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台灣觀點・一︱中國「王者歸來」 兩岸紛擾終將有解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中國式現代化」經由中共二十大正式提出,其理論與實踐將如何引領中國未來的發展動向,引起外界格外關注,特別是對於兩岸關係牽一髮動全身之下的台灣有何影響。

台灣學者石齊平認為,從歷史框架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可謂是「王者歸來」,不但追求民族復興,還會給全人類發展提供新的選擇;周陽山則從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角度切入,指出中國將會與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找出一條尊重自主、加速經濟發展和促進民生的道路,兩岸之間的紛擾很快會得到適當解決。

「『九二共識』下台灣與中國大陸現代化學術研討會」12月21日在台北舉行,由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主辦,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史記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協辦。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發表專題演講,其中「中國與世界」場次,由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台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石齊平,以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周陽山主講。

該學術研討會的緣起之一,據主辦單位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的說法,是由於《香港01》記者曾向他提問「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者的差異,「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此思考過後決定舉辦這場研討會來回答這個問題,目的在於重新認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

石齊平:中國跳開了西方現代化陷阱

石齊平首先回答中國式現代化為什麼會在中共二十大被提出來,第一個定位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以此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定位是要給人類未來現代化發展提供一個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內涵: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石齊平認為如果時間往前倒退15、20年還不會有這些「感覺」,習近平作為中國和中共領導人通過近年的發展,在二十大有了「感覺」,找到了一份自信。

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台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石齊平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保留住了社會主義,很幸運地避開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陷阱。(張鈞凱攝)

回顧人類歷史,石齊平指出西方現代化走在中國前面,一方面把貧窮落後的束縛解除掉,另一方面把生產力釋放出來,讓西方實現富裕,大幅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可是西方現代化走了幾百年,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只追求財富是沒有用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到現在無法解決貧富差距、污染、種族、槍枝毒品等問題。

在石齊平看來,中國現代化可說是被西方現代化給逼出來、打出來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中國人站起來了,可是吃不飽。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方向是摸對了,但不夠完善,西方式資本主義現代化有的問題,中國也一定少不了。

一直到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石齊平認為他看到了如此形勢,從而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發展才是硬道理」進行修正,進一步追求共同富裕、生態平衡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社會主義找了回來,這就是和西方現代化最大的差別,美國式現代化的問題恰恰就出在資本主義,看看華爾街控制了一些,政治鬥爭背後都是資本利益集團。「中國很幸運,跳開了這個陷阱,社會主義還留在那裏。」

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要義?石齊平歸納為兩點,即既有市場經濟,又有社會主義,他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但是有了理論還要有體制和制度來運作,石齊平認為中國共產黨這套體制有着中央集權(以及地方分權)、混合所有制、長期總體規劃、政治專業化、中西文化融合等五大特色,才能讓社會主義加市場經濟圓滿地運作起來。

有鑑於此,石齊平把現在的世界形勢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另一派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未來世界就是兩個全球化在PK,我現在斷言,一定是中國中心全球化會贏的。」

周陽山: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現代化

周陽山則從其長期受西方學術訓練的背景着手,看到西方學者對於現代化經驗的反省。他以美國卡特(Jimmy Carter)總統時代國安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台灣譯作布里辛斯基)在《大棋盤》這本書的分析為例,中國之所以在世界各個主要傳統帝國國家成為一個特例,關鍵在於中國擁有以漢字為中心的漢族核心,周陽山認為此乃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基礎。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周陽山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大特點,即未給世界帶來任何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張鈞凱攝)

西方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曾盛行現代化理論,強調西方發展經驗和模式是唯一可參考和複製的經驗。周陽山認為,其最大的缺陷在於沒有看到基於基督新教文化成因的資本主義模式,並不適用於非西方社會、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拉丁美洲和非洲學者雖然提出與現代化理論針鋒相對的依賴理論,可是由於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家並未給他們走上政治自主、經濟獨立、社會平等公平的機會,因此幾十年來也沒有走出一條路來。

不同於現代化理論和依賴理論,周陽山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最大的特點,即強調世界各國所有的人不分種族、宗教、文化一律平等,大家彼此尊重。而此經驗的發想來自於孫中山在上海時期規劃的《實業計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在保留國家主權的前提下門戶開放,在西方提供各種建設方案之後,中國還是要培養自己的專門家、發展中國自己的建設。

周陽山從2014年中國大陸積極推動的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他用「張騫通西域」與「鄭和下西洋」來描述一帶一路的計劃,並強調「中國人沒有帶來任何殖民主義,沒有帶來任何帝國主義」。

至於中國式現代化未來要如何走下去?在周陽山眼裏,其藴含了三個主要理念背景,一是1950年代萬隆會議所建立的「南南合作」理念,二是中東歐社會主義合作經驗,三是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天下觀,從而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根據中國本身發展經驗,提供發展中國家學習與模仿的經驗。

周陽山在演講中,特別列舉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地緣政治學家卡普蘭(Robert David Kaplan)、德國記者席蘭兄弟(Frank Sieren & Andreas Sieren),以及非洲聯盟中國項目協調官范塔洪(Fantahun H. Michael)等人的說法,見證中國與西方的重要差異,在於傾向運用團結、互惠、共同繁榮等理念,在合作項目上更為尊重對方的立場。

最後周陽山提出展望,「談中國發展與中國現代化經驗時,要特別珍惜過去所走的道路,以及未來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緩緩的、紮實的走下去。」

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期間,與沙特國王薩勒曼會面。(Reuters)

台灣何去何從?中國發展是最大關鍵

現場聽眾提問聚焦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兩岸關係、解決台灣問題之間的關係。周陽山從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格局來做回答,他認為中國大陸越發清晰要走一條市場社會主義(market socialism)的道路,但由於疫情影響造成經濟下行,故而現在必須改弦更張,重新調整防疫政策,同時把經濟提升上來。

周陽山判斷,中國大陸下一階段將更重視其與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整合,包括「東盟10+1」、「中東歐16+1」,以及甫完成的阿拉伯國家與海灣國家的合作。「這三個大計劃如果能夠逐步落實的話,中國會成為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真正領導人」,發展出一條尊重各國自主,同時加速經濟發展、促進民生的世界宏規計劃。在此態勢之下,「兩岸之間的紛紛擾擾,很快會得到適當解決。」

石齊平也提出個人看法,他分析台灣的發展條件已經過去了,現在面臨人才凋零、機緣轉變的困境,台灣未來最好的情況,就是能否看清大形勢。石齊平表示,中國大陸給台灣開了一條「兩制台灣方案」的路,意謂着雙方都能提出意見再修正調整,這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機會。

儘管如此,石齊平對此抱持並不樂觀和保留的態度,理由是「台灣過去國民黨的『反共』教育,以及民進黨的『仇共』教育,已讓台灣絕大多數老百姓心裏面築了一座高牆,不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變化,又不願意認識中國共產黨的變化,很難排除心裏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