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雜談】形意拳:何謂起鑽落翻? 由劈拳說起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方為真起落」。大抵任何練習形意拳的傳統武術愛好者,都會聽過「起鑽落翻」這四個字。如果說形意拳的內意在橫勁,那起鑽落翻便是橫勁的表現形式。
而對初學者來講,要體會起鑽落翻的勁意,最佳的方法則莫過於劈拳一式。當然這純屬個人見解,如讀者有任何其他看法,歡迎交流討論。
文章作者:貍奴
【武備志】編輯團隊校對

相關文章

【國術】中國武術史上的百年公案 究竟何謂真正的「內家拳」?

中國武術裡的象形拳情意結

 

由手法說起

要解讀起鑽落翻,每個人的切入點都可能不同。有人會從發勁上講、有人會從內意上講、有人會從動作上講。這些角度其實都合理,互相參照對練習均有好處。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先「膚淺」一點,由手法開始講。

按字面意思,起鑽落翻實為兩種手法的統一。先將手由外往內、向下兜,然後再往外翻轉手腕,令手心向上鑽並且握拳,前臂稍稍抬起,此謂起鑽。而落翻則更為好懂,手往下一拍,便是落翻。這兩個動作甚為簡單,一隻手都能連貫去做,但它們卻蘊含了形意拳的大小技法。不論是五行拳或十二形,處處都能見到它們的身跡。

劈拳、鑽拳自然比較明顯,而炮拳則是配合步法,將手向下磕再往上拱,擴大上下鑽翻的幅度。橫拳是把上下鑽翻的動作,改成斜出。龍形是在鑽翻的同時,連帶身軀往下壓。鼍形是用兩手橫撥的方式鑽翻。甚至是直來直往的崩拳,筆者認為,同樣是隱含著上下起伏、裡外兜裹的動態,這點日後細談崩拳時可以詳講。

簡言之,即便單論手法,都可以見到「起鑽落翻」這四個字,確實是貫穿著形意拳的每招每式。或者可以形容,形意拳的整個架構,都是由起鑽落翻所構建。

【圖片掫自孫祿堂的《形意拳學》,大家可從中了解上文的各式拳架】

+2

 

五行劈為先:劈拳的練習要點

了解清楚起鑽落翻在形意拳的重要性,現在可以進一步詰問:為何形意拳會選擇起鑽落翻作為自己動作的核心?它對人體的鍛煉究竟有何獨到之處?要解答這些問題,就不能再單純以手法去講,必需從拳架的設計中找出答案。而劈拳(或部份流派所採用的「鷹捉」)正正是起鑽落翻最基本的形式。其他拳架的鑽翻動作,都是由劈拳所演變出來。這或許就是前人將劈拳置於五行拳之首的原因。

正如文首所述,不同流派或拳師,對劈拳的演繹都有所不同。筆者在此只是按照自己的見解,攏統地為劈拳寫一點行拳的標準,僅供大家參考。

(由外籍武術家Byron Jacobs所示範的劈拳視頻,筆者認為解釋得頗為到位,下文內容將會以之作為參照。當然部份細節會有差異)

 

定步劈拳的練法由預備式開始,再轉成三體式(右架)。定好三體式後,左手徐徐往下拉、手腕往外翻,手掌隨之合攏成拳,直至到達小腹為止。身體的其他部份保持不變,但右手手腕要跟著左手下拉的節奏,同時往外翻轉並且握拳。當左手去到小腹之際,兩手都應該已經握成拳狀、拳心朝上。

之後左手手臂往上抬,並延續之前手腕外翻的動態,姿勢猶如從內而外鑽出一條拋物線般,直至手肘形成一個大概135度的夾角為止。而在鑽出拋物線的同時,前腳亦要往前踏,並外撇腳腕。完成這組動作後,身體會自然往前傾斜,後腳由「雞腿步」變成伸直,身體的重心也轉到前腳之上。

接著,仍在小腹位置的右手,開始沿著軀幹的中心線往上抬,使拳頭略高於眉。與此同時,右腳亦往前移動,直至腳跟對準左腳踝骨為止。兩腳腳掌形成一個大概45度的夾角。此時身體已經重新站直,兩手俱置於胸前。

最後,右腳往前踏,但重心依然在左腳。左腳下沉成「雞腿步」,而兩手則如拍物般隨之往下劈、手腕內翻。整個人再度形成三體式的姿態(左架)。劈拳的動作由此完成一輪。習者可按自己情況,循環去練,並適時夾襠轉身。

【點擊圖片了解劈拳的各個要點】

+3

 

