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匯債三殺 特朗普到底能否解僱聯儲局主席鮑威爾?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近日一方面向全球貿易夥伴發動「貿易戰」,另一方面就對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不斷施壓,要求對方「提前減息」(pre-emptive rate cuts)以超前應對可能因關稅戰導致的通脹。有美國媒體報道,歷史上聯儲局主席從未被總統罷免過。而按照《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總統僅有權「因故」解僱聯儲局董事會成員,包括主席;惟過往這個權限一直被視為在官員「行為不檢」(misconduct)或喪失工作能力(incapacity)方能行駛,不能因總統與聯儲局主席有政策分歧就動用。分析指,特朗普早前解僱聯邦雇員的一宗官司已上述至最高法院,該案件的判決將對特朗普是否能夠解僱鮑威爾有重要啟示。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1日再發文敦促鮑威爾盡快減息,批評對方是「太遲先生」、「失敗者」,指現在再不減息的話,經濟可能會放緩。
美國《國會山報》(The Hill)18日(上周五)曾報道,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哈塞特(Kevin Hassett)指,白宮正研究是否能夠解僱美聯儲主席,外界對這做法是否可行眾說紛紜。
鮑威爾過往曾明確表示,按照法律,美國總統不能解僱他。按照慣例,美國總統過往都對聯儲局的獨立性保持高度尊重,即使雙方在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上有分歧,也不會貿然干預其運作。
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局負責管理國家的貨幣政策,主要透過制定利率來促進經濟活動;其核心工作是達成「雙重使命」(dual mandate),維持市場價格穩定與鼓勵最大就業。這代表,聯儲局在調整利率時,需同時顧及通脹與就業市場的情況。
自2022年6月美國通脹率升到9%的高峰以來,聯儲局其後開始大幅加息,將利率調高至5.25%至5.5%的十多年新高。然而,隨着經濟放緩,聯儲局於去年底開始減息,目前利率已降至4.25%至4.5%之間。
自特朗普今年1月再次上任,聯儲局已召開兩次會議,分別於1月和3月,討論是否調整利率。在這兩次會議中,聯儲局均未調整利率,理由是整體經濟充滿不確定性。
聯儲局下一次理事會會議將於5月6至7日舉行;預料特朗普會持續向主席鮑威爾施壓,惟外界估計聯儲局董事及鮑威爾皆不太可能讓步。
按照《聯邦儲備法》第10條規定,聯儲局董事局成員的任期為14年,總統可在「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提前解僱。然而,法律並未明確定義「有正當理由」的具體含義,且此條文主要針對董事會成員,對於主席的任命與解僱並無明確規定。
據報道,鮑威爾於2018年由特朗普任命後開始擔任聯儲局主席,後來在2022年獲前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命連任,任期將於2026年5月屆滿。
特朗普聲稱他有權解僱獨立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其主要依據是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二條賦予總統「行政權」,以「確保法律得到忠實執行」。
報道指,美國最高法院第一宗牽涉總統憲法第二條解僱權有關的重大案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的「邁爾斯訴美國」(Myers v. United States)案。在該案中,最高法院駁回1876年的一項法律,該法律授權參議院保護美國郵政局長不被總統解僱,裁定該法律侵犯了總統的第二條權力。
惟十年後,最高法院在1935年的「堪富利遺囑執行人訴美國」(Humphrey's Executor v. US)案中限制了總統的權力,該案對時任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 )解僱美國聯邦貿易專員的行為提出質疑。最高法院在裁決中寫道,總統隨意解僱獨立機構官員的權力僅限於行政官員,行使准立法職權及准司法職權的政府官員均受國會保護,總統不能任意解僱。
目前,美國最高法院正審理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的一宗案件,起因是特朗普解僱了該委員會的一名官員,該案件的判決可能影響總統對聯邦機構官員的解僱權限。
如果最高法院裁定總統擁有更大的解僱權限,將大大增加特朗普未來解僱鮑威爾的機會。
在目前的情況下,特朗普只能靠「出口術」向鮑威爾施壓減息,並沒有實質的權限解僱他。相信美股、美金和美國債券在未來一段時間依然會處於大幅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