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 意味着什麼?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30周年,從各方面跡象來看,中國官方將進行系列紀念活動,這也符合中共逢五逢十的政治傳統。另據星島網早前披露,習近平屆時還將率領中央領導人瞻仰毛澤東遺容,召開高規格座談會隆重紀念。在紀念日到來前,官方也開始推出一系列講述毛澤東事蹟的劇目,包括《向光明》、《鯤鵬激浪》、《問蒼茫》等等。

12月16日,《求是網》刊發題為《永遠銘記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為文章,該文從五個方面闡釋了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於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作用,並與今天的現實政治相呼應。比如文章第一條寫道,「今天我們深切懷緬毛澤東同志,就要深刻認識毛澤東同志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為黨和人民建立的偉大歷史功勳,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故此,該文也因將習近平與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相提並論被媒體聚焦。

過去幾年,因應於內外大局變化,不斷有聲音擔憂中國要重走回頭路,所以今次適逢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當官方進行高規格紀念,不免又勾起一些人的「遐想」。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明確的是,高規格紀念毛澤東與改革開放並不矛盾,中國官方之所以高規格紀念毛澤東,更多的是基於政治傳統和政治連續性的考量。

2016年12月25日,部分中國民眾打着「不忘初心、繼續革命」的口號,在湖南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3周年。(VCG)

首先,不管是客觀環境還是主觀願望,改革開放已經45年的中國不會也不可能重回毛澤東路線。

45年前,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標誌,中國啟動了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改革開放,自此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毛澤東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雖然受六四事件等影響,改革開放遭遇短暫停頓和波折,但很快隨着鄧小平南巡講話投下定海神針,改革開放也被正式確立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構成鄧小平理論,並於1997年十五大期間被寫入黨章、1999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因順應民眾對物質文化的需要以及對落後社會生產改變的需求,成為過去45年中國多數人的共識。

十八大後,習近平也依循着改革開放的道路往前走,謂之深化改革開放,並在接任總書記之後便重啟了南巡考察。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再次考察深圳,並在紀念大會上表示,「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期間到深圳蓮花山公園與當年參與特區建設的人交談。(新華社/資料圖片)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將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並在總結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方面,提出「五個必須」,也即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治是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而這,也與鄧小平時代的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一脈相承。

其次,中國官方之所以高規格紀念毛澤東,更多的是基於政治傳統和政治連續性的考量。

前文提到的求是文章在概括毛澤東貢獻時寫道,「毛澤東同志畢生最突出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併為我們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積累了經驗和提供了條件,為我們黨和人民事業勝利發展、為中華民族闊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這也是習近平所言「前後兩個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的原因,因為肯定毛澤東的貢獻,並不等於否定其在晚年尤其是文革中的錯誤,後一點,1981年所做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早已有定論。

第三份歷史決議的主題是中共百年「成就」與「經驗」。(美聯社)

而今次高規格紀念毛澤東,與江澤民去年去世之際高規格悼念一樣,也是基於中共的政治傳統和政治連續性的考量,同時也呼應現實政治,強調「核心」基於中共政治穩定性的重要性。比如求是文章即寫道,「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科學的理論指引,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標志,是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房寧此前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表示,「回頭看,政治繼承的無序和非制度化是蘇聯解體的政治根源。由於這一問題,本來還可以通過調整改革解決的蘇聯各種問題的可能和機會便徹底失去了。」 尤其是戈爾巴喬夫通過否認前任領導人的方法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在蘇共黨內以及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和思想混亂,原本的經濟社會問題上升為政治與意識形態爭論,從而加大了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難度,同時削弱了蘇共以及戈爾巴喬夫的政治資源。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形成了一個新方法:政治核心過渡體制。這一體制既保證了政治繼承的穩定性、連續性,也避免了重蹈蘇共和蘇聯的覆轍。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蘇聯失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