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訪美後 俄烏戰爭最可能走向什麼結局?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12月2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開始訪美行程,前往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進行會晤,並在會後舉行了聯合記者會。

拜登指責,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以冬天作為武器,讓烏克蘭平民承受寒冷與饑餓的痛苦。拜登強調,自己與澤連斯基有着相同願景,一個自由、獨立、繁榮和安全的烏克蘭,「如果普京還想保有一點尊嚴,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撤軍」。但俄羅斯顯然不會輕易撤退,「故美國與盟友將繼續協助烏克蘭在戰場上取勝」。

而就在同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18.5億美元的援助,包括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布林肯稱,這能加強烏克蘭的防空能力,以應對俄羅斯針對烏克蘭基建設施的導彈攻擊。對此澤連斯基表示,相信愛國者導彈能強化烏克蘭的防空,以抵禦來自俄羅斯針對基礎設施的攻擊,且相信不論美國國會怎樣變化,烏克蘭都會獲得兩黨支持。此外澤連斯基亦說明,正義和平對他來說,是不對烏克蘭的主權、自由和領土完整作出任何妥協。

與此同時,普京也於12月21日召開國防部擴大會議,稱此次戰事沒有資金限制,軍隊將有求必應。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亦稱,27個國家已向烏克蘭提供970億美元的軍備,遠超過美國在阿富汗留下的武器總值,有鑑於北約計劃在俄羅斯邊境增加軍力,俄方須在西北部組建集團軍應對,兵員人數要增加至150萬。

往復之間,美俄烏三方的決策偏好愈發明晰,戰爭的未來走向也逐漸可以猜測。

12月21日,美國華盛頓,澤連斯基向佩洛西及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贈送烏克蘭旗幟。該旗幟是來自巴赫穆特(Bakhmut)守軍,上面有前線士兵的簽名。(Reuters)

美俄的各自盤算

此前11月初,美國媒體曾釋出不少「獨家內幕」,顯示拜登政府有意促談俄烏雙方,例如《華爾街日報》曾在11月6日援引消息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訪問基輔時,曾呼籲烏方展現談判意願。

然由後續發展來看,上述風聲更多是要替11月8日的美國中期選舉服務,目的是安撫反通脹、擔憂能源危機的民意,避免民主黨慘敗。而在投票活動結束後,美媒的風向便起了微妙變化。

例如11月10日,《紐約時報》便刊出獨家報道,稱「推動談判」不是拜登政府的多數意見,稱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曾在內部會議上主張,烏克蘭的軍事成果已達到美國的合理預期,建議烏方「見好就收」,同俄羅斯談判以鞏固收益;然此一主張遭到其他高級官員反對,例如此前被認為前去基輔「勸和」的沙利文,其實並不同意俄烏談判,反是認為若美國展現促談姿態,將讓俄羅斯產生可以要脅美國的認知。

12月21日,美國華盛頓,澤連斯基與拜登於白宮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會談。澤連斯基稱這次能夠外訪,是證明了有賴美國援助,使情況受控。(Reuters)

上述報道雖未必真實,卻在某種程度上披露了俄烏談判的複雜情勢。筆者曾在11月21日的文章《美俄傳在土耳其秘密談判,俄烏戰場能在冬季攻勢前休戰嗎?》中分析,俄烏談判本質上是美俄談判,而雙方各有不同考量。對美國來說,其要衡量經濟局勢的發展、民意的起落與戰場的演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拜登政府缺乏長遠戰略,更多是因為不知如何退出,故要被迫在放血俄羅斯、避免民主黨輸掉2024年大選、確保美國挹注合理間求取平衡;對俄羅斯來說,其要顧慮內部的政治安全,更要評估自身戰力的未來潛能,只要其認為自己可以承擔持久戰、甚至消耗戰的成本,在烏克蘭服軟承認現狀前,俄羅斯都不易訴諸談判解決戰爭

而由此次澤連斯基訪美來看,美俄烏三方各自展現了偏好選項。首先是美國,其雖接待澤連斯基來訪、也同意對烏援助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卻拒絕提供澤連斯最想要的武器,包括美國的坦克、戰鬥機和美國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原因自是擔憂烏克蘭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導致戰爭無限升級。歸根結柢,拜登政府已經發現援烏是個風險極高的無底洞,卻又因政治正確、前期投入、內部鬥爭等各種原因,難以轉瞬拋棄烏克蘭,只能被迫升級援助。