延伸閱讀

形意始祖——李飛羽

【書介】《形意拳術抉微》

八卦掌之祖——董海川​

 

起鑽落翻:不在拳中 而在身中

這一系列的動作,對資深的形意拳習者來講絕不陌生,把它們冗長地寫出來,是希望提醒初學者不同轉折的要點。然而,單純地打套路,並不能體會到起鑽落翻的內涵。習者還必須將動作做足、做透,令自己能能確切感受到行拳時的力量轉換。形意拳既為內家拳,就是要將意、氣、力合而為一,這樣才能有益身心。

首先,當前手往下拉的時候,它其實是微微蘊含著一種抓物的意識,猶如將東西放進小腹般。這就是《逝去的武林》所提及之「輕出重收」。這種意識無須強行想像,只要習者放鬆去做,自自然然就會產生類似的感覺。久而久之,當動作純熟後,連帶呼吸都會跟隨著下抓的節奏而深入小腹,形成腹式呼吸(筆者不傾向形容為「氣沉丹田」,因為丹田的位置及作用很容易遭到曲解,以後或可另文專述),胸腔也會自然擴張。古譜云:「劈拳屬金,五臟屬肺」,大抵就是胸腔吐納的意思。

而因為採取腹式呼吸的關係,當完成向下抓拉的動作後,小腹會稍稍收緊。在「雞腿步」的架構底下,小腹的收緊很自然就會牽動到臀部肌肉,使胯襠向前拱,甚至連肛門亦有點縮提之感,彷似忍大便般(即所謂「谷道內提」)。由於胯襠又跟尾閭骨互相連繫,所以此時腰部亦會向前撐起,由日常向外彎曲的狀態,變成略為挺直。當胯襠、腰椎都有感覺之後,前手往下抓的動作才算是合格。

接著,隨著身軀向前傾斜,原先收緊在胯襠及腰椎的力量,會順著脊椎往前推移,並頂在「命門穴」的位置,即大概脊椎的L2部份,與胸椎非常接近。此時,全身的體重像是由「命門穴」撐起般。而作為脊椎的頂端,頸椎亦要保持挺拔,才能夠讓積存在命門穴的力量,繼續往上移。因此雖然身軀傾斜,但習者的頭部必須有一種向上微頂的意識(太極拳中的「虛靈頂勁」)。這樣做亦能夠讓肩胛骨下沉,令背肌鬆開,方便力量繼續往頸椎前進。

當後手往上鑽,並連帶身軀站直之時,整條脊柱亦完成了力量的傳輸。由前手向下拉所開始的動態,現在已經到達頸椎,像把脊柱串連成一條竹桿般。這個力量傳遞的過程,便是起鑽落翻中「起鑽」的真實意涵:真正的起鑽,並非手部或身軀的活動,而是全身關節的力量,包括指骨、手腕、肩胛、腰椎、腳腕等,可以沿著脊椎,如同波浪般節節貫穿到頭部,也就是人體的頂端。因此古譜上有一句話曰「頭頂而鑽,頭縮而翻」,說的不是用頭去頂,而是力量必須可以由尾上到頭。這種動用脊椎的技巧,就是起鑽落翻的奧秘,亦是形意拳內煉與發勁的核心。

以此類推,當雙手往下劈、並重回三體式的時候,習者並非單純是翻轉手腕或身軀下沉。而是要由頭頂開始,將力量重新往下轉移,而這次終點是換架後雞腿步的腳跟,此謂「落翻」。事實上,當你了解清楚先前「起鑽」的原理後,「落翻」也就很容易達成,只須保持重心垂直、下劈的同時鬆開關節,便能自然完成落翻。因此之故,雖然劈拳以劈為名,但筆者認為起鑽的動作其實更為要緊。大家練習時千萬不要急於下劈,要在起鑽中細細體味,這樣才能出功夫。

最後順帶一提,世人常言通任督二脈。其實正如【武備志】的文章提到,任督是處在人體的中軸線,只要練好劈拳一式,將力量貫通好全條脊椎,其實就已經是通任督,無需再打坐存思吐納。

【點擊圖片觀看內文提到的各項要點】

+1

 

結語

形意拳的大部份拳式,都是由起鑽落翻而來。其中的竅門,就是要習者學懂用全身所有的關節,包括脊椎的每一塊骨節,去打好各招各式。而要體會到這種特殊的運勁法門,劈拳實在是個不二的練習之選,無怪被稱為形意拳的母式。

如果說形意拳不離起鑽落翻,那習者則是終生不離劈拳。劈拳,就是形意拳的奧秘所在。

 

相關文章

【形意拳法有十二形,本文提及了一些,未知大家又是否了解其他】

+7