執政的美國政府在2011年提出了「先進製造夥伴計劃(AMP)」聚焦能快速商品化、大眾化普及的新型科技,推動美國「再工業化」,將美國海外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遷移回美國本土。其後,德國在2013年推出了「工業4.0」計劃,聚焦「智能生產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以高度自動化打破生產壁壘;日本制定了「物聯網與機器人戰略」,英國提出了《工業2050戰略》,法國起草了《未來產業》規劃,韓國則出台「未來增長動力計劃」......

對這些國家而言,一個長期以組裝和低端代工為主的「世界工廠」,竟突然加入高端戰局——在新能源車領域與德國競爭,在半導體、AI行業與美國角力,甚至還要分食德法在航空客機的市場;而這只是「三步走」計劃中的其中一步,中國還要將「製造強國」推進至制定「中國標準」,這無疑是在對世界工業產業格局中長期以來的「分工明確、互補合作」發起顛覆性的挑戰。

中國從「世界工廠」改良升級。(視覺中國)

「中國製造2025」更撼動了許多國家的心理防線。2017年,《紐約時報》評論稱,「中國的科技雄心,將打破全球貿易秩序」。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大中華地區高級主任王傑也在《紐時》的採訪中直言,若「中國製造2025」目標實現,美國和其他國家最終對中國而言都只是石油、天然氣、牛肉、大豆之類的大宗商品出口商。

這些評價恰恰反映出歐美對「中國會,且能夠做得到」的清醒評估。一旦這個過去只被鎖定在產業鏈末端的國家,真正站穩在高科技供應鏈的前端,那麼任何現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都難以保持從容。

雖然此後中國對「中國製造2025」趨於低調,政府工作報告中也不再提及。但一步棋落,美國還是率先動手。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301調查,與中國開打貿易戰,標識著美國對中國在未來科技競爭中的圍堵正式展開。7年角力,美國對華為、中興等關鍵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封鎖,再到今日接種而至的關稅大棒,對手的打壓也證明了,「遲到的參賽者」正在改寫規則。「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考驗結果,也早已隱藏在一直以來底氣十足的應對姿態之中——「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這張路透社於2025年4月17日拍攝的設計圖片中,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舉起拇指的3D列印微模型、美國國旗以及寫着「關稅」的字眼。(Reuters)

底氣從何而來?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在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的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中,中國是唯一全部覆蓋的國家。這一獨特優勢,不僅是展示中國製造業的全面和強大,在貿易戰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從數據來看,「中國製造2025」進行至一半時,202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近30%,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32%,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的總和。另據世界銀行數據,2024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佔比28.7%(美國為16.8%),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30%,連續十五年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在光伏、新能源車、高鐵等高尖端領域,中國已占據全球主導地位。

2024年10月24日,比利時比利時澤布呂赫(Zeebrugge)港口,圖為比亞迪的電動車停泊在港口,(Reuters)

港大協理副校長劉寧榮教授分析認為,中國如今的製造總量已佔全球三分之一,「在量上我們是進步是很迅猛的」。尤其從2000年只佔全球製造的6%,到現在超過了德、日、印、美四國總和,這個轉變極為深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亦指出,「中國制造業已形成強大體系基礎,不僅經受住了外部沖擊,而且在多個領域達到乃至引領全球。」

面對歐美在高尖端技術上的「卡脖子」,中國的選擇不是報復,而是替代。

典型案例是華為的「備胎計劃」。2019年被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在一封內部信中宣布:「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五年過去,搭載國產麒麟芯片的華為手機重新殺回市場。雖然ASML CEO彼得·溫寧克(Peter Wennink)認為,「中國半導體落後西方10年」,但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追趕速度「令人不安」。

圖為華為位於深圳的總部外牆,裝有公司標誌。(Reuters)

被一直詬病僅60%是國產,在最關鍵的發動機部分仍要依賴美國的國產大飛機C919,也在尋找被「卡脖子」時的替代能力。國產發動機長江1000A已於2023年完成掛飛測試,預計2027年實現商用。未來C929新一代國產大飛機將完成100%中國造的目標。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去年9月的報告指出,中國的創新實力已有明顯躍升,而這得益於中國在部分關鍵技術上具備領先優勢。報告點評了十大領域的發展成果,指中國在一些領域取得了超乎預期的成功,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進步,也在至少一個領域並未成功。「即使評價褒貶不一,但也代表著中共不可否認的勝利。十年前,中國在這些尖端產業中無一領先,但現在它是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2024年2月20日,一架中國商飛C919飛機在新加坡樟宜會展中心舉行的新加坡航空展上進行飛行表演。(Reuters)

無論是華為Mate 60系列搭載自主晶片,重返市場;還是C929未來將實現100%國產化;以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逐步取代GPS,他們都共同在說明:對中國而言,進口是選擇,而非依賴。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也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0位,接近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水平。正如王文所說:「美國對中國的遏制與制裁,反而「倒逼」中國的新一輪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自主創新和高端製造突破的步伐。」

中港台專家集體評高分 印巴衝突對中國製造最好的證明

在「中國製造2025」的相關文件中,並沒有列明十項領域需要達到的數據標準。不過強調要在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2024年,南華早報評價「中國製造2025」已完成86%;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亦發布《The World China Made》(中國打造的世界)中提到,十大重點領域中,電動車、能源發電技術、高速鐵路、造船業等4個領域已完全實現目標,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等5個領域則達到部分成功,只有農業機械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2024年9月9日,美國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發布報告《中國製造的世界:九年後的「中國製造2025」》(魯比奧參議員網站)

