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安全法】炒菜加水降油溫 留意冒煙點避致癌

撰文:尹嘉蔚
出版:更新:

究竟甚麼食用油放心、安全?檢測到塑化劑超標的食用油是否零容忍?不吃牛油,慣用植物油的朋友是否要滴油不沾?
根據歐洲食物安全局的安全指標推算,一個60公斤重的成年人要持續每日進食超過約400克,大約等於一瓶多普通裝花生醬的重量,才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反而,如何安全使用食用油防範致癌物滋生更值得關注。

(iStock)
持續每日進食超過約400克,大約等於一瓶多普通裝的花生醬,所檢測到塑化劑超標的食用油才影響健康。(資料圖片)

今天香港消委會檢測市面上60款常見食油,其中5款食油的塑化劑含量高於標準,「大昌食品優質純正花生油」的塑化劑「DEHP」含量分別為每公斤2.4毫克超過食安中心行動水平約0.6倍。根據歐洲食物安全局認為,以一個60公斤重人士為例,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入量,最普遍認識的DEHP為3毫克,要持續每日進食超過約0.4公斤(400克,大約等於一瓶多普通裝花生醬的重量)才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更值得受關注是「御萬家粟米油」的致癌物苯及環氧丙醇超過歐盟標準,按歐洲食物安全局的建議,持續每日進食超過7克(約2茶匙)便超過所建議的每日最高容許攝入量。每日2茶匙,其實好易中招,長期攝入會有機會損害腎臟功能及影響男人的生殖系統。雖然消委會指,現時香港法例無訂下環氧丙醇在食物中的含量標準,但環氧丙醇很可能令人類患癌。

(視覺中國)

冷壓初榨橄欖油不耐高溫

合適的食用油烹調要留意油的冒煙點,即指加熱的油開始產生煙的最低溫度。油在冒煙點的溫度時,成分出現變化,不但味道變質、營養流失,更會產生各種有害健康的物質及致癌物。因此,烹飪的時候依據預期的加熱溫度,尤其炒、煎及炸的溫度必需低於油的冒煙點。發煙點在華氏400度以上的油可以高溫煎炸,發煙點在320以上的油最好用中火炒。

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華氏200 度,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因此建議不管炒什麼菜,都先放一點水,水滾了再放油,然後放菜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又不易炒乾。

各種植物油脂的冒煙點及烹調方法

植物油 冒煙點
(華氏)
烹調方法
冷壓初榨橄欖油 325˚ 不可以高溫處理,宜作沙律及涼拌
椰子油 350˚ 中溫處理,煎炒、烘焙
精煉芥花籽油 400˚ 高溫處理,煎、炒、炸、烘焙及涼拌
芝麻油 410˚ 高溫處理,煎、炒、炸、烘焙及涼拌
葡萄籽油 420˚ 高溫處理,煎、炒、炸、烘焙及涼拌
棕櫚油、粟米油、
花生油、向日葵籽油
450˚ 高溫處理,煎、炒、炸及烘焙
橄欖油 465-470˚ 高溫處理及涼拌

米糠油

490˚ 高溫處理,煎、炒、炸及烘焙
牛油果油 520˚ 高溫處理,煎、炒、炸、烘焙及涼拌
(iStock)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

選購食油時,留意配料表的成分留意部分食油列明的最高烹調溫度應少以高溫多油的烹調方法,因高溫有機會令食油過氧化及產生致癌物適時轉換食油種類如食油發出油膉味或變酸,表示該產品已經變壞開封後盡量在2至3個月內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