而俄羅斯也選擇了加大投入,從宣布此次行動沒有預算限制到着手擴軍,俄羅斯應是對於持久戰有一定信心,並且認為烏克蘭根本沒有展現談判的誠意,例如澤連斯基所謂「正義和平是對烏克蘭的主權、自由和領土完整不作任何的妥協」,顯然不可能被莫斯科接受,因為俄羅斯同樣面臨政治正確、前期投入、內部鬥爭等問題,若依照烏克蘭要求連克里米亞都奉還,普京政權勢必面臨嚴重生存威脅。

簡言之,美俄立場看似敵對,卻同樣在戰局上騎虎難下,只能被迫隨着戰情不斷加碼。至於要加碼到何種境地、誰會先放棄,很大程度取決於烏克蘭的戰場動態,以及各國的內部情勢。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2月21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獲副總統賀錦麗及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起立鼓掌。(Reuters)

戰爭走向何方

至於烏克蘭究竟有無談判能動性?如前所述,俄烏談判本質上是美俄談判,因在當下情境中,烏克蘭有了哈爾科夫(Kharkiv)大反攻的成功經驗、與俄羅斯的血海深仇又已積重難返,基本上只要歐美援助不斷,其都會咬牙與俄軍決一死戰。然即便歐美援助暫無停下可能,烏克蘭的傷亡成本依舊不容小覷,相較俄羅斯遲至9月才宣布部分動員,烏克蘭早在2月24日戰爭爆發後,便已宣布全國總動員,累計死傷已是相當可觀,若未來有生力量消耗到一定比例,烏克蘭恐怕也會被迫正視談判的選項。

而細究烏克蘭仍在堅持硬碰硬的理由,應是源於戰事之初的觀察與研判,即其認為俄羅斯急於速勝,應該經不起戰事久持,故只要在歐美援助下將戰爭拖長,普京將會被迫唾面自乾、停戰談判,烏克蘭便有機會收復烏東與克里米亞。在此思維下,烏克蘭動員了大量民眾組成「國土防衛旅」,充當戰場上消耗俄軍的犧牲品,盡力要保全費時8年構築的烏東軍事堡壘與精銳,延長戰爭進程。

然而,俄軍的表現雖是差強人意,普京的戰爭意志卻十分強悍。眼見基輔不肯退讓,莫斯科的進場籌碼也水漲船高,先是不惜宣布二戰以後首次動員,接着是大規模襲擊烏克蘭基礎設施、能源設備,如今更是宣布擴軍,要為來日補足前線作準備。俄羅斯當然已很難完成「去納粹化」、「去軍事化」的初始目標,卻至少要鞏固現狀以求「不輸」。

12月21日,美國華盛頓,澤連斯基與兩院議員握手。(Getty Images)

簡言之,俄烏都正孤注一擲,眼下凜冬已至,不斷提高的作戰成本,都將持續考驗兩國的戰爭意志;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在重演越南與阿富汗的泥淖夢魘,想抽身而無法自拔,雖說其此次並未出兵,卻依舊在理想主義高調與現實主義慣性間兩難,並被不斷升級的戰場態勢挾持向前,最終也或在某個瞬間斷尾求生。

在此視角下,戰爭最終可能走向三種概率不等的結局。第一,烏克蘭成功熬到俄軍攻勢崩潰與撤軍,最終收復烏東四地與克里米亞等俄佔區。但要促成此一結局,需要滿足幾個前提條件:歐美援助持續加碼、俄羅斯爆發某種政治危機或顏色革命、烏軍也未曾譁變。然有鑑於俄烏兩國體量十分懸殊,此一結局應是極小概率事件。

