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羅致光籲看福利介入後脫貧情況 議員轟靠金援非「真脫貧」

撰文:伍靖華
出版:更新:

立法會改革扶貧政策和策略小組委員會今日(14日)召開會議,回顧本屆政府扶貧助弱工作成果,多位議員關注長者和在職貧窮問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認同上述兩個群組最需要特別關注,又指公屋是最有效的減貧措施,建議全力加快興建公屋、增建過渡性房屋,以及為輪候超過三年的合資格公屋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
小組主席葉劉淑儀認為貧窮線量度方法可再作修改,樂見政府願就此作檢討,但她指本屆政府的扶貧成就建基於大量公帑福利,2022/23年度的社會福利經常開支預算將超過1,100億,質疑能否持續此巨額支出。

葉劉質疑金援可持續性 鄧家彪盼助在職基層上流

勞聯議員林振昇指,政府2016年曾做退休保障的諮詢,最終否決了全民退休保障,能否在現時採取中途措施改革「長者生活津貼」,或訂立時間表放寬高額生活津貼,改善長者貧窮情況。羅致光指,未能為下屆政府回應如何訂立指標,但他說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宣布合併普通和高額生活津貼,將在本周後期公布有關安排,讓更多長者能夠以較低條件取得高額生活津貼。

工聯會鄧家彪認為,扶貧委員會對貧窮的定義令社會徒添爭拗,他同意政府在扶貧上「使錢不少,起碼增幅是多的」,又推出在職家庭津貼補充低收入家庭收入需要,又有長者生活津貼,以新政策舒緩低層家庭的壓力,不強行為他們加添綜援帽子。但鄧認為可以再推出更多具體政策措施,令基層在職家庭「翻身」脫貧,改善階級流動。

羅致光: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減幅較為重要

羅致光說,貧窮線可以從技術角度去看,亦可從觀感或政治層面切入,但無論如何,貧窮政策都不是純政策分析層面,而是一個重要政治的問題,因為牽涉普羅大眾的生活。他續指,本屆政府兩次就在職家庭津貼的扶貧效果作所需調整,讓當局分析應多大幅度、朝甚麼方向去調整政策,從而產生最大效果。他同意工具所反映的數據或許與公眾觀感有所落差,但重點並非政策介入前後有多少貧窮人口,而是介入前、後差異有多大。

選委界議員江玉歡表示,青年貧窮問題甚少着墨,向上流動的機會和工種少了很多,不能自立又不能成家,收入差距懸殊,擔心青年貧窮問題愈趨嚴重。工聯會吳秋北則批評政府多年扶貧政策成效不彰,報告顯示貧窮人口持續上升,政府往往用政策介入或轉移現金的方式,但貧窮人口並不因此而下降:「因為沒有教他們造血(增加收入),如何去提升自己造血的能力」,建議局方從根本解決問題。

身兼小組副主席的鄧家彪促請新一屆政府,改革扶貧策略,制定具體減貧目標,積極集合社會力量對接扶助不同貧困群組等,以達致精準扶貧,獲在席全體成員贊成通過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