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新戰場「醫院生殖科」:早知懷孕這麼難,當初就不避孕

撰文:深圳微時光
出版:更新:

「網絡上個個都說不想生孩子,結果每次來生殖科都被候診的人數嚇到。」今年26歲的月亮,目前正在備孕的路上,過五關斬六將。每當她去婦幼生殖科就診,即使提前預約,現場也要再等2個小時左右。

在社交平台上,關於「深圳生殖科哪個醫院好」的帖子數量竟超過了22萬條。以為不婚不育是主流,沒想到「生育困難」才是主流。

數據顯示,深圳人的初婚年齡是31.5歲左右,生殖科診室裏的患者也大多在這個年齡段上下,30歲以下的人至少佔一半。在最適育的年齡,他們卻不得不體驗「重金求子」的無奈——女性多囊、卵巢早衰,男性弱精……更有甚者,是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

備孕備孕,久備不孕。作為親歷者,娜娜在打針吃藥試管、崩潰後又自愈的漫長過程中,終於明白了「生育率低」的真正含義。

工作日的不孕不育診室外(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二十五歲」不避孕也懷不上

在同齡人還在網絡上對生孩子這個話題重拳出擊時,26歲的莫子舒已經是生殖科的常客了。她和同齡的丈夫結婚一年,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半年都沒有懷孕。他們都去檢查了身體,丈夫沒有問題,而她確診多囊(多囊卵巢綜合徵,是一種非常複雜,又最為常見的內分泌及代謝異常所致的疾病,以下簡稱「多囊」)。

醫生的建議是打針促排,監測排卵,在最合適的時間同房,增加懷孕的概率。她聽醫生的建議,做各種抽血、糖耐、吃西藥和中藥,在排卵期每兩天去一次十幾公里外的醫院,來回兩個多小時公交。

去醫院去得很心累,兩天去一次醫院。做陰道b超查看卵子,一開始覺得難為情,後面就習慣了,覺得無所謂了。

從第一次檢查開始算起,莫子舒已經自費了5000元(人民幣,下同)的檢查和醫藥費。「每次去醫院做大檢查都至少自費上千,監測排卵的話就一次一兩百」,而她當時的月薪是4000元。幸運的是,他們在第一次促排之後便懷上了,之後便是保胎。細心呵護下,她的每次產檢都過關。

一開始真的以為自己很難自然懷孕了,可能得通過試管,後面發現其實還好,只是需要一點醫療輔助。

根據深圳衛健委發布的消息,每10名女性中,幾乎有一名多囊患者。引起多囊的原因,除了遺傳之外,也與工作壓力大、久坐、缺乏運動、肥胖率上升等有關。而這些都和深圳適育女性正在面臨的職場環境相關,比如工作時長居全國前列,長期壓力加劇激素紊亂,日均久坐時間長、運動少,加重代謝異常等等。

25歲的孟華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剛結婚的時候,她和丈夫還不想要小孩,所以避孕了半年。半年後,他們覺得要小孩的時機到了,努力了一年半,顆粒無收。夫妻各自去檢查,結果一個弱精、一個多囊。

【延伸閱讀】全球陰莖長度最新排名 港男勃起後平均不足4.5吋 仍勝12國(點圖放大看全排名):

+12
早知道懷孕這麼難,剛結婚那會還避什麼孕?
孟華

家中長輩一直給他們壓力,讓他們趕緊生孩子,但他們沒辦法停下常年加班和久坐的工作,即使按醫囑吃藥,兩個人的身體狀況依然很難達到懷孕的條件。

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太常見了,大家都一樣忙,即使有心要孩子,即使才二十幾歲,身體也不行了。
李夢心就診時診室門口情況(李夢心攝/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李夢心今年同樣26歲,按照本來的婚育時間計劃,她目前已經懷孕7個月了,但她目前做了各種檢查,未查出無法懷孕的原因。她的老爺奶奶非常喜歡小孩,盼着抱孫子,為此也出了很多力,經常給她做好吃的,帶她去看中醫。但有的時候一些無心的話,還是讓李夢心感到壓力重重——「別人都很順利,你們怎麼就這麼難」、「xx老婆前幾天生了一個兒子,8斤,還是順產的」。

