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港人專訪|讚香港青年筍工無數 還有「大禮包」全方位助移居

撰文:深圳微時光
出版:更新:

香港人王紀明在羅湖漁邨社區生活了11年。傍晚時分,站在自家的窗戶旁,濱河大道上的車水馬龍,與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勾勒出一幅壯觀的城市夜景。

視野內的一街一巷,與王紀明的生活都有着緊密的關聯。1公里之內,有7家茶餐廳,在這裏,他能找到最熟悉的香港口味;1.3公里之外的羅湖口岸,與他在30多年前便結下緣分;相距3公里的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自疫情以來,他每個期末要帶着孩子,來到這裏接受香港中小學校的期末、呈分試;再遠一些是深圳水庫,作為東深供水工程的關鍵節點,日夜不歇地往香港輸送淡水……

深圳、香港血脈相連。羅湖,是這個城市最有「港味」的城區——羅湖口岸,曾經是新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南大門」;目前這裏生活着4萬港人,約佔深圳全市港人總數的20%;這裏有着最「香港」的市井生活,宵夜茶餐廳、海鮮大排檔、各式娛樂城;很多老街區、住宅建築,沿襲了緊湊密集的香港風格;羅湖的每個街道,都設有專門的港人服務中心……

在羅湖,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關乎民生的教育、醫療,乃至城中村裏的宗祠,職業上的夥伴,校園裏的同窗,街頭巷尾的鄰里,都能挖掘出情深意長的深港故事。

【懶人包】揭今年6月推出「大禮包」專優惠港人 指如今到羅湖就業的香港青年好機會數不勝數(點圖閱讀有關內容節錄):

+18

走過來

作為第一批來深圳「吃螃蟹」的港人,王紀明在深圳辦過公司,建過工廠,如今從事投資工作。11年前,他在羅湖買下房子,在深圳完成了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疫情來臨之前,他頻繁往來於深港兩地處理工作上的事務。疫情之後,這些事務大多依賴網絡和手機完成。

王紀明還能記起,30多年前,跟着湧動的人流,從羅湖口岸步入深圳的景象。彼時他才20出頭,深圳也顯得格外年輕,新建起的城區東起羅湖關,西到上海賓館,「開車走着走着,前面就沒有路了,不少道路也是坑窪不平」。「30多年前比較艱苦的階段,我都能適應,現在深圳這麼繁華,還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從昔日新中國唯一的「南大門」發展到今天,羅湖擁有國內最大的陸路口岸羣。定居羅湖以後,王紀明步行10分鐘就可以到達羅湖口岸,去往香港市中心大約需要一個小時,「這跟住在上水差不多,也就多了通關的十幾分鐘」。在未來,羅湖口岸將採用人臉識別技術,將兩地兩檢的通關查驗模式,調整為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縮短通關、換乘時間。

由於工作需要,王紀明經常要奔赴國內多個城市出差。7個月前,百年老站深圳火車站邁入高鐵時代,從這裏出發,搭乘「復興號」、「和諧號」,去往武漢、南昌、南京、上海等城市,同樣便捷。這要得益於「十三五」期間,羅湖區在基建上的大力投入——開通運營軌道線路8條,轄區軌網密度1.25公里/平方公里,軌道站點500米覆蓋率為48.6%……為「軌道上的大灣區」作出羅湖貢獻。從王紀明家向西望去,幾百米遠處,便是春風隧道的工程部。春風隧道全長5.08千米,西起濱河大道上步立交,止於北斗路歸入沿河南路,建成後,將大大緩解春風路高架的交通擁堵。值得憧憬的是,穿越老城區、施工難度重重的春風隧道,將在明年上半年實現貫通。除此之外,羅沙路複合通道改造工程計劃在明年開工,深南東路東延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在展開……對王紀明和他的朋友們來説,深港雙城交通「通勤化」不再遙遠。

點圖放大看看充滿「港味」的羅湖區:

+12

融進來

定居深圳這些年,陸陸續續會有香港朋友,向王紀明諮詢來深圳創業的問題。他一般會從幾個方向為對方提建議,政策支持、市場大小、項目適不適合落地深圳或者羅湖,是他特別強調的關鍵。「現在來創業,能得到很多政策扶持,我們二三十年前就沒能趕上這些好機會」。

據統計,羅湖港資企業超6000家。其中,2047家聚集在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今年上半年,就有15家信息技術、醫療器械等優質企業落戶這一片區。羅湖的營商環境、生活氛圍,都是吸引這些企業紮根於此的重要原因。今天來到羅湖創業就業的香港青年,王紀明口中的「好機會」可謂數不勝數——

為了支持港澳專業人才來深創業就業,羅湖推出全市頭一份「政策大禮包」。最近一段時間,王紀明一直跟香港的朋友們分享一份小冊子,這是羅湖區今年6月份發佈的《羅湖港人一本通——便利香港居民在羅湖發展服務指南》,可謂是「大禮包」實操指南。「港人怎麼註冊公司,怎麼申請就業、創業補貼,怎麼申請公租房或租房補貼,子女怎麼讀書……大事小事都講的很細緻、很有針對性,非常實用」,王紀明説。

