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徑行山|第3段貝璐道繞田灣山至灣仔峽 山徑易走賞水塘靚景

撰文: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出版:更新:

於貝璐道進入香港仔郊野公園,繞高252米的田灣山而過,到香港仔水塘道為終點。全段沒有太大的起伏上落,而且走在林蔭內,也很輕鬆易走。站在田灣山西南和東面的山腰處,更可一睹香港仔避風塘和深灣的景致。

標距柱:H026 - H037

點擊下圖看看港島徑第三段特色風光!

+3

導賞點

初段沿貝璐道與薑花澗並排上行,貝璐道以殖民時代第18任港督貝璐爵士命名。道上保留了較多的本土樹木和較自然的環境,豐富的植物品種為動物提供了較為多樣化的選擇。見到涼亭後轉右,踏上通往田灣山山腰的小徑。站在山腰上,可以縱觀整個避風塘和鴨脷洲的面貌,看著來往和停泊的小艇,想像漁民昔日繁盛的海上生活。小徑盡頭接走香港仔水塘道乘接下段的金夫人馳馬徑。

河溪(漁護署「郊野樂行」網站圖片)

「鴨巴甸」是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後,為記念外交部大臣鴨巴甸勳爵而給予香港仔的名稱。日佔時期香港仔被易名為「元香港」,及後戰事結束,香港仔終能回復它舊日親切的稱呼。「香港仔」並非單純是地圖上的一個坐標,還代表了時代的變遷。早數個世代前集體的回憶就憑藉這個名字流傳至今,提醒我們香港仔是香港歷史的發源地。

二十年代,港島只靠一條直徑10寸的水管把食水由大潭水塘引到西區和南區。後來因為人口上升,引致水源不足,英政府便在1929年10月30日正式動工興建香港仔上水塘,並收購了大成紙廠的私人水塘,改建成今天的香港仔下水塘。香港仔上下水塘在1931年12月竣工之後,大大改善了中西區和南區的供水情況。

交通資料

起點:
• 從各區乘搭公共交通公具至香港仔市中心,如城巴7號(於中環交易廣場上車)、76號(於銅鑼灣摩頓台上車)、專線小巴4A號、4C號(於銅鑼灣景隆街上車)、4B號(於灣仔修頓遊樂場上車)等,在崇文街站下車後步行往貝璐道,沿路上行,約30分鐘到起步點。

終點:
沿香港仔水塘道上走至灣仔峽道站,乘搭城巴15號(至中環市區)或15B號*(至港鐵天后站)。
*只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

香港「動物山」大集合:(按圖放大)

+14

【文章轉載自「野Guide - 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原文:港島徑第三段:貝璐道>灣仔峽

野Guide】多元化網上雜誌平台!以【香港人視野・香港人足跡】的理念去探索世界,俾喜歡行山露營、運動跑步、綠色生活、生態保育同深度旅遊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