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班殺校|津中議會主席李伊瑩提4方法應對 倡每班人數少於30人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近年出生率下跌及移民潮使香港學童數字持續下跌,全港中學於本學年(2022/23學年)共縮減46班中一,19間中學只能開辦2班中一,其中11間於本學年減至只開2班,令縮班殺校的憂慮逐漸浮面。
去年11月下旬新上任津貼中學議會主席的李伊瑩校長接受「01教育」訪問時表示,減班或結束學校都難免影響學生,弱勢學校的學生更是首當其衝,而校長和老師亦可能要因而轉工。就此,議會提出4個方法應對,包括「調整師生比例」至每班少於30人、「開拓外地生源」、「讓學校及早準備」和「建立恆穩致遠的制度」。她相信,該些措施可以減少教育界因為人口變動而導致的震盪之餘,亦能夠把握契機提升教育質素,從而保持行業活力吸引有志之士入行,藉以促進行業發展。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校長在訪問中提到,建議教育界把握契機降低師生比例,進一步提升教育質素。(林靄怡攝)

調整師生比例非為保飯碗 學生將受惠教育質素提升

津中議會提出應對縮班殺校的方法之一是減低師生比例,李校長強調並非要「保飯碗」,而是減低人口減少所帶來的震盪,同時把握契機進一步提升教育質素。

她以語文教育為例,教師如能根據學生作答提供針對性的個人回應(Individual Feedback),學生會進步得更快,但須配合較低師生比才可實行;又以品德教育為例,降低比例容許教師花更多時間聆聽學生,發現他們有偏差想法便可以立即糾正。

對於實際每班人數,李校長建議參考小學每班人數,將中學每班人數調整至25至30人,讓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更多關注之餘,學生亦可享有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她亦補充,調整師生比並非要不縮班不殺校,只是期望最終數字比預期少,減少震盪。

李伊瑩校長建議參考小學將中學每班人數調整至25至30人,讓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更多關注之餘,學生亦可享有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林靄怡攝)

針對出生率下降開拓外地生源 為香港培養人才

除了調整師生比例,津中議會亦提出吸引外地學生來港讀書,包括入讀本地津貼中學。李校長指開拓生源不但幫到業界,更可以為香港爭取更多青少年未來留港發展。她相信香港學校的外地生源會以東南亞國家和內地為主,認為津貼中學絕對有能力錄取外地學生,因為津中有照顧不同學生的經驗、各有特色,可以對應不同受眾。

不過津貼中學經費主要來自公帑,外地學生來港讀書,學費水平顯得相當關鍵。李校長認為外地學生來港讀書應繳付全額學費,參考現時每名中學生每年平均單位成本9至10萬港元計算,學費似乎競爭力有限。不過她認為香港教育擁有多個優勢,包括整體學術水平較高、中西文化兼容、接通世界等等,具一定吸引力,而且「外國(學費)50萬一年都好多人畀到」,「唔搞就唔知會唔會真係1個(學生)都冇」。她又舉例,以往香港學校取錄跨境學童時曾有類似猶豫,但現時已有數萬名跨境學童,相信拓展外地生源一樣需要時間發展及建立口碑。

李伊瑩校長認為香港教育界擁多個優勢,對外地學生有一定吸引力。(林靄怡攝)

穩定班數恆穩致遠 提供估算資料及早準備

因應學生人數下跌,今個學年有多間中學需要縮班。李校長表示,不穩定的班級數目不利學校長遠發展,令學校難以估算教師人手、規劃校舍用途。

李校長指,香港學校普遍校舍空間有限,但發展STEAM教育、文化藝術及體育等範疇均需要額外空間,「會唔會透過大家都有一個好嘅班數,令到校舍嘅使用幫助到學生有一個更好嘅發展呢?」。她舉例,如果大部份學校都長期維持每級4班(全校24班),未來即使人口上升或再減少亦只需調整每班人數,避免個別學校長期處於掙扎邊緣,減少對師生的影響。

最後,李校長希望政府可以向教育界提供相關班級數目估算及計劃,方便學界及早預備。她表示,知道政府有意重置學校,「我哋都好想知道,點樣做法呢?點樣申請呢?」,而學校在了解政府的規劃後就可以有更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