收入的壓力、懷不上的壓力都曾經讓她喘不過氣,但經歷了半年的折騰,她也看開了——先把身體養好吧,身體不好,即使好不容易懷上了也會有生化、胎停、流產等等的風險。

我已經看到過好多這種事了,還好我們還年輕,才20多歲,反正最近幾年還是不考慮試管的。

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 最無解的題

在備孕的深圳人中,有一種疑難雜症,最讓他們崩潰——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他們除了要遭受身體上的巨大痛苦,還有精神上無窮無盡的折磨。我隨機在社交平台上找了兩位願意傾訴的女性李夢心和娜娜,都面臨這種情況。

娜娜今年35歲,2021年31歲時結婚,婚後開始佛系備孕,但一直沒有懷上。之後,她和丈夫一起去看了醫生,醫生表示他們的身體並無問題,情況正常,但他們依然無法懷孕,於是便嘗試諮詢老家和深圳的中醫,喝了一年中藥,還做了幾個療程的針灸。因其他辦法都沒有用,他們最終在去年3月份選擇了人工授精,走上輔助生殖這條路(人工授精,值將精子直接注入女性的子宮內,以提高受孕的機會,以下簡稱「人授」。)

「早知道懷孕這麼難,剛結婚那會還避什麼孕?」(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按照生殖科的規定,人授2次失敗,才推薦試管,因為試管需要打激素針、人工取卵,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會比人授的大。在人授之前,娜娜需要做造影,她形容那種感覺,痛得快暈過去了。

醫生動作非常嫺熟,整個過程很麻利,一氣呵成,幾分鐘就結束了。但我還是感覺非常難受,主要是注射造影液的時候,感覺要痛暈過去了,小腹非常脹。

她在備孕群裏聽其他人的傾訴,有人說當時她的護士技術不好,插管插不進去,她被推上輪椅跑去找醫生插,還有的人是乾脆插不進去,被放棄造影的。這樣對比下來,她又覺得自己算是幸運的一員了。像機器人一樣,沒有尊嚴地被各種儀器測試和調試,是這群久備不孕的女性最不值得一提的艱苦。那種每次都無限靠近成功,而又再次化為泡沫的絕望,才真正像持續迴響的鐘聲一樣,敲打着她們成為媽媽的希望。

娜娜加入的多個備孕群(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娜娜第一次人授失敗後,嗷嗷大哭了一場,覺得自己太難了,備孕之路太坎坷了。但當看到當天五位一起做人授的姐妹,有一位成功懷上,她又點燃了一點希望之火。然而,第二次人授,娜娜依然失敗,五位一起做人授的姐妹,有兩位順利生下寶寶,另外兩位也陸續開始試管了,但是她們的試管之路也不是很順利,一位先兆流產,一位在保胎。先兆流產的姐妹,在做試管前檢查出了乳腺三類結節,於是做了乳腺手術,再做試管,好不容易懷上了卻先兆流產,需要住院和中藥保胎。熬到寶寶11周了,乳腺又出問題了,面臨終止妊娠的可能。

娜娜觀察到,很多人懷不上的原因是工作壓力大、熬夜、平時缺乏運動,身體是一種亞健康的狀態,即使懷上了,也不一定就能保到最後。所以每一位走到試管的「準媽媽」,在懷孕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必須萬分謹慎、小心翼翼,保護這份來之不易。

娜娜觀察到,很多人懷不上的原因是工作壓力大、熬夜、平時缺乏運動。(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娜娜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雖然他們都喜歡自由,也尊重當代年輕人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想法,但畢竟結了婚,他們不能只考慮自己。

其實女性是沒有生育自由的。這個自由不是說你想不想,而是你能不能。不是凍幾顆卵就能實現自由了,凍了也不一定就能懷上。

為了她愛的人,娜娜不得不擁有勇氣做試管,終於順利懷上了第一個寶寶,「6周就看到心跳,每次抽血都像開盲盒般驚喜」。可命運卻在她即將從生殖科「畢業」時給了重重一擊——胎停育,只能做藥流處理。

藥流的宮縮就是持續幾小時的輸卵管造影,我生不如死,痛不欲生。但也只能自己扛着,沒人能幫你。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3個小時,她被扶上病牀輸液、吸氧,從上午7點半到下午2點,經歷了一場「死裏逃生」的噩夢。