第二,俄軍成功熬到烏克蘭的抵抗意志潰散,迫使烏克蘭放棄奪回克里米亞等俄佔地,更讓其答應種種「芬蘭化」條件,包括放棄加入北約、修法承諾中立地位、將俄語作為烏克蘭的第二官方語言、取締反俄政黨、修改歷史教科書敘事、限制媒體發表反俄宣傳、完全放棄進攻性武器等。而要促成此種結局,除了俄羅斯必須打出新攻勢外,歐美也需拒絕加碼援助,並與烏克蘭切割關係;但有鑑於數月戰事已證明俄軍實力不足,既未能在戰爭之初挫敗烏軍抵抗意志,更在北約情報偵查體系實質進場後暴露嚴重的軍備代差,烏克蘭亦已在數月軍援後實質北約化,親俄勢力更被大舉肅清,此一結局應也是極小概率事件。

第三,消耗戰的僵局持續,最終美俄烏三方皆對投入感到疲憊不堪,只能被迫停火止損,走向近似朝鮮半島、印巴克什米爾式的結局,至於其實質情況會更偏向俄羅斯的部分後撤,或是烏克蘭的部分妥協,要視未來交戰情況而定。此一結果雖不盡如人意,卻是眼下概率最高的結局。在此結局下,美俄烏都沒能實現完整目標,但繼續戰爭的成本實在過大,故不得不選擇停火休戰,以進行各式條件交換,包括默認現狀。

12月21日,美國華盛頓,澤連斯基於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他重申烏克蘭不會投降,又感謝美國提供援助,稱「你的金錢不是慈善,它是向全球安全以及民主的投資。」(Getty Images)

故戰爭的最終結果可能會是:烏克蘭抵抗了俄羅斯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力道,但沒能收回俄佔區,還要面臨百廢待舉的重建困境,國家青壯年男性的大量死亡與流離,更是注定其生產力會比戰前低落,經濟前景相當晦暗不明;俄羅斯雖掠奪了烏克蘭產值極高的東部精華工業帶,也成功裂解了烏克蘭、鞏固了四地入俄的公投結果,卻不僅沒能讓烏克蘭芬蘭化,還結下戰爭血仇,讓該國的親俄勢力極難再有生存空間,並且無法逆轉烏克蘭已與北約產生實質聯繫的既成事實;美國雖放血了俄羅斯、調動起一部分意識形態輿論戰線、挫敗了歐俄合作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路線、得到極度反俄的烏克蘭附庸,卻沒能讓普京垮台,還導致中俄關係由此升溫,並且可能讓民主黨在下次大選中失去優勢。

此外在這一結局下,俄烏應會簽署相關協議、實現停火和談,但有關俄佔地的主權歸屬應該難有共識,可能會依照諸如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建議的,進行國際監督的民族自決投票,或是仿照科索沃模式前例,即烏克蘭表示決不放棄對克里米亞、入俄四地等俄佔地的主權,但實質放棄了軍事收復的努力,而俄烏兩軍將在爭議地帶持續對峙,無法避免日後摩擦、甚至衝突再起的可能。

平心而論,若戰爭最終真的走向這第三種結局,也實在與當下戰況沒有顯著差異,只是交火力道大幅降低,以及戰線與實控地出現部分變化。換言之,與前期打出攻勢的投入相比,消耗戰下的傷亡與成本,可能到頭來會是相對沒有意義的投入。但如今的俄烏戰場便宛如1916年的歐洲,各國皆已對消耗戰感到厭煩,想要探詢外交解方,卻一來不願前期投入白費,二來不想被認為軟弱,故最終戰爭又拖延多時才告解決。

眼下美俄烏三國內部皆有促談力量,卻尚不能壓過持久戰一派,否則便不會有澤連斯基訪美、美國拍板愛國者輸烏、俄羅斯宣布擴軍等發展;但綜觀三國有限能力,戰爭在消耗戰後停火又是未來的大概率事件,只是眼下各方都已經投入太多,並認為自己還能再堅持,且也不知驟然停戰該如何向內部交代,而這或許便是俄烏衝突正在重演一戰的悲哀跡象:為了終結戰爭、走向談判,不得不用屍山血海來創造條件。

如果俄烏戰爭走向朝鮮半島、印巴克什米爾式的結局,意味着什麼?

各方都僅實現了部分目標,但因消耗戰持續過久,繼續戰爭成本過大,只好被迫停火談判。

烏克蘭俄占地的科索沃模式,意味着什麼?

烏克蘭不放棄聲稱對其擁有主權,但實質上放棄了軍事收復的努力,不過這並不能避免俄烏在此持續對峙,也不能保證衝突與軍事摩擦不會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