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逝世|致力發展經濟促成中美互通 任內爆發台海危機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前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2022年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
江澤民在六四事件過後,得到鄧小平等中共元老的鼎力支持,成為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出任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
江澤民的13年,不僅是中共百年歷史中一個重要的轉型階段,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提速時期。執政初期,黨內整體趨於保守,在鄧小平放話「誰不改革誰下台」之後,江所領導的中共和中國政府致力發展經濟,取得不少成就。江澤民積極促進中美關係改善,他任內亦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對當時的兩岸關係帶來深刻影響。

江澤民遺像。(新華社)

六四後過於保守 引發鄧小平南巡談話

六四事件以後,江臨危受命擔任中共總書記,由於缺乏在中央工作的經驗,且實際上鄧小平依然是中國的領導中樞,不少意見認為江不過是又一個胡耀邦、趙紫陽式的過渡性人物。當時,中國正陷入六四事件帶來的低谷期,保守派勢力加強,改革停滯不前。1991年蘇聯解體,對中共而言無疑又是一記重擊。在這種環境下,江澤民言行也十分保守,惹來鄧小平的不滿。

六四後,鄧小平以南巡的方式再次「撥亂反正」,意在確立中共仍將堅定不移改革開放的形象。(今日中國)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話稱誰不改革誰下台,矛頭直指江澤民,當時有傳言稱鄧打算廢掉江,但其他元老不同意,認為事不過三,已經廢掉胡耀邦和趙紫陽不宜再行此損傷國本之事,最終保住了江的職位。

這次南巡促使江澤民和中共將重心轉移到加快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同年中共十四大召開,確定「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中共指導思想,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江澤民還在中共十四大提出,在2000年之前經濟每年增長8%至9%。江澤民的權威也在全方面樹立,他成為中共黨內負責經濟、外交和台灣問題的三個領導小組組長,直接負責決策工作。

國家彼時亟需發展硬件的國情,促使江澤民在執政時期注重科教發展,江澤民的理工出身也對此予以加持。1992年10月,他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確立科學和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後來科教興國戰略、「211工程」等奠定了基礎。

1993年,江澤民獲選國家主席,同年,他提升曾慶紅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統領中樞;任命朱鎔基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負責在劇烈變革中穩定經濟。

1994年中共十四次黨代會正式宣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央視影片截圖)

1997年初鄧小平去世,江澤民也已能穩定全局。在中共十五大期間,他強調要將國有企業重組為股份制公司,重視資本與現代金融等市場手段。翌年,朱鎔基出任國家總理,李鵬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胡錦濤也出任國家副主席。新的領導班子推動國家精簡機構,抵禦亞洲金融危機和九八洪水。

1999年,當局成立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始取締境內的法輪功組織,有不少法輪功組織成員逃往海外,而法輪功方面後來一直將江澤民視為這場取締行動的主導者。

2000年,江澤民在視察廣東時首次提出「三個代表」思想:「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並於翌年的建黨80周年講話中,宣示在黨員資格方面相應增加「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才令舊思維中被定義為「剝削階級」的民營企業家也可以「先進分子」的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十六大起民營企業家成為黨員代表鋪路。

在江澤民執政後期,當局開始將改革重點放到中西部地區,推出西部大開發四大項目: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同一時期,國家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腐敗問題也愈發突出,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涉及數百名官員,而江西副省長胡長清則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因貪腐罪名被判處死刑的副部級官員。

「9・11」後促成中美互通 極力穩定中美關係

兩岸關係方面,在江澤民任內,1992年,海基會、海協會會長達成九二共識,促成海峽兩岸溝通。而在1995年7月,江澤民為應對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進行以武力威懾台灣的軍事演習,第三次台海危機爆發。

國際關係方面,江澤民自1993年擔任國家主席後多次訪問美國,促成中美雙方互通。1994年,江還走訪了俄羅斯、烏克蘭、法國。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美國國會指控中國政府竊取美國核機密,兩大事件引發中國民眾的反美情緒。而在美國方面,自六四以降對中國的負面認知便一直存在,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殊上任後不久發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更加劇了兩國關係緊張態勢。

2002年10月25日,江澤民與美國總統布殊在位於德州的布殊私人牧場共同會見了記者。(中國日報)

不過,在「9・11」恐襲事件爆發後,江澤民第一時間向小布殊致電慰問,節制幹部及民間的反美言行,並對美國反恐事業舉雙手雙腳支持。彼時美國對外戰略重心調整,將反恐事業放在首位,成為中美關係的轉捩點。

隨着兩名領袖隔年互訪,中美關係宣告全面回溫,兩國軍事交流也恢復正常,美國亦將中國從「針對名單」中連降了很多等級,不僅表示與中國具有「開放的、具有建設性的夥伴關係」,還將疆獨組織「東伊運」列入了恐怖組織名單。

江澤民在任時極力穩定中美關係,其對美外交策略被評價為「動之以利、曉之以情」,雖有聲音批評他對美國過於軟弱,但更多人認可他抓住時機釋出善意,為中國延續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也正是在江澤民任期尾段,中國歷經15年的談判終於加入世貿組織(WTO),開啟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道路;北京和上海先後成功申辦2008年的夏季奧運和2010年的世界博覽會,令中國在本世紀頭十年連奪全球兩大盛事主辦權,為吸收外資和提升國際形象帶來助益,也無疑增強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增加了港澳台和海外華人對中國的親近感。

北京申奧成功的消息點燃了民族自信心。(新浪網)

200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76歲的江澤民從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最高權力位置上退下,由胡錦濤接任,並於近2年後卸下了中央軍委主席。

江澤民2009年到訪聯合工程公司國機二院時,這樣評價自己的事業:

「這十幾年我也沒有什麼別的,大概三件事:第一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二個,把鄧小平的理論列入黨章;第三個,就是我們的知道的『三個代表』。如果說還有一點什麼成績,就是軍隊一律不得經商!這個對軍隊的命運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後來又幹了一年零八個月,等於我在部隊幹了15年軍委主席。還有九八年的抗洪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