說實話,這次藥流以後,我很怕再次懷孕,我擔心萬一再次胎停,我又要經歷一次這樣的噩夢。而且,很多人說藥流的宮縮痛只有3-4級,比生孩子輕鬆多了,我真的害怕極了。這次大出血醫生說是我子宮收縮能力不好,那會不會我生孩子後也大出血呢?
「其實女性是沒有生育自由的。這個自由不是說你想不想,而是你能不能。」(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這兩年,她相繼送走了最愛她的媽媽和外公,他們都期盼她能有自己的小孩。沒讓最親的人看到她懷裏的寶寶,是她終生的遺憾。最近一次,她夢見了外公,她和外公說自己懷孕了。第二天她去抽血,發現自己自然受孕了,是結婚四年來第一次自懷。但她還沒來得及高興,便再次和孩子擦肩而過,胚胎生化妊娠了。經歷了四次失敗,她的心態平和了不少,目前正在準備做第二次試管。

孕這條路,有人一擊即中,有人兜兜轉轉。每個堅持的媽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命運抗爭。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熬過去,天就亮了。

【延伸閱讀】15歲開始生!美國女子35歲已是「12孩子的媽」 網民怒轟:超自私(點圖放大瀏覽):

+26

為生育投入十幾萬 工作為懷孕讓步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娜娜不是在工作、在醫院檢查,就是在吃藥。在各種備孕嘗試中,她花費了十幾萬。即使經歷了那麼多次失敗,她仍在為下一次做準備,並且努力工作賺錢。此前她在深圳就醫,雖說一檔、二檔的社保報銷覆蓋範圍廣、報銷比例高,但不孕不育科,還有大量的項目需要自費。

李夢心則從去年5月到現在,問診了將近一年,不含保健藥品,目前花費了大概1.5萬元,其中包括3000元的中醫私人診所,1.2萬元左右的三甲醫院。在這其中,她自費的金額為1萬元左右,且還沒有看到任何成果,之後的投入還是未知數。這對於自由職業且丈夫還在上學的她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熬過去,天就亮了。」(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起,深圳正式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在特定門診認證過的參保人,使用取卵術、胚胎培養、胚胎移植、組織和細胞活檢、人工授精、精子優選處理、取精術、單精子注射這8個項目時,可以使用基本醫保報銷。部分項目如精子、卵子、胚胎冷凍費雖然規定了政府指導價,但暫時未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仍需要自費支付。

準備做試管的妮妮碰巧等到了這個好消息。在新報銷政策落實後,她實踐了試管嬰兒的報銷情況。她總結,現在的報銷不包括前期檢查費用、促排卵、降調、夜針,這些環節和項目都需要自費。

在深圳婦幼,這些自費項目佔到我試管一個周期總費用的50%左右,不同的人會有差異。
孕這條路,有人一擊即中,有人兜兜轉轉。(深圳微時光授權使用)

在經費上的問題得到較大緩解後,深圳的職業女性還在遭遇着備孕上的時間限制。李夢心在看診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女性因為請不到假,沒辦法按照約請日期來看診,因為她們請假太頻繁,公司領導產生了意見。根據要求,打促排針時連續一周每天都得去醫院,在卵泡監測時也需要幾天去一次醫院。備孕者不僅需要頻繁往返醫院,同時由於生殖科人多,他們通常每次都需要耗費半天的時間。李夢心作為自由職業者,都覺得這樣頻繁在醫院跑動非常費時費事費精力:

更何況那些需要請假的全職工作者,不知道她們怎麼平衡生育和工作?

因為職場上常見的婚育歧視現象,有些職場女性在揹負「生育困難」的壓力下,還需要對同事和領導保密,找各種理由到醫院就診,徒增備孕壓力。莫子舒能夠一次促排便成功懷上,和領導同事的關懷分不開。當時,她每次申請外出去醫院,她的領導都會批准,讓她不用每次都偷偷摸摸請假,而是安心備孕,同事也給她傳授養好身體的秘訣。她深知領導同事的善良,即使再忙,工作也準時完成,從不給同事添麻煩。懷上了之後,即使挺着大肚子不便,也幾乎不請假。在這樣的將心比心下,大家都認真着呵護新生命的成長,這種人類最原始的對新生命不分你我的喜聞樂見的氛圍,或許才是提高生育率的最佳助力。

【延伸閱讀】內地美女買英男精子生3混血寶寶 被批孩子沒爸爸 今成千萬富婆(點圖放大瀏覽):

+27

【本文獲「深圳微時光」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z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