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齊齊玩|專家分享數碼世代父母之道 學生體驗EdTech樂趣

撰文:謝顯文
出版:更新:

薯片叔叔共創社於10月14日舉辦「教育科技齊齊玩」,當日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獲獎教育科技公司,為不同年齡的學生合共舉辦12場工作坊,吸引近200名學生、家長和教師參加,親身體驗透過教育科技學習的樂趣。

活動同時邀得多位專家學者分享在電子世代培養子女成長的要訣,在讓子女接觸電子科技學習新世代所需技能,與沉迷上網、打機之間取得平衡。

專家講座分享數碼世代育兒之道

「教育科技齊齊玩」以家長講座揭開序幕,主題為「如何培養孩子在數字世界中茁壯成長」。圖左起為黃林趣玲女士、陳志邦教授、陳裕榮博士及羅陸慧英教授。(黃寶瑩攝)

「教育科技齊齊玩」由家長講座為當日的一連串活動揭開序幕,講座邀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羅陸慧英教授、中文大學商學院創業專業應用副教授陳志邦教授及耀中幼教學院總監(學生發展及學習資源)陳裕榮博士以「如何培養孩子在數字世界中茁壯成長」為主題作分享,並由ABC Pathways Group創辦人兼主席黃林趣玲女士任講座主持。

不少家長對於是否讓子女接觸電子產品感到頭痛,一方面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無可避免需接觸電子產品,與此同時又要想方設法避免孩子沉迷打機、上網。

本身育有一子的陳志邦教授認為關鍵之一在於孩子如何善用科技和網上資源,因此建議家長讓孩子使用科技時,需要讓他們有所得著和互動。以觀看短片為例,可讓孩子一邊看短片、一邊學習摺紙或魔術,作為孩子學習新技能、建立興趣的方式;又或是讓孩子透過手機使用通訊程式與他人溝通互動,也是理想的電子工具使用方法。

談及如何減少孩子使用電子工具的方法,陳教授建議家長為他們安排和建立電子螢幕以外的興趣,「唔好太早令佢覺得螢幕先畀到佢想要嘅嘢,咁先有個平衡」。

中文大學商學院創業專業應用副教授陳志邦教授。(黃寶瑩攝)

幼兒教育專家陳裕榮博士則指出,學童在現今世代若未能及早熟習和掌握不同科技,未來於學業及職場上的表現或會比他人遜色,但強調並非主張學童使用更多電子產品,而是期望使他們更願意接觸科技。

他特別提到家長及老師若對科技特別保守或抗拒,亦會影響學童對科技的接納程度,因此希望家長及教師亦試用新科技,「希望佢哋觀感上知道(科技)幫到小朋友,多咗科技成個探索學習同記錄都豐富咗」。他又說幼童可以嘗試用一些簡單科技,如使用手機拍攝春季開花的照片,「而家多咗科技,佢哋成個探索、成個紀錄、成個學習係豐富咗好多」。

耀中幼教學院總監(學生發展及學習資源)陳裕榮博士。(黃寶瑩攝)

羅陸慧英教授於講座與家長分享何謂數碼素養,意指能夠有效地使用數碼工具工作、生活、娛樂及學習等,當中的5個組成元素包括:1) 資訊與數據:能夠找到合適資料及理解數據、2) 數碼創造:使用數碼工具進行創作、3) 溝通:以合適的方法與他人溝通、4) 數碼安全:使用的數碼工具設有保護軟件,擁有數碼安全意識及 5) 解難能力:能夠使用數碼工具解決問題。她又提到,家長需要找到有效方法幫助孩子駕馭數碼工具,懂得何時應該放低不會沉迷,同時研究顯示,數碼素養最高的,是在家裡要和別人分享電子產品的學童。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羅陸慧英教授。(黃寶瑩攝)

黃林趣玲女士認為,不論家長及下一代,都應該擁有數碼素養。她以自己為例,說自己曾經在飯桌上全神貫注地使用手機工作,令女兒即使坐在她身邊,亦只能向以手機訊息與她溝通,「但其實我做緊一個唔好嘅榜樣」。