BBC則在今年2月發布7分鐘影片,稱讚《中國製造2025》取得巨大成功,並罕見讚「國家支持的資本主義模式」令「中國製造2025」取得了成功。

《香港01》在近期對中港台三位學者進行專訪,他們集體為「中國製造2025」打出高分。人民大學王文教授和港大劉寧榮教授,不約而同給出了90分的評價,並稱讚中國在高鐵、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做出了「跨越式突破」。

王文表示,「中國製造2025」取得的成績充分驗證了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的有效性,作為轉型升級的綱領性戰略,發揮了重要的制度引導和資源整合作用。他亦指出,若以全球頂尖水平為標準衡量,中國製造在先進晶片、核心基礎軟件、航空航天關鍵零部件等方面,仍與德國、日本、美國等製造強國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標準體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需要在未來持續加大投入和深化佈局。

中國高科技的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增加,成拉動中國經濟的另一動力。(路透社)

劉寧榮教授評價,中國已邁入製造強國的初步階段,「三步走」的第一步已經完成,「在『量』上我們已經遙遙領先」。他也直言,在『質』的層面上,依然存在產出效能與高端科技都短板和挑戰,「今天我們把晶片做好,但若光刻技術不突破,那還是要依賴荷蘭人,我們越往高端走,越會碰到更多瓶頸」。他強調,中國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不要永遠在跟在別人後面,說我們要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關。」中國要在科技中取得突破,而非被別人控制在手裡,永遠都有「卡脖子」,「我們需要有一個長期的科技發展戰略」。

海潮智庫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鎮邦(台灣)長期關注中國的高科技和製造業發展,對於《中國製造2025》他則給出100分的高分。

他表示,《中國製造2025》綱領共有三個步驟,當時設定的2025目標是躋身世界製造強國行列,他認為若單看這點,目標已經完全達成,「現在討論的不再是中國是不是世界製造強國,而是中國是不是世界第一製造強國。」

「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的目標是,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最終在2049年成為製造強國前列。(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李鎮邦又提到,十大領域中國的AI、機械人和新能源車的表現都很出色,但他要特別提到許多人低估的生物醫藥。他關注到最近有很多中國的新興藥企,李鎮邦提到,要評價這個領域的門檻比較高,許多人用很多傳統製藥的觀點去評價,但中國的新興製藥其實成長非常驚人,「這是一直被外界所忽略的。」

另外他也提到最近印巴衝突中,中國殲-10C的表現引發關注,「正好發生在中國製造提出的(2015年5月8日)前,我覺得是中國製造在全世界揚眉吐氣的一天,非常巧合的時間點」,李鎮邦認為,這是對中國製造2025最好的一個呼應。

印巴衝突 |擊落3架法製陣風戰機 殲-10C重新定義全球軍事力量?

+1

《中國製造2025》十年成績單

基於《中國製造2025》設定的目標,以及官方報告、專家學者、媒體的評估觀察,《香港01》於5月10日陸續推出「中國製造2025」系列專題報導,分別對十大重點領域的十年成就與主要挑戰進行分析介紹。以DSE量表為標準,為每項領域作5分制評估,結果顯示:

2分(起步階段):無

3分(持續發展):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新材料、農業機械

4分(完成目標):新一代信息技術(5G、晶片、AI)、航天航空

5分(超越強敵):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鐵)、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光伏、新能源車)、電力裝備

5*以上(領先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從上述來看,誠然在農業機械上明顯落後,在部分領域亦未完全擺脫技術「卡脖子」的風險。但不可否認「中國製造2025」這張十年答卷已在多項實現「並跑」到「領跑」的突破,若以5分評價,毫無疑問整體達到4至5分的成績。

與2015年時相比,如今的中國製造已非全球低端代工廠供應鏈中的末端角色,而是掌握著核心技術與市場主導權的核心位置。中美貿易戰、關稅戰下,「中國製造2025」未被擊倒,反而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完整的產業鏈升級和內循環自立自強的動力。

DeepSeek的出現引發全世界關注。(Reuters)

放在十年前,可能任誰也不會想到《中國製造2025》會交出如此成績單,更不會想到這一製造強國戰略會成為決定今天中美較量的關鍵一招。十年成績不只是亮眼的答卷,更是下個十年「中國製造」的堅實基礎。在邁向製造強國的路上,靠的不能只是政策扶持和單一領域企業突破,而是要將全產業鏈的底氣轉化為可持續、能創新的現代化製造體系。

要知道,中國的長遠目標並不是局限於自身的發展與強大,而是試圖通過提供給世界可供選擇的「中國方案」進而在推動制定全球標準和構建新型國際秩序上有所作為,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以及「全球文明倡議」的底層意涵即在於此。特朗普向全球發起關稅戰再次警示世界,大變局真的來了,雖然這一變局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已經開始。

接下來,《中國製造2025》還會沿著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但已經到來的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註定會為中國乃至全球各國帶來更多震蕩與不確定性,除了係好「安全帶」,中美誰能為動蕩的世界注入確定性,誰就是變局時代實質意義上的「話事人」,畢竟在今天,確定性就是信心,而信心一直比黃金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