一個多月前,全國首家香港工商專業和青年團體服務中心在羅湖區成立。對於來深創業立業的港人,羅湖區提供最高200萬元扶持,包含團隊落地支持、人才住房、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建設等幫助。想來羅湖實習、求職的香港年輕人也不必猶豫,羅湖區與德勤、普華永道等國際知名企業,聯合推出了「深港青年人才交流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360度的支持。

來深圳開一間口味地道的餐廳,也是很多香港人的創業夢想。羅湖推出了全國第一個港資餐飲企業全流程開辦指南,提供「保姆式」操作指引,將企業開辦手續流程壓減近1/3,時間壓縮近一半。另外,羅湖區面向港人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港人在羅湖消費、生意往來,都將會十分便利。接下來,羅湖還要梳理細節,找出制約港人、港企發展的「關鍵小事」,從細微處完善深港融合服務。

住下來

定居羅湖,王紀明幾乎不需要適應的過程。羅湖的生活氛圍與香港非常接近,在香港,居住區生活極為便利,下樓步行幾百米,幾乎能買到需要的一切東西。羅湖富有生活氣息,人情味也濃,大小店鋪遍佈在街頭巷尾,舒適度和便利度不輸香港。

王紀明目前也擔任小區的業委會主任,在這個住宅區裏,香港居民佔了將近一半。他同時還擔任漁邨社區港逸志願服務隊隊長,這是全市第一支港人志願者服務隊伍。疫情以來,王紀明與社區工作站,黨羣服務中心打過許多交道,他也深切感受到,社區工作者,在服務居民、服務港人上的盡心努力。「能看得出來,他們平時的工作已經非常辛苦了。但他們還專門抽調人力,關心我們這些港人的生活,針對跨境家庭因疫情遇到的各種困擾,提供了很多幫助」。小區內有很多跨境讀書的兒童,疫情期間只能待在家裏上網課,「小孩成長中,長期悶在家裏不太好,他們需要一個熱鬧活躍,能相互交流的團體氛圍」。考慮到這些需求,社區黨羣服務中心特地邀請老師,為孩子們開設畫畫班、英語班等各類興趣學習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湊在一起學習玩耍。

這兩年多,王紀明的孩子無法過境讀書,只能一直在家裏遠程上課,居住在香港的爺爺奶奶,也非常牽掛孩子的教育問題。在羅湖,因疫情無法到香港讀書的學童不在少數。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考慮到孩子們的學業,特地跟香港教育局、中小學溝通協調,讓滯留深圳的學童順利領取到了課本、校服。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專門設立了跨境考場,在過去的兩年多里,開展了450多場異地考試。

剛剛定居深圳時,醫療問題令王紀明頗為頭痛。「十幾年前深圳還有醫托,我看醫生時遇到這種情況,體驗特別不好」。在深圳居住的前幾年,身體上有任何不舒服,王紀明寧願過關到香港上水的診所治療。 疫情兩年多來,王紀明不得不選擇在深圳就醫,真正體驗下來,他發現深圳的醫療環境與十幾年前相比,已經大有改觀,「現在好了,根本看不到醫托了」。

目前在羅湖,一些深港醫療服務合作試點已經進入運營階段。位於羅湖的尚創峯百名港醫醫療城已經運行,它將成為大灣區首個具備規模的港醫診療中心。接下來,羅湖計劃將羅湖醫院納入跨境轉診服務和「港藥通」機構,讓深圳市民看上香港名醫,也方便港澳居民在內地就醫。對於王紀明來説,不久之後,就能夠在深圳享受到熟悉的港式醫療服務。‍

在香港生活時,爬山、綠道徒步是王紀明最喜歡的休閒項目,爬上山頂,看着高低起伏的山巒景色,被甩得遠遠的高樓,城市生活帶來的緊迫感瞬時消散。剛剛定居深圳時,王紀明總覺得山爬得不過癮,「朋友一約,就是爬蓮花山,那明明是逛公園嘛」。最近幾年,他能從新聞上看到,深圳的城市綠道每年都在增加,在羅湖圍着水庫徒步,沿途風景同樣令他心曠神怡。

走在羅湖的街頭,王紀明偶爾會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深圳,「那時候路邊還能看到,有人亂丟垃圾,亂吐口水,現在街道上多乾淨,這就是城市的文明和進步」。這三十年,王紀明穿梭於深港兩地,工作,買房、結婚、生子,他是深圳鉅變的親歷者,也是羅湖發展的見證者。大到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小到街頭巷尾的細節文明,深圳和羅湖三十多年來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在王紀明眼裏,深圳和羅湖,有兩個特質一直未變,就是活力和包容。

【本文獲「深圳微時光」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z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