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第十二人】瘋狂全因歸屬感 至死不渝的香港魂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說到去台北旅行,你會想起101大樓、西門町......還是士林夜市?
11月中旬卻有一群香港人,在一星期的台北旅程中選擇走入台北田徑場,為出戰東亞足球錦標賽外圍賽第二輪的香港隊打氣,將原本作客的賽事變成主場。
他們是港足的「第十二人」,香港力量成員許仲佳(Tom)亦是其中一位,究竟有甚麼值得他花費金錢、消耗僅有的假期,誓要與港足並肩同行?
攝影:袁志浩

啟程前往台北前兩天,Tom在天水圍的家中執拾行李,入台證、兌換台幣、電話卡......這些通通都並非最重要,而是行李箱旁一整疊紅紅白白的,原來都是打氣用的旗幟,他攤開一面寫上「勁揪係一種態度」的大旗:「這支旗是經典,4年前亦有帶它到台北。當年「5.19」後港足凱旋,有球迷高舉『香港隊勁揪』的橫額,所以我們想向這件事致敬。」

單位不算大,卻放滿與港足有關的各樣物品,香港力量的「龍十二」吉祥物、「獅子山精神」旗幟等,全部都充滿歲月痕跡,是Tom追隨港足走遍亞洲各地的最佳證明,亦是這趟旅程的必需品。「『香港隊勁揪』頸巾是自製的,連李慧詩亦拿過它影相,以前作客會跟當地人交換頸巾,但若再交換便會絕版。頸巾亦是基本打氣裝備,可以揈、可以舉,亦可保暖,4年前在台北沒有它,應該冷死了。」

說到每件港足物品,許仲佳的臉上總是露出幸福的笑容。(袁志浩攝)

香港力量是本地具代表性的球迷組織之一,近年,每逢港足比賽,Tom都會站在球迷的最前方擔起「Capo」角色,負責指揮、組織打氣口號及動作,談到每件港足物品背後的故事,他便說得滔滔不絕,而且特別強調4年前的台北之旅。那一次港足同樣是參加東亞錦外圍賽,不過卻是Tom成為「第十二人」的開端;這次重遊舊地,港足更時隔9年再晉級決賽周,讓他回想起那份激發「香港魂」的初心。

「HKG」、「Hong Kong」、「香港」,只看行李都感受到那份熱情。(袁志浩攝)

由地區球隊起步 擁護代表自己的地方

「若香港人亦不支持,還會有誰為港隊打氣?」

自港甲年代,Tom已有留意本地足球的習慣,當時飛馬以天水圍作根據地,擁護自己地區的球隊自然成為他的首選,「商業球隊總是有點距離,地區球隊有種代表自己的感覺。」同一個道理,Tom開始關注香港隊賽事,以往只透過電視台收看省港盃等比賽,不過2009年他終由電視機前走進香港大球場,首度現場觀看港足於亞洲盃外圍賽惡鬥日本,那時仍未參與打氣的他,卻因本地球迷的舉動而感到疑惑:「下半場看到不少港人走到日本球迷區,與對方一起打氣,感覺很奇怪。自己是香港人,不會支持外隊。很老土地說,如果我們都不支持,還有誰會為港足打氣?」

4年前許仲佳亦有到台北打氣,見證麥基射入國際賽首個入球,開始激起追隨港足的心。(袁志浩攝)

台北親眼睹偶像「開齋」 扭轉打氣觀念成開端

原來嗌足90分鐘很爽,是種表達自己對球隊支持的方法。

抱着這份信念,Tom積極參與打氣活動,與其他球迷更在2012年重組球迷組織,目的是有系統地團結一群志同道合,且願意為港足奉獻的球迷:「不論是哪間球會的球迷,又或場外立場相同與否,只要有港足比賽,我們便齊心為愛隊加油。」往後的每場主場比賽,Tom從不缺席,惟熱血球迷又豈會滿足於此,2014年起他有跟隨港足遠征的想法,於越南河內舉行的亞洲盃外圍賽首嘗作客滋味,不過一切仍始於4年前台北的東亞錦外圍賽,推動他陪伴港足走下去。

「那年東亞錦外圍賽,麥基對朝鮮時角球頂入了首個國際賽入球,我仍很深刻,所以印了人生首件港足球衣,燙上了他的名字。」或許是因為自己同樣是默默耕耘的人,Tom在早年觀看飛馬賽事期間,已被港足前鋒麥基的搏命心態打動,欣賞對方以努力跑動去彌補先天不足,以及絕不輸土生土長華人球員的決心。在台北拚命聲援偶像,見證對方的重要時刻,改變他對打氣的看法:「以前會害羞,不敢大聲叫,不過原來喊足90分鐘很爽,是種表達自己對球隊支持的方法。自己叫得愈落力,球員便推動多一下、會咬着那啖氣跑多一步。」

港足在許仲佳生活中佔一重要席位,他索性將標誌紋在手臂上。(袁志浩攝)

隨軍訪朝鮮 標誌紋手臂 瘋狂全因港足

自此Tom每逢大賽均會到海外與港足並肩作戰,2015年作客馬爾代夫的世界盃外圍賽、2017年客戰馬來西亞的亞洲盃外圍賽等,處處都留有他的足跡。可是今年3月港足作客朝鮮,進行亞洲盃出線生死戰,才是他至今最深刻一次,「朋友及家人都問我是否傻了,朝鮮本身已是一生人可能只去一次的地方,到那裏支持港足,令整件事更瘋狂、更『黐線』。」

