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病重、故宮碗碎流露棄養心態 民進黨向北京發出統一邀請?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隨着台海情勢緊張,以及九合一大選逼近,兩岸話題在台灣更容易牽動敏感神經。話雖如此,兩岸之間現實的連結,確實是台灣無法繞過去的糾結。近期發生台北市立動物園大熊貓(台灣稱大貓熊)「團團」病重的政治口水,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被揭露三件文物遭毀損的事件,都可視為兩岸關係的縮影和寫照。

團團病重 大陸可以拿回去?

在台灣已定居長達14年的大熊貓「團團」,自10月16日陸續出現後肢無力、食慾下降等症狀,後來又觀察到竹葉進食量、排便量及活動力持續下降,台北市立動物園為其安排磁振造影(MRI)檢查,判斷腦部惡性腫瘤概率大增。隨着病況惡化,園方決定採取舒緩治療,並申請大陸專家赴台「探親」。

不過在申請過程中,台灣主管機關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卻表示,「當初的約定好像是說大熊貓是屬於中國大陸的資產,只是在台灣展覽」,「如果有必要,(大陸)可以拿回去」。此話一出,引起輿論譁然,儘管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隨後替黃金城緩頰,指其當時係口誤,但效應依舊延燒,受贈當時的台北市長郝龍斌批評,「團團、圓圓是大陸送給我們的,是屬於台北市政府,台北市就是牠們的家」,「我們要把牠當成家人,牠不是展覽品,送回去這很荒謬,不是口誤,是可惡!」

事實上,與大熊貓送往國外採取租借與合作研究保育模式不一樣,2008年「團團」與「圓圓」從四川飛抵台北,採取的是「贈送」模式,台灣不必向大陸支付任何費用,台灣並贈送同為保育類動物的長鬃山羊與台灣梅花鹿給大陸。這套「團圓」模式在兩岸之所行得通,背後的基礎便是當時建立在「一個中國」的政治互信框架。

換句話說,無論台灣官員是否「口誤」,但他宣稱大熊貓「只是在台灣展覽」,無疑是隱藏「兩國論」的意味在內,混淆為大熊貓在「國際」層面的合作模式。這段話出自反中、抗中的民進黨官員口中,並不讓人非常意外,畢竟蔡英文都曾在雙十演說中宣示兩岸「互不隸屬」,但他們卻按着自己的意識形態,顛倒了大熊貓在台灣的真實性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還宣稱中國大陸可以「拿回去」,不正是流露出赤裸裸的「棄養心態」?

當接受養育的動物老了、病了,當自己不再認同、有意推翻過去與大陸存在的政治互信,當「大陸大熊貓」在台灣政治語境中變成了「中國大熊貓」之後,就要對方把大熊貓「拿回去」,這種心態當然是不負責任的「棄養」。兩位大陸專家吳虹林及魏明已在11月1日抵台探視,不少媒體認定他們此行只能來見「團團」的「最後一面」,更是折射了兩岸之間的滄桑之變。

文物破碎 沒什麼大不了的?

民進黨政府的「棄養心態」,同樣體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毀損事件。10月28日國民黨籍立委陳以信揭露,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件明清文物被工作人員不慎打破,台北故宮院長吳密察屢次下「封口令」以隱瞞實情。

+1

同日下午,吳密察召開記者會,承認共有三件文物出現破損,分別是「明 弘治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 康熙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以及「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但表示僅最後一件為人員疏忽導致損壞,從桌上掉到地上摔成「一片一片」。該院10月31日提交另外兩件文物的初步調查報告稱,破裂或係關鐵箱時因人為施力按壓或空間縮減導致文物碰撞,也可能是之前有肉眼無法看見的暗傷或裂璺(陶瓷器將裂開時的痕跡)。

正當台灣社會普遍為此「心碎」並呼籲官方公布真相之時,民進黨官員的態度更是令人搖頭。台行政院長蘇貞昌回應立法委員質詢時說,「這些文物年代久遠,它的質地脆弱或者是怎麼狀況各有不同。」成為眾矢之的的吳密察則「另闢戰場」,稱「多盒一箱或是多物一箱,這是一個非常不符合時代潮流的,一個落伍的保管方式,未來儲存方式改箱為櫃來處理。」

從兩人的態度看得出來,故宮文物「碎滿地」,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執政者的責任,一邊廂推給「質地脆弱」,另一邊廂則推給「落伍的保管方式」。與此同時,還傳出台北故宮以「庫房空間有限」為由,主動退回包括「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唐懷素小草千字文」在內的「蘭千山館」寄存文物珍品,令文化界和博物館界感到震驚與費解。

唐 褚遂良《臨蘭亭序》(領字從山本)卷,黃絹本,行書,縱24.3cm,橫70.2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蘭千山館寄存)

不過台北故宮爭議不斷,與其「中國文化」的本質底藴息息相關。在「去中國化」為政治正確的民進黨眼中,台北故宮也是國共內戰遺留至今的歷史問題之一,其藴含的「一中」性質使得台北故宮一向成為有心人士的眼中釘。

現任院長吳密察日前允諾民進黨立委,要做到台北故宮紀念品達到百分之百「台灣製造」、不能出現「Made in China」標示,此前還曾嚴令禁止台北故宮處長級以上官員與香港故宮交流。民進黨政府推動將故宮由原來隸屬於行政院的二級機關,降格改隸為文化部的三級機關,吳密察亦表態願意。

除此之外,其前任院長陳其南上任之初,便用政治語言宣示推動「故宮台灣化」。再往前追溯,還可以看到陳水扁執政期間的2007年,台行政院通過決議修正《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將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刪除。蔡英文上台後的2017年5月,台北故宮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卻宣傳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當時台灣傳媒評論,「為了回避『明朝』兩字煞費苦心,大中華歷史被東亞一刀斷,去中國意圖一目了然」。

今年7月香港故宮成立,台北故宮院長吳密察(圖)在立法院答詢表示,他已向故宮現在處長級以上同仁說過,絕對不能有正式交流。(資料圖片)

可割可棄 北京可拿回台灣?

當台灣歷經名為「民主化」的政治轉型後,不斷自我宣揚多元包容,但實質上則沿着當權者有意打造「台灣主體性」的政治意圖,在政治、文化、歷史、教育等層面清洗不被容忍的「異質性」。每當台灣發生重大政治爭論時,掌握話語權力者,無不發動要反對意見者「滾回中國」的輿論風向;而大熊貓「團團」與「圓圓」的下一代「圓仔」出生後,還被貼上「支那賤畜」這種不堪入目的標籤。

在政治人物刻意吹起反中民粹的大風後,在台灣凡是具有中國象徵的元素,幾乎都成了「可割可棄」的對象。民進黨官員一句「可以拿回去」,又對於故宮珍貴文物的重要性不屑一顧,還有側翼網路領袖宣稱「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必「小題大作」云云。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隨着政治審美與認同改變便棄若敝屣的「棄養心態」,難道是在對北京發出「可以拿回去」的「統一」邀請?畢竟台灣對中國大陸來說,如同外長王毅曾向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達過的立場,「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民進黨「抗中保台」決心如何?從「團團」和故宮文物或已窺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