她總結時形容,在現今數碼世界,家長要懂得與科技的「相處之道」,不應被科技的負面影響而嚇怕拒絕有助教學的科技,反而是要迎接科技、具備有效駕馭科技的素養,同時培養子女駕馭科技的素養,包括學會如何善用科技協助日常生活,懂得何時放下不致沉迷上網,助子女建立慎思明辨的能力,同時在過程中建立親子關係。

ABC Pathways Group創辦人兼主席黃林趣玲女士。(黃寶瑩攝)

一系列工作坊展示獲獎教育科技 參與者可即場體驗

「教育科技齊齊玩」當日亦邀得多達8間來自香港、英國、挪威、以色列及阿聯酋的獲獎教育科技公司主辦12場工作坊,家長可以陪同自己的子女一起參與,齊齊體驗嶄新的教育科技可以如何促進教與學。

MEL Science

工作坊主持人與學生齊齊動手做,一同進行一連串與靜電相關的小實驗,例如要求學生用氣球與頭髮磨擦十數次,產生靜電後再放近空汽水罐觀察反應;繼而鼓勵學生嘗試以其他物品如毛巾產生靜電,從而比較不同物品的分別。(黃寶瑩攝)

MEL Science是英國的綜合科學學習平台,提供超過100個動手做學習教案及超過50個VR(虛擬實境)教學體驗。其姊妹公司MEL Scholar正為兩間香港小學的科學教師提供專業的教師培訓,讓學生們可以愉快學習科學。

NovaLearn

當日的工作坊與學生分享各種與物料相關的知識,輔以卡通短片作說明。(黃寶瑩攝)

NovaLearn是一間香港公司,為小一至小六學生提供STEAM學習,包括一個電子學習平台、課後課程和學習管理系統。

Coder Z

當日參與工作坊的學生化身成著名美國網購公司的編程員,負責編程控制物流倉的運輸機械人,在指定時間內將貨物送抵倉內不同地點。過程中學生可觀看不同短片了解任務背景、編程環境,學習如何完成任務,讓學生有趣自學。(黃寶瑩攝)

Coder Z是一個創新、易用、具吸引力的虛擬學習平台,讓高小生和中學生毋須特別設備,在教師少量指導下,即可學習不同程度的編程以及透過機械人學習STEM知識。學校亦可以為學生報名參加國際性的編程比賽CoderZ聯賽。

Mandarin Matrix

學生聆聽不同普通話有趣小故事,畫面會同步顯示相關文字,以增強學生中文認字能力,而完成後更設相關寫字訓練,助學生學習中文字的筆順。(黃寶瑩攝)

Mandarin Matrix於香港創立,是專門幫助非華裔學生以互動形式學習普通話的平台。該公司現正尋求基金資助,支持他們將其普通話平台轉換成粵語學習平台,供香港的少數族裔兒童使用。

House of Math

工作坊上學生透過使用House of Math的網上平台,感受即使是玩遊戲亦一樣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數學原理,將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實體化之餘,亦因為遊戲的形式而變得更易消化及理解。(黃寶瑩攝)

House of Math來自挪威,平台為學生提供免費帳戶讓他們可以透過遊戲,以個人化的方式學習數學的平台。教師可以利用平台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步伐,在主要課程以外學習數學,並探索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有任何不同之處。

Macat

主持人由甚麼是慎思明辨為切入點,不斷與參加的學生探討不同議題,期間又提到未來人工智能應用日趨廣泛,學習和工作模式亦會改變,(黃寶瑩攝)

Macat是來自英國的慎思明辨發展平台。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ChatGPT的普及,慎思明辨能力日趨重要。Macat的平台最適合11歲或以上的學生使用,其證據顯示只需要每年投放20小時的學習時間,學生的慎思明辨能力便可以大幅提升。Mact正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合作,為全球大學生引入慎思明辨和創意思維指數。