有人說「黐線」的才會支持本地足球,Tom應該算是其中一位,皆因他甚至把港足標誌中的飛龍圖案紋在手臂上,究竟有多愛港足,才會作出這個難以回頭的決定?「香港隊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贏波會開心,輸波會沒心機,所以就讓它跟隨我一生吧。」

把握自己仍有能力為港隊打氣日子,讓球員體會披上香港戰衣的榮譽感。
「揸車要入油,打氣要飲酒」,狂熱加上酒精,會產生最佳的化學作用。(袁志浩攝)

球員感言肯定付出 過程辛酸仍值得

為了再踏台北見證港足東亞錦外圍賽之旅,Tom繼去年到朝鮮打氣花費逾萬元後,在11月中旬向公司請了6日假期,機票連住宿等使費數千元,旅程最後一日還要乘早機趕返香港上班,這樣辛苦為了甚麼?「球員踢作客賽事絕不容易,把握自己仍可以陪他們作客、仍有能力為他們打氣的日子,很想香港球員體會到,還有人會用自己時間及金錢去支持他們,代表香港是有榮譽感的。」

正因付出更多,Tom笑言打氣時會比主場更落力,甚至投入得連球賽過程亦看不清,回家看重播才知道戰況。球迷們花盡心機送上鼓勵,港足球員亦能深深感受,推動香港隊最終再度躋身決賽周,隊長黃洋賽後用擴音器向球迷報以敬意,大讚這班「第十二人」讓作客賽事變成主場,「聽到球員視打氣聲為動力,已經很感動,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感覺做的一切都值得。」

球員每場比賽後回饋的掌聲,是球迷滿足及感動的來源,一切都是值得的。(袁志浩攝)

「港人缺歸屬感 打氣文化難追趕鄰國」

有些人會到歐洲感受球賽氣氛,但當別人在香港做同樣的事,卻會作出指責。

遊走各地撐港足,Tom深明香港與亞洲其他國家在打氣文化上存在差距,港足在「中港大戰」熱潮退卻後叫座力難及當時,球迷即使入場亦少有參與打氣,惟若日本、韓國甚至印尼隊比賽,卻可以全場滿座,球迷齊心為國搖旗吶喊,作為多年球迷,他表示理解:「有些人亦很奇怪,到歐洲觀賽會覺得特別有氣氛,但當別人在香港做同樣的事,卻會有負面的評語。可能因為香港近20多年來很多『電視機球迷』,在電視前難以感受氣氛,所以大家都沒有打氣的想法。」

香港人雖對足球充滿熱情,惟獲球迷追捧的,大多只限於外國球壇,英超、西甲等賽事及球隊,世界盃甚至會有港人支持外國國家隊,不過他們卻對本地足球未感興趣,Tom反駁指:「外國球壇發生的事其實與我無關,根本沒有切身感受,但本地足球有種歸屬感,港足的輸贏更會有甘苦與共的感覺,因為我們都是香港人。」

比賽前在場外一邊唱歌吶喊、一邊步入球場壯聲勢,是球迷們的傳統,他們希望將港足的精神,由主場傳到作客的每一個地方。(袁志浩攝)

未曾後悔因從不孤獨 望港足成績感染更多人 

雖然行動未獲所有港人認同,惟這次賽前能召集數十名港足球迷,一起由台北田徑場外邊唱邊走入球場;比賽期間走進寶島球迷之間聯手打氣,支持他們抵抗出線最大敵人朝鮮,賽後雙方更會共進晚餐互相交流,種種經歷讓Tom從未後悔過隨港遠征及打氣,未來亦會繼續堅持,「自己得到很多特別的體驗,在越南有球迷向我們獻花、在新加坡及台灣與球迷都很熟絡,所有記憶都十分難忘。其實大家面對的困境很類似,所以無論去到哪裏,都感覺自己有一班戰友陪伴,知道我們走的這條路並不孤獨。」

香港隊過往在成績上曾為世界創造不少驚喜,晉級東亞錦外圍賽決賽周同樣為球迷帶來希望,Tom寄望這可增加球迷的身份認同,吸引更多球迷加入,成為同路人:「香港的地區性沒有外國般強,定位很模糊,不過香港絕非可有可無,值得在世界上佔一位置。港隊是較容易讓人投入的身份認同,為港隊打氣是代表香港的形象及聲音,可藉此展示對香港的熱愛。」

獲不少同路人陪伴,是走下去的理由,港足每次在香港大球場比賽後,球迷總愛一起到樂心冰室吃叉燒湯意,啟發創作這件打氣Tee的念頭,背上寫上「From Jardine's Bazaar to Taipei」,代表將球迷們的集體回憶帶到台北。(受訪者提供)

滿足非源自勝利 夢想並肩戰大賽決賽周

曾渴望當足球員,現在即使未能圓夢,亦可在看台上跟他們一起去拼。

平心而論,港足不是長勝將軍,在大型比賽上要戰勝列強,甚至乎取得出線資格亦有難度,支持港足的肯定並非勝利球迷,哪究竟還有可帶來甚麼滿足感?「只要有機會打氣已經很開心,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香港隊,看他們在場上搏足90分鐘已很滿足。」

相信來自每一個國家的球迷心中,都各自有屬於自己的夢想,Tom亦不例外:「小時候夢想當一位足球員,但家人灌輸這是沒有出路的,之後踢區隊亦明白自己難以登上職業層面,便轉當球迷,希望港足可以晉身一次大型比賽的決賽周,如亞洲盃或世界盃,即使未能在場內,自己可以親身見證,在看台跟他們一起去拼。」

任何人亦可成為香港隊的球迷,只要你有一股香港魂。(袁志浩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