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派官員駐台 助推北京加速「統一後」想像?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美國國會近期相繼通過《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除了授權未來五年提供台灣最多100億美元無償軍援之外,同時包裹派遣官員駐台計劃,在台灣行政機關或立法院工作,引起熱議。民進黨政府對此態度低調,但台灣輿論不乏聲音擔憂,美國此舉乃干涉內政,「名為學習,實為監督」,諷刺「欽差大臣要來了」。

該案接下來將送交白宮,待拜登(Joe Biden)簽署成法。據法案內容,授權2023年至2027年間,每年提供台灣至多20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貸款,還款期限為12年,並授權總統動用「總統撥款權」,每年從國防部庫存挪用價值至多10億美元的防衛物資或服務給台灣,並要求國務院與國防部,優先並加速處理台灣軍購請求,不得以包裹出售為由延遲處理。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部分,即美國政府將派遣官員駐台的計劃。計劃指出,美國駐派官員平均留台期限最長兩年,第一年需學習中文,第二年則需在台灣的行政機關或立法院工作。

美國國會通過《2023國防授權法》,擬派官員赴台兩年學習中文,並進入行政、立法部門工作。(資料圖片)

「台灣牌」重新拆解分裝

事實上,實際執行派駐計劃的NPO組織西太平洋研究項目(The Western Pacific Fellowship Project)事務局長皮爾遜(Richard Pearson),曾於12月中接受日媒「日本經濟新聞」採訪,他表示倘若美國的國防授權法案在年底前通過,計劃明(2023)年初就開始招募希望赴台灣的人士,明年9月開始派遣。

該報道稱,美國政府官員派駐台灣預計是一年派10人,皮爾遜表示,將從與經濟、安全保障有關的部會開始招募,美軍武官也是招募的對象,據悉不能從情報機關招募。他還說,11月底至12月初已與台灣行政當局、立法院相關人士協商派遣計劃。

如果皮爾遜說法屬實,表示民進黨政府對此知情,就算不是主動邀請,但基本也處於「照單全收」的狀態。要知道,今(2021)年8月過後,台海情勢受到佩洛西(Nancy Pelosi,台灣譯作裴洛西)執意訪台,以及美國國會強推《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等巨大動盪,中美關係亦因此往低谷下探。其中《台灣政策法》即有要求國務卿建立「台灣學人計劃」,送美國政府人員及其他符合資格民眾,赴台學習中文並進入台灣政府或民間機構實習,時間最長兩年。

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政策法》,台總統府致謝稱「多方位促進台美合作關係」。圖為2022年4月15日,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聯邦參議員、外委會主席梅嫩德斯(Bob Menendez)訪問團一行。(台灣總統府)

《台灣政策法》目前雖躺在美國國會流程,預計明年新會期恐將掀起新一波浪潮。但顯然行政部門已按捺不住,將暗藏其中各種實質衝撞、掏空「一中」框架的舉措,重新拆解分裝於其他法案。派遣官員駐台計劃即為一大顯例,不論其派遣官員層級和派駐機關為何,無疑是有意將美台「準官方」關係再往前推進,很難想像此舉不會引起北京的高度重視。

美國對華爭取緩戰以備戰

儘管習近平與拜登11月14日終於在峇里島見上一面,且拜登對華承諾從「四不一無意」升級到「五不四無意」,在台灣問題上更罕見提出仿若克林頓(Bill Clinton,台灣譯作柯林頓)時期的「新三不」政策。兩人見面之後,中美各領域高層官員亦陸續恢復溝通對話,還傳出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有望於明年訪華。一般認為象徵着中美關係趨緩,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甚至可望有所新局。

不過,如同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近日撰文分析,「華府的目標,與其說是避戰,不如說是爭取緩戰以備戰。所謂『五不四無意』,即便確有相關言談,也只能看成是緩和多年兩國元首首次見面氣氛的客套話。」

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在「台灣牌」的力道,確實是有增無減,特別集中在安全防務與政治意志的貫徹。一方面,美國一手提高對台軍售,另一手不斷施壓台灣兵役期限延長,以及「全民皆兵」等「不對稱作戰」的推進。另一方面,把被台灣視為「生命線」的台積電往美國本土「轉進」;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即點出美國此舉背後的意圖:「你(台灣)有可能守不住,我(美國)也不一定要把你守護住,這時候我才會想說你不安全,所以急着要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到我這裏來,我覺得它反映的是這種心態。」

11月14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新華社)

在此現實發展底下,將美國派遣官員駐台計劃考量進來,儘管台灣傳媒將其解讀為協助台灣「抗中保台」,但極其明顯的是,美國根據自身國家利益,一來更為加大單點刺激北京的做法,二來以「武裝台灣」為名,實則「掏空台灣」,將台灣轉化打造為承受戰爭犧牲的前線砲灰角色。

挑戰北京統一的戰略定力

經歷九合一慘敗的蔡英文政府,看似重心放在黨內權力競逐與重整,「抗中保台」路線調整的呼聲亦時有所聞,但同時也意味着蔡英文或將更執着依附於美國霸權身影之下,以維護其脆弱的權力地位。近來美台態勢的進展,也說明了蔡英文政府只能讓美國對台灣予取予求,根本保障的是美國戰略企圖,而不是台灣的安全利益與台海的和平穩定。

美國利用「台灣牌」透過緩戰實則備戰的做法,表面上是在「一中」問題上與北京針鋒相對,但深層次卻是在挑戰北京完成國家統一的決心與意志,這是美國對華博弈結構最為危險的「深水區」。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首度宣示,「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同樣的話語,習近平也當面向拜登表明過。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不放棄切香腸式的小步進逼,其實就是在挑戰習近平和中共的戰略定力。

如今北京涉台官員、學者和媒體,無論發言表態或討論方向,看得出已將一條腿放到了「統一後」的治台規劃,「勢」可說是慢慢造了出來。至於「時」何時到點?北京有其設定的全局腳步,但美國「給人給錢給武器」式的手伸台灣,究竟是阻礙還是加快這個腳步?答案恐怕還很難說。但「統一後」意料之外的到來,對美國和台灣而言,會不會也不再那麼令人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