Lamsa

Lamsa是一站式兒童教育娛樂平台,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各種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社會情緒能力、數學能力、藝術表達及設計能力、科學知識及語言能力。工作坊上,Lamsa展示了他們平台如何為學生製造個人化的學習經歷。(黃寶瑩攝)

Lamsa是一個具有人工智能的早期教育平台,專為8歲或以下兒童而設。平台提供遊戲化及個人化的學習體驗,包括數百個有關數學、科學、音樂以及社交情緒的學習活動,能夠照顧每個兒童的興趣和學習風格。平台容許家長規劃及組織子女的學習活動,並會提供詳盡的進度報告,幫助家長了解子女的強項及有待改進之處。

Career Hackers

Career Hackers的工作坊由導師以活動講解生涯規劃,並與參加學生一起討論。(黃寶瑩攝)

Career Hackers是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方位職涯發展平台。它提供一站式學習平台,為學生在超過20多個行業尋找工作做好準備,從求職申請、面試技巧、工作經歷到與行業專業人士建立聯繫。Career Hackers自2020年起幫助逾千學生達成職場目標,單計去年亦有超過300人。

家長教師讚教育科技深入淺出 功能有助子女學習

「教育科技齊齊玩」活動中,不論是學生、家長及老師均親身感受到教育科技的樂趣,掌握未來學習的新趨勢。

家長Peggy認為,Mandarin Matrix有助兒子學習普通話。(黃寶瑩攝)

家長Peggy與兒子參加Mandarin Matrix的工作坊後,對該個於普通話學習平台留下深刻印象,認為平台除訓練普通話聽說能力外,其書寫功能相當特別,讓兒子可從中學習中文字的筆劃順序。

ABC Pathways Group創辦人兼主席黃林趣玲。(黃寶瑩攝)

ABC Pathways Group創辦人兼主席黃林趣玲女士資助了一些少數族裔兒童及家長參加是次工作坊,認為科技能夠大力促進少數族裔獲得平等學習機會。非華裔學生Ayat亦有參與該個工作坊,她就說參與工作坊的過程十分有趣,享受以故事形式學習各類中文知識。

非華裔學生Ayat說Mandarin Matrix的工作坊很有趣。(黃寶瑩攝)

另一位家長Clement則與兒子參加了Coder Z的工作坊,大讚兒子對工作坊的內容感到興趣,而且內容生活化、設計深入淺出,「佢都玩得好開心」。他又提到,初時曾擔心內容對兒子會過於艱深,但最終他亦能逐步完成任務,相信有助兒子未來升學及就業。

家長Clement指Coder Z工作坊的內容由淺入深,認為學習編程有助兒子未來升學及就業。(黃寶瑩攝)

何文田天主教領島學校課程統籌主任黃旭俊老師當日亦帶學生參加多個工作坊。他認為Coder Z的平台可以為學生的編程訓練提供不同選項,嘗試不同編程環境。另外,他亦留意到學生於參加House of Maths的工作坊時表現積極,願意嘗試完成平台的數學任務,相信他們能從中學到數學知識。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潘卓烯老師表示,學生對House of Maths及MEL Science的工作坊最感興趣。他指House of Maths能夠將數學概念遊戲化,於緊湊的遊戲節奏之中刺激學生急中生智,解決數學問題,加上平台會為學生計分,令學生更為投入,有助學生學習數學,比傳統教科書更能提升學生的專注程度。他又提到學生參加MEL Science工作坊時,對科學實驗感到新奇並積極發問,完成後亦對學到的科學原理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STEAM教育,而「教育科技齊齊玩」正好顯示科技不止可應用在STEAM教學,亦可應用於其他學科。透過科技,學生可以個人化及有趣的方式學習語言、重要的生活技能、以及社交情緒技能。科技亦可打破學習障礙,為少數族裔創造更多機會。香港是時候致力應用科技,令教學變得更有趣、更有效及更包容。如欲了解更多相關科技教學方案,歡迎電郵至 hi@esperanza.life 聯絡薯片叔叔共創社。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