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加快出海步伐:長期發展將仰賴東南亞等出口市場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作者陳婧。

湖北襄陽騰龍汽車公司的裝配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們正趕工交付成倍增長的電動車訂單。

騰龍汽車副總經理周盛明告訴《聯合早報》,今年公司已接到至少1000輛汽車出口訂單,是去年的三倍多。公司主要面向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市場出口電動巴士,今年開始拓展俄羅斯和中東客戶。「這個5月,我們已經接待了三批外國客戶來訪。」

中國出口被全球經濟走弱的烏雲罩頂之際,電動車出口一枝獨秀地飛速增長,成為拉動整體出口的新動力。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4月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達9萬1000輛,同比激增1028.5%,環比增長29.4%。

中國汽車出口量在去年突破300萬輛大關,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中國汽車近兩年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新能源車出口暴增,且出口數量和均價均強勢增長。

深圳大鏟灣款首批整車出口泰國的比亞迪電動車。(視覺中國)

隨著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在去年底退場,中國電動車市場今年來增速大幅放緩,零售量同比增幅從去年一季度的146.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22.4%。與此同時,里斯戰略諮詢報告顯示,超過40個汽車品牌在第一季相繼推出補貼或降價優惠,價格戰日趨白熱化。

日益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促使中國電動車企加快出海步伐,歐洲和東南亞成為不少車企的首選市場。一些中國電動車企業大舉進軍國際市場,而且成績亮眼。

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提供給本報的數據顯示,集團今年首四個月出口乘用車5萬3550輛,已達去年全年出口量的95%。去年比亞迪乘用車主要市場包括挪威、德國、荷蘭、哥倫比亞、巴西、泰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今年來已在英國、西班牙、約旦、厄瓜多爾等地開啟銷售。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助理羅昊介紹,歐洲多國近年來紛紛出台新能源車支持政策,如挪威計劃最遲於2025年底禁售燃油車,德國計劃到2030年使電動車保有量增至1500萬輛,法國將在2035年實現所有汽車為電動汽車的目標。「在此背景下,新能源車市場需求將會持續增長。」

汽車整車在港口等待出口。(視覺中國)

主打高端乘用車的蔚來(NIO)在2021年進入挪威市場,去年10月進一步拓展至德國、荷蘭、丹麥和瑞典,同時提供整車零售和訂閱式租車服務。有別於其他電動車企,蔚來並非通過代理商銷售,而是自建充電樁、換電站和蔚來中心,將中國市場的全套運營體系複製到海外。

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受訪時說,在全球發展過程中,蔚來堅持全體系業務的本地化佈局。在進入歐洲市場初期階段,集團將專注於基礎設施建設,並持續提升歐洲用戶的滿意度。

和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市場的歐洲相比,東南亞的電動車滲透率僅略高於1%,但業者看好這個擁有近7億人口的廣闊市場潛能。

今年2月,上海一經銷商內展示的比亞迪「海豹」。(路透社)

周盛明指出,多個東南亞國家城鎮化步伐加快,對通勤和短途旅遊的需求不斷擴大,公司面向這些國家出口城市純電公交車,「預計今年出口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龐大的電動車市場機遇也推動傳統車企加快電動化轉型。德國寶馬集團上週披露2026年在瀋陽投產純電平台車型的計劃,中國車企「一哥」上汽集團上月則宣布在泰國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助力公司完善海外電動車產業鏈。

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中國在電動車生產領域佔據巨大成本優勢。但羅昊坦言,隨著越來越多全球品牌進軍電動車市場,甚至在各地建廠,市場競爭「不可謂不激烈」。此外,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和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等不確定性因素,都對電動車出口構成潛在風險。

2022年10月18日,法國巴黎國際車展的比亞迪展區。(新華社)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高級研究員林大偉受訪時分析,中美對立加劇之下,美國正提倡「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與韓國、澳洲等盟友共同打造供應鏈,提升動力電池產量,這可能動搖中國在電池領域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隨著電動車朝無人駕駛方向演進,行業未來發展將取決於作為「大腦」的芯片有多強大。在美日韓台的芯片四方聯盟(Chip 4)圍堵下,中國是否能自主研發出與高通、台積電品質相媲美的芯片,決定了中國電動車的發展上限。

儘管中國電動車出海的阻力持續提升,但林大偉認為,隨著中國人口總量減少和老齡化加劇,國內市場將日趨飽和。「中國電動車的長期發展必將仰賴出口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和非洲等發展中市場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